-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豬瘟 本書特色
王琴、涂長春主編的《豬瘟》主要內容包括豬瘟的概況、豬瘟的病原學、豬瘟的流行病學、豬瘟的臨床征候學、豬瘟病毒的致病機理、豬瘟的免疫學、豬瘟的實驗室診斷技術、豬瘟疫苗研究、豬瘟的綜合防控共九章內容及附錄,是我國**本全面反映豬瘟研究與防控實踐的學術專著。本書堅持學術與實用并重的原則,既詳細闡述了豬瘟研究與防控的基礎理論知識,又全面介紹了該病防控實踐中的措施和技術方法,適合于從事豬瘟研究與防控的廣大科技人員,以及疫病防治一線的獸醫工作者。
豬瘟 內容簡介
本書是我國首次針對動物單病種進行系統編寫的圖書, 集權威性、科學性、政策性、指導性與實用性相結合, 將對我國動物疫病防控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主要內容包括: 豬瘟的基本特點 ; 豬瘟的流行預防與控制等。
豬瘟 目錄
前言
縮略語
**章 豬瘟的概況
**節 豬瘟的基本特點
一、豬瘟的歷史
二、病原學特征
三、流行病學
四、臨床與病理變化
五、診斷
六、免疫
第二節 豬瘟的流行現狀及危害
一、豬瘟的國際流行態勢
二、中國豬瘟的流行現狀
三、豬瘟的危害
第三節 豬瘟的預防與控制
一、豬瘟無疫國家和地區的預防與控制措施
二、豬瘟染疫國家和地區的控制措施
三、對中國豬瘟防控工作的建議
參考文獻
第二章 豬瘟的病原學
**節 豬瘟病毒的分類及理化特性
第二節 豬瘟病毒的形態特征及培養特性
第三節 豬瘟病毒基因組結構與功能
一、51非編碼區(51NTR)
二、非結構蛋白Np
三、核心蛋白C
四、結構蛋白E
五、結構蛋白E1
六、結構蛋白E2
七、非結構蛋白P7
八、非結構蛋白NS2
九、非結構蛋白NS3
十、非結構蛋白NS4A和NS4B
十一、非結構蛋白NS5A和NS5B
十二、3非編碼區(3'NTR)
第四節 豬瘟病毒蛋白抗原表位
一、豬瘟病毒抗原表位的發現
二、豬瘟病毒流行毒株之間的抗原性差異
第五節 豬瘟病毒反向遺傳學
一、豬瘟病毒反向遺傳研究關鍵技術
二、反向遺傳技術在豬瘟病毒研究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第三章 豬瘟的流行病學
**節 豬瘟的傳播
一、傳染源
二、傳播途徑
三、易感動物
第二節 豬瘟病毒的分子遺傳演化
一、豬瘟病毒分子遺傳進化
二、豬瘟病毒遺傳多樣性的地區分布特點
第三節 豬瘟病毒流行病學信息系統
一、CSFinfoGIS簡介
二、數據庫在動物流行病學研究中的應用
三、國外豬瘟病毒流行病學信息系統的建立
四、中國豬瘟病毒流行病學信息系統的建立
參考文獻
第四章 豬瘟的臨床征候學與鑒別診斷
第五章 豬瘟病毒的致病機理
第六章 豬瘟的免疫學
第七章 豬瘟的實驗室診斷技術
第八章 豬瘟疫苗研究
第九章 豬瘟的綜合防控
附錄
豬瘟 作者簡介
王琴,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研究員。1983年獲四川畜牧獸醫學院獸醫專業學士學位,1995年獲四川農業大學農學碩士學位,2006年獲中國農業大學獸醫學專業博士學位。2014年7-12月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獸醫學院訪問學者。長期致力于豬瘟的研究,在該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對豬瘟病毒分子流行病學的研究證實,該病毒處于穩定狀態,并建立了我國豬瘟流行病學信息系統,對該病全球監測體系建立意義重大;系統地建立了我國豬瘟診斷、疫情監測、分子流行病學調查分析、疫苗評價、豬瘟凈化和消滅等所需的病原和抗體檢測方法,建立的系列豬瘟診斷新型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和OIE技術標準;對豬瘟病毒非編碼區突變研究,為病毒減毒機理及新型疫苗研究提供理論依據;研究了豬瘟病毒慢性感染對豬免疫功能的影響,對解決豬瘟持續感染機制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豬瘟、豬偽狂犬病綜合防控集成與示范項目的實施,構建了符合我國國情規模化豬場豬瘟凈化模式,并在15個規模化養豬場成功實施該病的凈化和控制,完善和提升了我國豬瘟防控和凈化技術策略和措施,為我國豬瘟防控及凈化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先后主持和承擔國家科技支撐、“973”、“攻關”、“攀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面上項目、農業部“引進國際先進農業科學技術”等20項有關豬瘟防治技術研究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項,大北農科技獎勵二等獎1項,大北農科技進步促進獎1項。在國內外專業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參編和副主編10本有關豬病和動物微生物學方面的著作。培養研究生20名。2003年被評選為農業部具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06年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7年被評選為2006/2007年度振興中國畜牧貢獻獎十大杰出人物,2009年入選新中國60年畜牧獸醫科技貢獻獎(杰出人物)榮譽稱號。現擔任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傳染病分會常務理事、國家動物疫病防疫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畜牧獸醫學會常務理事。 涂長春,軍事醫學科學院軍事獸醫研究所研究員。1983年四川畜牧獸醫學院獸醫專業本科畢業。1987年獲解放軍獸醫大學農學碩士學位,2004年獲中國農業大學獸醫學專業博士學位。1997-1999年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現代生物技術與醫學研究中心訪問學者。長期從事動物病毒學及人獸共患病毒病研究,是國家預防獸醫學重點學科帶頭人。在豬瘟、狂犬病等重要動物疫病及人獸共患病流行病學、致病機制、診斷技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創新性的成果。自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一直從事豬瘟病毒分子流行病學、感染與致病機制、防控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八五”期間承擔了“863”課題“抗豬瘟病基因工程研究”,在國內率先開展了豬瘟病毒的分子克隆研究。“九五”期間主持了我國獸醫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啟動了我國豬瘟病毒分子流行病學研究,闡明中國豬瘟病毒遺傳變異及遺傳多樣性現狀。目前主要應用現代組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豬瘟病毒與宿主細胞的相互作用,試圖闡明其感染與致病的分子機制。先后主持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及重點項目、“863”、“攻關”、“攀登”、“973”、“支撐”、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勵特等獎1項、省及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在國內外專業期刊發表論文200余篇。培養碩、博±研究生60多名。1992年被評為總后學雷鋒先進個人,1995年被評為總后優秀教師和教育工作者,1996年當選總后“科技銀星”和“長春市科技英才”,1999年獲得政府特殊津貼,2003年被評為總后防治“非典”工作先進個人,2006年當選“感動中國畜牧獸醫科技創新青年才俊”。2011年被農業部評為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同年被中國畜牧獸醫學會評選為“第三屆振興中國畜牧貢獻獎”。現任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lE)狂犬病參考實驗室主任、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第十三屆理事會理事、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傳染病學分會副理事長、全國動物防疫專家委員會狂犬病專家組組長、國家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專家委員會委員等。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