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7539556
- 條形碼:9787567539556 ; 978-7-5675-3955-6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研究 本書特色
“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研究”是《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課程設置”的重要模塊。
《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研究》依據《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精選對培養優秀教師有重要價值的課程內容,尤其是優秀小學教學案例,并吸收學科前沿知識、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全新成果。
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研究 內容簡介
“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研究”是《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課程設置”的重要模塊。本教材依據《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精選對培養優秀教師有重要價值的課程內容,尤其是優秀小學教學案例,并吸收學科前沿知識、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新成果。
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研究 目錄
**章 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的開設緣由
**節 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的源流
一、新中國成立前的德育一社會類課程
二、1949年后的德育一社會類課程
第二節 當代德育一社會類課程轉型的迫切性
一、社會的挑戰
二、德育一社會類課程存在的問題
三、創立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的意義
第二章 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的特性和價值
**節 以品德形成為核心
一、為何“以品德形成為核心”
二、“品德形成”的內涵
第二節 以學生生活為基礎
一、為何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二、課程怎樣體現生活性
第三節 高度綜合化
一、為何要綜合?
二、綜合的涵義
第三章 同類課程的國際經驗
**節 社會一德育課程在學校課程中的定位
一、社會一德育課程的開設情況
二、社會一德育課程的目標
三、社會科中的道德教育
四、社會科中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
第二節 課程內容的架構
一、基于主題軸(領域)構建課程內容
二、建立有層次和梯度的學習順序
第三節 能力指標的構建
第四章 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的內容
**節 品德與生活課程的設計思路
一、以兒童生活為基礎
二、三條主線貫穿
三、以四個方面為內容范疇
四、三條主線和四個方面交織構成課程基本框架
第二節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內容架構
一、一條主線:學生的生活發展
二、點面結合:面上選點,組織教學內容
三、綜合交叉
四、螺旋上升
第三節 品德與社會課程中的歷史與地理學習
一、品社課中歷史學習的意義和重點
二、品社課中地理學習的意義和重點
第五章 教學計劃的制訂
**節 不同層次的教學計劃:單元教學計劃與課節教案
一、概念澄清:什么是單元教學計劃,什么是課節教案
二、關系梳理:單元教學計劃與課節教案的關聯性
三、單元教學計劃的構成要素
第二節 教學目標的分解與細化
一、什么是教學目標層級分解
二、為什么要進行教學目標層級分解
三、教學目標層級分解的原則
第三節 教學預設與生成
一、概念澄清:什么是教學預設與生成
二、關系梳理:教學預設與生成的關聯性
三、教學預設與生成的調整
第六章 教學策略的運用
**節 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
一、關于教學策略的研究
二、品德與社會(生活)課教學策略的價值取向
三、基于對話和問題解決的教學策略
第二節 教材的開發和運用
一、教材與教材開發的內涵
二、教材開發的途徑和方法
第三節 探究活動的指導
一、學習課題的確立
二、調查活動的指導
三、討論和辯論的指導
四、指導學生制作探究筆記
第四節 姓名牌教學法
一、姓名牌教學法的特征和意義
二、使用姓名牌教學法的課例評析
第七章 學習工具的應用
**節 品德與社會(生活)課中常用的學習工具
一、學習工具的概念和特征
二、品德與社會(生活)課中常用的學習工具
第二節 學習工具在品德與社會(生活)課教學中的作用
一、發展學生的社會認識能力
二、發展多元表征的能力
第三節 學習工具的應用與指導
一、從學生經驗開始
二、循序漸進
三、圖文轉換
第八章 教學評價
**節 評價的基本理念
一、評價的目的和原則
二、評價的種類及其功能
第二節 評價的方法
一、評價方法的多樣化
二、真實性評價法
三、紙筆測驗
第三節 評價標準的確立
一、評價標準和評價指標
二、評價實踐案例:評價標準的確立與應用
三、評價標準實踐和運用中存在的問題
展開全部
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研究 作者簡介
沈曉敏,華東師范大學課程所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社會科教育、課程與教學論。著有《社會課程與教學論》、《在社會中成長——基于社會主題的研究性學習》等。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社會》全套教材副主編,分冊主編;上海市九年義務教育教材《品德與社會》全套教材副主編,分冊主編。高霞,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靳岳濱,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