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電視藝術新概念-中國電視藝術大事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4371508
- 條形碼:9787504371508 ; 978-7-5043-7150-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電視藝術新概念-中國電視藝術大事記 本書特色
徐輝編著的《電視藝術新概念--中國電視藝術大事記》為中國傳媒大學“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科學發展觀與廣播電視藝術》的研究成果。本書*為核心的目的并非單純地記錄我國“電視藝術”領域的“大事件”,而是揭示一個關于電視藝術的新概念:“電視藝術”是一個“淘氣的頑童”,“純粹藝術性”和“世俗家園性”構成了它兩個相互博弈的內在特性。
電視藝術新概念-中國電視藝術大事記 內容簡介
《電視藝術新概念:中國電視藝術大事記》為中國傳媒大學“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科學發展觀與廣播電視藝術》的研究成果。《電視藝術新概念:中國電視藝術大事記》*為核心的目的并非單純地記錄我國“電視藝術”領域的“大事件”,而是揭示一個關于電視藝術的新概念:“電視藝術”是一個“淘氣的頑童”,“純粹藝術性”和“世俗家園性”構成了它兩個相互博弈的內在特性。
電視藝術新概念-中國電視藝術大事記 目錄
引論 淘氣的頑童
一、頑童誕生記:《四小天鵝舞》1958
二、頑童新面孔:《一口菜餅子》1958
三、古典型頑童:《梁山伯與祝英臺》1961
四、觸界的頑童:《笑的晚會》1962
五、乖巧的頑童:《收租院》1966
六、受虐的頑童:《革命樣板戲》
七、重生的頑童:《三家親》1978
八、金錢套頑童:《參桂養榮酒》1979
九、涉外形頑童:《絲綢之路》1980
十、電影型頑童:《他是誰》1980
十一、過分的頑童:《加里森敢死隊》1980
十二、武俠型頑童:《武松》1982
十三、娛樂型頑童:《春節聯歡晚會》1983
十四、錯位的頑童:《河殤》1988
十五、溫情的頑童:《渴望》1990
余論 家園內的游牧者
結語 要容許頑童淘氣
參考文獻
后記
電視藝術新概念-中國電視藝術大事記 節選
《電視藝術新概念:中國電視藝術大事記》: 2.情感的轉型 作為“電視藝術”領域中的一件大事,電視劇《三家親》的影響還表現在它對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常態性“情感”的啟動。 闡明這一點,我們需要聯系一下當時的社會背景,尤其是當時我國藝術界的普遍情況。如果從“情感”上來說,剛剛結束的“文革”,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極大地激發“情感”的時代。從主導“文革”的一方來說,他們盡力釋放的就是當時青年學生們的“革命豪情”。當具體的領導權落到諸如各派紅衛兵手里的時候,釋放出來的則是紅衛兵們的“革命豪情”。由此,整個社會進入一個非理性的社會。今天所謂的各種各樣的丑惡現象的發生,某種程度上應該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從受“文革”運動壓制的一方來說,一方面他們的常態性“情感”的釋放途徑被極限性地封殺,例如當時夫妻雙方一方被定性為“反革命”之際,另一方宣告與之“劃清界限”的現象普遍存在。從這種現象看,日常生活層面上常態性的“情感”始終處于“革命豪情”的壓抑之中。然而,另一方面,從紅衛兵內部來看,他們之間相互的武斗和蠶食,又意味著雙方都在“革命豪情”的鼓勵下,極限性地宣泄著自己的本能性“情感”。深入地說,無論是“文革”主導的一方面,還是受壓制的一方,他們的“情感”都已經不是在日常生活的常態性“情感”,而是一種脫離了常態性“情感”的“純粹欲望”型的“情感”。在這種“情感”的支配下,整個社會以往通行的各種規則都將失效,任何的行為都將獲得展示的機會。在這個意義上,“文革”很像西方社會的“狂歡節”,各種社會正常的規則被突破成為一種社會的常態。在這期間所發生的一切現象,從以往的社會常態規則看理所應當地可以視為某種人類的丑惡,但如果站在尼采等人所說的“強力意志(純粹欲望)”的角度看,恰恰是向著“本源世界”的迫近。由此而言,“文化大革命”可是說的確接近于一場真正意義上的“革命”。在這樣的一場“革命”中,誕生的社會是一個任何人都無法控制、沉浸在其中總感到無所適從的社會,他們在其中必須時時刻刻保持高度的警惕,適時地做出適當的反應。用后來人們言說“文革”的詞匯來說,當時的社會是置身于激變中的“新世界”,相應地“舊世界”已經被“打得落花流水”。換言之,當時的世界,是一個對于每個人來說都非常“恐怖”、“人人自危”、“無所適從”的世界。在這里,人們只能隨時隨地地做出“臨時性行動”。如此的行動皆出自“自愿”,表現為“告密”、“背叛”、“殘忍”等等。但是,這不是日常道德規范之下的“告密”、“背叛”、“殘忍”,而是人為了自身的生存而“迫不得已”、“急中生智”的行為。 如果我們追究如此舉動的深刻依據,那么我們說這便是人自身永恒地攜帶著的一種本己能量,即不顧一切道德規則、突破一切道德規則的“顛覆性原初能量”。從人性的深層來說,這樣一股破壞一切局限、突破一切限制的原初能量永遠會存在。按照日常的體會說,它就是人人都能感受到的那種“我不愿意受限制”的能量,每個人內在都無法祛除的、平時只是被壓抑的、“為所欲為”的“動物性能量”。在“文革”運動中獲得釋放的便是這種能量,西方國家的“狂歡節”釋放的也是這種能量。深入地看,每次激變型的社會革命所利用的同樣是這種能量。在尼采那樣的思想家那里,這恰恰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革命”能量,顛覆一切規則,至少促使規則不斷轉變、不斷創新的“狄奧尼索斯”。 當然,我們絕沒有將“文革”運動標畫成一場真正的革命的意思,因為這個迫近于純粹的“狄奧尼索斯”還深深地受困于一個頑固的“確定性觀念”,即“階級斗爭理論”。或者說在這股迫近純粹的“狄奧尼索斯”背后,還有一個的思想頑固的“主人”在控制著一切。在“革命樣板戲”中所呈現的就是這樣一個主人和思想,表現為統攝一切、君臨一切的強悍力量。正是從這個角度,我們上面將“革命樣板戲”視為一種極端性的強調、突出政治性的藝術。回到我們的這里的話題,我們說這股能量已經迫近于純粹,是因為它已經暴露出了某種任何人都不可能將之完美控制的征兆。換言之,“文革”運動釋放出來的這股能量,已經達到了任何人都無法將之完美地操控的程度。任何一個想要用某個“確定性觀念(某種確定性的革命理想)”來將之控制的人,都注定會收獲一個失敗的苦果。“林彪事件”的出現,就意味著“文革”中一直控制著這股能量、利用著這股能量的毛澤東的失敗;在“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的言辭中,已經飽含著毛澤東一種發自內心的、十足的“無可奈何”,同樣表現為在那個“新世界”中“無所適從”的形象。非常有意思,當“文革”運動釋放出來的這股能量顛覆了這個理論、讓這個主人也感到無可奈何之際,也意味著它自身的壽終正寢。 ……
電視藝術新概念-中國電視藝術大事記 作者簡介
徐輝,哲學博士,2001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專業;現為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藝術研究院教授,藝術學研究所副所長。曾主持2009年國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吉爾·德勒茲的電影美學》,在《文藝研究》、《現代傳播》、《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數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虎
- >
煙與鏡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朝聞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