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葉圣華自選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3088337
- 條形碼:9787543088337 ; 978-7-5430-8833-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葉圣華自選集 本書特色
葉圣華1941年出生于湖北黃陂,當過農民、工人,做過黨務,編過雜志,辦過報紙,曾任大型史志雜志叢刊《春秋》雜志社長兼主編,2001年在武漢晚報副總編輯任上退休。文學創作是葉圣華堅持一生的業余愛好,他19歲開始發表文學作品,24歲出席全國青年作家代表大會,散文作品曾入選中學語文課本,其代表作曾入選10多部國內出版社選編的優秀專集。葉圣華50多年的業余創作生涯中,在國內報刊上發表詩歌、散文100多萬字。 《葉圣華自選集》分“散文隨筆卷”、“詩歌卷”、“古詩雅鑒卷”三卷。本書所選作品,貫穿作者一生的創作理念:“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頭腦想問題,寫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說自己想說的心里話!
葉圣華自選集 內容簡介
葉圣華1941年出生于湖北黃陂,當過農民、工人,做過黨務,編過雜志,辦過報紙,曾任大型史志雜志叢刊《春秋》雜志社長兼主編,2001年在武漢晚報副總編輯任上退休。文學創作是葉圣華堅持一生的業余愛好,他19歲開始發表文學作品,24歲出席全國青年作家代表大會,散文作品曾入選中學語文課本,其代表作曾入選10多部國內出版社選編的專集。葉圣華50多年的業余創作生涯中,在國內報刊上發表詩歌、散文100多萬字! 度~圣華自選集》分“散文隨筆卷”、“詩歌卷”、“古詩雅鑒卷”三卷。 《葉圣華自選集》所選作品,貫穿作者一生的創作理念:“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頭腦想問題,寫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說自己想說的心里話。”
葉圣華自選集 目錄
散文隨筆卷
**輯:歷史的足音
雁過留聲
長江邊上的一條小街散記
只研朱墨作春山一高端方談錄
伍修權:“歷史是教科書”
程思遠:“反映歷史要實事求是”
張平化:“寫春秋要敢褒敢貶”
林一山:“辦雜志是一種精神追求”
黃鋼:青年人都要認真學習歷史
陳荒煤:要突出歷史名城地位
宋侃夫:城市建設要順應民心
王任重:還歷史的真面目
鐵馬冰河人夢來
河中的流沙
那天正下著雨
臥榕
天臺泉
山泉伯
莫教弦管作離聲
海思
仙人掌與花
橋
養菊趣談
虹
春天的幽默
散文隨筆卷
第二輯:西方的月亮
白宮門前的和平鴿
華盛頓的雙色塔
小松鼠和紅草莓——蒙特利人與自然散記
天才的平衡
美利堅散記
UAS先走
美國人的腳
在加州吃牛肉
好想克勞斯
馬克思廣場好冷
別了,柏林墻
問道凡爾賽
安特衛普的晚餐
倫敦,不速之客夜敲門
海德公園的演講角
艾馮河上的小船
意大利組曲
威尼斯詠嘆調
比薩斜塔變奏曲
羅馬斗獸場狂想曲
小企鵝的天堂
毛利人的碰鼻禮
緒方進先生的笑容
俄羅斯遠東紀行
戒備森嚴的友誼
遠東吃西餐
混血兒莎夏
燕麥·軍港·直升機
被出賣的“列寧”
詩歌卷
**輯:江風海韻
小島
帆
潮
海的矛盾
帆與槳
礁石
反思
省悟
盼望
信念
海灘拾貝
捕蟹者說
河道,正在疏通
在大江的拐彎處
在漢水的人江口
立交橋
船隊
跳板
漩渦
霧
過瞿塘
走西陵
出吳淞
問神女峰
!三疊泉
雨花石
莫愁女
漓江情
我走進蘆笛巖
仰望日光巖
夢
詩歌卷
第二輯:愛的箴言
故鄉的云
彎彎的石拱橋
將軍之家
杜鵑
竹根
山泉叮咚
紀念碑,你沒有沉默
倒水河,彎曲是你的驕傲
訪延安(信天游)
愛的童話
雛鳥與大樹
迎春
露珠
春的花圃
秋的小溪
落紅
秋雨
紅葉
鳥巢
我們的愛……
當月亮隱進云層
愛的小溪
月下
籬笆
秋之戀
霓虹燈
雨中小巷
賣甜米酒的少女
生活的色彩(三首)
昨天
誠實
皺眉
窗外,紅葉與綠葉在爭吵
童心(二首)
在公園(二首)
江漢懷古(六首)
無題
七律五首
抗洪曲(二首)
歐行雜詠(三首)
古詩雅鑒卷
劉禹錫詩十首雅鑒
長恨人心不如水
今逢四海為家日
便引詩情到碧霄
沉舟側畔千帆過
深鎖春光一院愁
為君扶病上高臺
水流無限似儂愁
恨無消息到今朝
飛人尋常百姓家
前度劉郎今又來
葉圣華自選集 節選
《葉圣華自選集》: 1963年,毛澤東主席曾在武昌問幾個小青年:“你們知道武昌有個都府堤嗎?”并且還主動熱情地告訴他們:“那是長江邊上的一條小街!币晃粐以,他要心系多少國家大事,居然還想起四十多年前的長江邊上的一條小街,由此可見,都府堤在領袖心中的分量! 拇,都府堤、農講所、長江邊上的一條小街,便舉世聞名了。并且成為武漢人心中的亮點,成為這座歷史名城的光榮與驕傲。我這輩子的人生經歷,也有幸和這條小街結緣! ∮浀媚鞘1968年的冬天,我們一伙躊躇滿志的年輕人受命走進了農講所。我們的任務很明確,為農講所紀念館的復展征集史料。這支隊伍集中了一批專家和干才,李涌泉、歐陽值梁、張志善、李婉霞、涂傳圣等人都是精兵強將。同時,還有從工人、老師、大學生、解放軍中抽調的生力軍。姑娘們年方十七八九,小伙子也不過二、三十出頭。那時,我們都明白在做一件極有意義的事! ≡谀莻風雷激蕩、如火如荼的歲月,雖然大街上的高音喇叭不時傳來喧囂,我們這支隊伍的心境卻顯得特別鎮定,大家心無旁騖,很快進入了角色。那一年的冬天顯得有點冷,不時還下著大雪。會計張培春總是在辦公室燒好一盆炭火,我們就圍坐在火爐邊討論計劃與選題。大伙的心立刻飛到黃麻,飛到陽新,飛到井岡山……全新的任務立刻使我們脫離了市井喧嘩,遠離了人間是非,走進了歷史的腥風血雨,穿行在大刀和長矛、洋槍和土銃的歷史較量之中。我的同事們很優秀,他們走黃麻,奔瀟湘,出陽新,上井岡;跋山涉水,餐風飲露,不辭辛勞;他們考證歷史,追蹤事件,查遍浩瀚檔案,探訪歷史名人,獲得了大批珍貴史料。于是,善于思考的歐陽值梁整天在資料室求證精編;精于策劃的李涌泉常常沉思于總體布局的深化;畫家涂傳圣則在版面設計上充分展示藝術天才;勤奮的張志善“失蹤”幾天后總能帶回令人期待的信息;嚴謹的李婉霞在資料的甄別中常常提出令人信服的思考……這幫人太能干了!記得在農講所紀念館開展的那天,大家的臉上都流露出會心的笑…… 于是,長江邊上的這條小街從此便熱鬧起來,工人、農民、學生、解放軍紛紛涌到這里,人們靜靜地踏著青青的石板路,走進教室,走進操場,走進陳列館。農講所成了一個大課堂,每天都在開闊人的胸懷,陶冶人的情操,拓寬人的思路…… 望著參觀人流魚貫地走進農講所的大門,我常常站在毛主席曾經站過的那顆大樹下,情不自禁地走進歷史…… 我記得我采訪過楊德圃,他告訴我,二七大罷工以后,在追捕李之龍的那天早晨,特務剛剛走進花樓街的一個院子,機警的李之龍便奪窗而出,桌子上的兩根油條和一杯豆漿還在冒著熱氣…… 我記得我采訪過羅章龍,在那個年代,他無疑是一只“死老虎”。他捧著一個用來吐痰的搪瓷缸,一邊咳嗽,一邊反復聲稱他不反對毛主席,精神似乎有些恍惚;但是,他又能如數家珍地告訴我,參加五次黨代會的代表名單和會場布置的點點滴滴…… 我記得我采訪過李伯剛,我還采訪過林育南的女兒林光秀……他們提供的史料是珍貴的,他們給我留下的印象是難忘的…… 在那一段日子里,我常常感受到一種心靈震撼。采訪者和被采訪者常常一同走進歷史的隧道,目睹光明與黑暗的較量,并且真正理解什么叫來之不易。尤其是每當我走進毛主席舊居,看到楊開慧的那張照片,和毛主席寫《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時用過的那盞燈,心頭便油然升起一種敬意。他總是夜以繼日地寫,據說有時寫累了,還跑到民主路的那家哈胖子牛肉館,吃上一碗牛肉面…… 我現在才明白,為什么時過四十多年,毛主席還記得長江邊上的這條小街了! 1977年春天,我的好友徐剛從北京來漢探親,他要我陪他去探望在漢口衛校工作的姐姐,我順便給他講了農講所的故事。極有政治敏感的徐剛當即約稿,要我寫一篇散文。由于農講所這段歷史對我來說已是胸有成竹,寫起來十分得心應手,兩天之內就交卷了。徐剛很高興地帶回北京,1977年5月,便以《長江邊上的一條小街》為題,發表在《人民日報》副刊的頭條。這篇短文開始我并不在意,沒想到引起不同凡響!伴L江邊上的一條小街”成了農講所的代名詞,一位詩友還寫了同題詩。更令我難忘的是還引出一件牽腸掛肚的故事。文章發表不久,我收到從湖南寄來的信,信封是用牛皮紙糊的,文字雖不盡通順卻情真意切,她要我幫她尋找失散幾十年的爺爺。她說:“看了你的文章,曉得你是了解我們湖南人的事的,我的娛馳告訴我,爺爺十幾歲就跟毛委員上了井岡山,說是打土豪去的,為什么事到現在還不回家?求你幫我找一找……”看了這封信,我立刻心里一沉,不管這位湘妹子或是湘嫂子的要求是否正常,孫女找爺爺總是天經地義的。我一連幾天如坐針氈,束手無策。由于她沒有留下地址,我只好將那封信轉給湖南省民政局。我知道,在那個年月,這無異于將一顆小石子丟進茫茫大海,她的爺爺怕是永遠也找不到的,他應當是跟著毛委員上了井岡山了,他絕不是忘了回家的路…… 這是“長江邊上的一條小街”給我留下的一個永恒的記憶,每當想起它就心緒難平。 去年冬天,老同事張志善熱心快腸地給我打了幾次電話,說是農講所要請當年“二辦”的老同志回家看看。已經幾年沒有到農講所了,我異常興奮。十二月二十四日一走進農講所,我真的有回家的感覺。老同事相見,一個握手,一聲問候,串起幾十年的暖流。想起當年的那些人,那些事,都有說不完的話。大家欣喜地看到“二辦”之后,農講所的幾代人又續寫了許多精彩故事,周斌所率領的這支隊伍更趨現代化了,他們不僅用傳統思維向人們展示歷史輝煌,還運用聲、光、電手段向世界說話! ∽叱鲛r講所大門,我們又在長江邊上的這條小街徐徐漫步,傾心暢談。長江邊上的這條小街是一個大熔爐,我們都在這里“煉”了一回,張炎炳還“煉”得拄起了拐杖。但是大家都覺得非常值得。舉目遠望,都府堤已經完全變了,它已經變成一條綠蔭扶蘇,青幽別致的歷史文化街了。舊居一側還建起了一座雕塑公園,這里已是人們走進歷史時空,穿越幾代人的信念,陶冶高尚情操的精神家園。不是我情有獨鐘,這里真的是一道別致的風景,當你在紅安飲了天臺泉,在麻城看了紅杜鵑,在黃陂上了木蘭天池,在江夏聽了梁子漁歌,你還不妨到長江邊上的這條小街走一走,你的精神會得到慰藉,你的心情會為之一振。 ……
葉圣華自選集 作者簡介
葉圣華,男,1941年出生于湖北黃陂。作者一生種過莊稼、當過工人、作過黨務、修過方志、寫過黨史、編過雜志、辦過報紙、干過人事、管過財務、搞過基建,是一個典型的經過”十全大補”的雜家。文學創作只是其業余愛好。作者先后出任過大型史志叢刊《春秋》雜志社長兼主編;《武漢晚報》副總編輯、副社長。武漢市第九、第十屆人大代表;武漢市第四屆文聯委員。享受過武漢市政府專家津貼。2001年在新聞記者崗位上退休! ∽髡19歲開始發表文學作品,24歲出席全國青年作家代表會,34歲散文入選初中三年級語文課本。主要從事詩歌、散文創作,也寫過小說。作者加入過包括省、市作協在內的詩歌、散文、散文詩、詩詞、報告文學、民間文學、世界華文、新聞、黨史、歷史、文史、地方志等全國和地區性的協會、學會、研究會組織近20個;還當過其中某些組織的副會長、常務理事和會員。其代表作曾入選全國和省市級多家出版社選編的專集十多部。1987年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新詩集《愛的童話》!度~圣華自選集》是作者從事業余文學創作五十年的優選之作。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虎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