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學院·影印叢書說明 出版前言 about the authors 關于作者 preface to the third edition 第三版序言 part one early cinema **部分 早期電影 1 the invention and early years of the cinema,1880s-1904 **章 電影的發明與電影的早期:1880年代—1904 the invention of the cinema 電影的發明 preconditions for motion pictures 電影誕生的先決條件 major precursors of motion pictures 重要的電影先驅 an international process of invention 電影發明的國際化進程 early filmmaking and exhibition 早期電影制作和放映 scenics,topicals, and fictionfilms 景觀片、時事片和劇情片 creating an appealing program 創造一種吸引人的節目 box:the spread of thecinema around the world:some representative examples 深度解析:電影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一些典型例子 the growth of the french film industry 法國電影工業的成長 box:georges mlis,magician of the cinema 深度解析:喬治·梅里愛,電影魔術師 england and the brighton school 英國與布萊頓學派 the united states:competition and the resurgence of edison 美國:行業競爭和愛迪生的東山再起 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the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of the cinema,1905-1912 第二章 電影的國際化擴張:1905—1912 film production in europe 歐洲的電影制作 france:pathé versus gaumont 法國:百代與高蒙 italy:growth throughspectacle 意大利:依賴于奇觀電影的成長 denmark: nordisk and ole olsen 丹麥:諾帝斯克和奧爾·奧爾森 other countries 其他國家 the struggle for the expanding americanfilm industry 極力擴張的美國電影工業 the nickelodeon boom 鎳幣影院的興盛 the motion picture patents companyversus the independents 獨立制片與電影專利公司的對抗 social pressures and self-censorship 社會壓力與自我審查 the rise of the feature film 長片的興起 the star system 明星制 the movies move to hollywood 電影中心移向好萊塢 the problem of narrative clarity 敘事的清晰度問題 early moves toward classicalstorytelling 走向古典敘事的早期步伐 an international style 一種國際化風格 box:the beginnings offilm animation 深度解析:動畫片的開端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3 national cinemas,hollywood classicism,and world war i,1913-1919 第三章 民族電影、好萊塢古典主義與**次世界大戰:1913—1919 part two the late silent era,1919-1929 the american takeover of world markets 美國電影占領全球市場 the rise of national cinemas 民族電影的興起 germany 德國 italy 意大利 russia 俄羅斯 box:the brief heyday ofthe serial 深度解析:系列片的短暫繁榮 france 法國 denmark 丹麥 sweden 瑞典 the classical hollywood cinema 古典好萊塢電影 the major studios begin to form 大制片廠開始形成 controlling filmmaking 操控電影制作 filmmaking in hollywood during the1910s 1910年代的好萊塢電影制作 films and filmmakers 電影與電影制作者 box:precision staging ineuropean cinema 深度解析:歐洲電影精確的場面調度 streamlining american animation 美國動畫片的流水線化 trends in smaller producing countries 出產電影較少的國家的制片傾向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 無聲電影后期:1919—1929 4 france in the 1920s 第四章 1920年代的法國電影 the french film industry after worldwar i “一戰”后的法國電影工業 competition from imports 來自進口影片的競爭 disunity within the film industry 電影工業內部的矛盾 outdated production facilities 陳舊的制作設施 major postwar genres and filmmakers 戰后重要的電影類型和電影人 the french impressionist movement 法國印象派運動 the impressionists’relation to theindustry 印象派與電影產業的關系 a chronology of french impressionistcinema 法國印象派電影年表 impressionist theory 印象派電影理論 formal traits of impressionism 印象派電影的形式特征 the end of french impressionism 法國印象派的終結 the filmmakers go their own ways 電影制作者走向自己的拍片方式 problems within the film industry 電影工業內部的問題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5 germany in the 1920s 第五章 1920年代的德國電影 the german situation after world war i “一戰”之后德國的處境 genres and styles of german postwarcinema 戰后德國電影的類型與風格 spectacles 奇觀電影 the german expressionist movement 德國表現主義運動 a chronology of german expressionistcinema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年表 kammerspiel 室內劇 german films abroad 德國電影在國外 major changes in the mid-to late 1920s 1920年代中期到晚期的重要變化 the technological updating of thegerman studios 德國片廠的技術更新 the end of inflation 通貨膨脹結束 the end of the expressionist movement 表現主義運動的終結 new objectivity 新客觀派 box:g. w. pabst and newobjectivity 深度解析:g. w.帕布斯特與新客觀派 export and classical style 出口與古典風格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6 soviet cinema in the 1920s 第六章 1920年代的蘇聯電影 the hardships of war communism,1918-1920 戰時共產主義時期的困難處境:1918—1920 recovery under the new economic policy,1921-1924 新經濟政策下的復蘇:1921—1924 increased state control and the montagemovement,1925-1930 日益增強的國家控制和蒙太奇運動:1925—1930 growth and export in the film industry 電影工業的成長與電影輸出 the influence of constructivism 構成主義的影響 a new generation:the montage filmmakers 新一代:蒙太奇電影制作者 a chronology of the soviet montagemovement 蘇聯蒙太奇運動作品年表
展開全部
世界電影史-(影印第3版) 作者簡介
大衛·波德維爾(David Bordwell, 1947 —)和夫人克里斯汀·湯普森(Kristin Thompson, 1950 —),當代美國重要的電影理論家,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傳播藝術系榮譽教授,國際電影學界最多產、最偉大的教科書編撰者之一。波德維爾是“認知電影理論”的創始人,并以其對小津安二郎、愛森斯坦等人的“作者”研究,以及對電影敘事學、香港電影和電影風格史的研究而廣受尊敬,目前他受聘擔任法國電影資料館(Cinémathèque Franaise)顧問一職;湯普森則是新形式主義電影分析理論的領軍人物之一,她的Breaking the
Glass Armor(1988)是公認的新形式主義經典著作。
波德維爾夫婦著有多部享譽世界的電影學專著,如《世界電影史》《場面調度的藝術》《好萊塢怎樣講故事》等。但若論在世界范圍內最暢銷、最深入人心的作品,則非這部《電影藝術》莫屬。
2007年3月,大衛·波德維爾以其對亞洲電影尤其是香港電影的持續關注而榮膺“亞州電影學術研究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