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中醫兒科學-(供中醫學.針灸推拿.中醫骨傷專業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26134
- 條形碼:9787513226134 ; 978-7-5132-2613-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兒科學-(供中醫學.針灸推拿.中醫骨傷專業用) 內容簡介
《中醫兒科學》分為總論、各論共15章,以及附錄部分。總論為中醫兒科學基礎,主要包括中醫兒科學發展簡史、小兒年齡分期、小兒生長發育、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兒科診法概要、兒科治法概要及兒童保健,注重基礎與臨床的有機聯系,突出兒科基礎對臨床的指導作用。各論為中醫兒科學臨床,分別為肺系病證、脾胃病證、心肝病證、腎系病證、時行疾病、寄生蟲病、小兒雜病、新生兒病證等38個病種。附錄內容有兒科常用臨床檢驗正常值、方劑名錄、小兒常用中成藥名錄。 《中醫兒科學》適用于全國中醫藥院校高等職業教育中醫學、針灸推拿、中醫骨傷專業中醫兒科學理論課教學,也可用于實踐教學中的輔導與考試。
中醫兒科學-(供中醫學.針灸推拿.中醫骨傷專業用) 目錄
**章 中醫兒科學發展簡史
第二章 小兒年齡分期
第三章 小兒生長發育
**節 體格發育
第二節 小兒感知、動作、語言的發育概況
第四章 小兒生理病理特點
**節 生理特點
一、臟腑嬌嫩,形氣未充
二、生機蓬勃,發育迅速
第二節 病理特點
一、發病容易,傳變迅速
二、臟氣清靈,易趨康復
第五章 兒科診法概要
**節 望診
一、望神色
二、望形態
三、審苗竅
四、辨斑疹
五、察二便
六、察指紋
第二節 聞診
一、聽聲音
二、嗅氣味
第三節 問診
一、問年齡
二、問病情
三、問個人史
第四節 切診
一、脈診
二、按診
第六章 兒科治法概要
**節 小兒內治法的用藥特點
一、治療要及時、正確、謹慎
二、治療要中病即止
三、注意給藥途徑和藥物劑型的選擇
四、中藥的煎服方法
五、小兒中藥藥量
第二節 小兒常用內治法
一、疏風解表法
二、止咳平喘法
三、清熱解毒法
四、消食導滯法
五、健脾益氣法
六、利水消腫法
七、鎮驚開竅法
八、培元補腎法
九、涼血止血法
十、養陰生津法
十一、活血化瘀法
十二、回陽救逆法
第三節 小兒常用外治法
一、熏洗法
二、涂敷法
三、敷貼法
四、擦拭法
第四節 其他療法
一、小兒推拿療法
二、小兒捏脊療法
三、刺四縫療法
第七章 兒童保健
**節 護胎養胎
一、飲食調養
二、防感外琊
三、避免外傷
四、勞逸結合
五、調節 情志
六、謹慎用藥
第二節 初生嬰兒的護養
一、拭口潔眼
二、斷臍護臍
三、洗浴衣著
四、祛除胎毒
五、生后開乳
第三節 小兒的保健
一、嬰兒喂養
二、幼兒喂養
三、添加輔食
四、日常調護
五、預防接種
六、健康檢查
七、體格鍛煉
八、合理教育
各論 中醫兒科學臨床
第八章 肺系病證
**節 感冒
第二節 乳蛾
第三節 咳嗽
第四節 肺炎喘嗽
第五節 哮喘
第六節 反復呼吸道感染
第九章 脾胃病證
**節 鵝口瘡
第二節 口瘡
第三節 泄瀉
第四節 厭食
第五節 積滯
第六節 疳證
第七節 營養性缺鐵性貧血
第十章 心肝病證
**節 驚風
一、急驚風
二、慢驚風
第二節 病毒性心肌炎
第三節 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
第四節 多發性抽動癥
第十一章 腎系病證
**節 急性腎小球腎炎
第二節 腎病綜合征
第三節 尿頻
第四節 遺尿
第十二章 時行疾病
**節 麻疹
第二節 奶麻
第三節 風痧
第四節 丹痧
第五節 水痘
第六節 手足口病
第七節 痄腮
第八節 小兒暑溫
第九節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第十三章 寄生蟲病
蛔蟲病
第十四章 小兒雜病
**節 紫癜
第二節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第三節 汗證
第四節 奶癬
第十五章 新生兒病證
**節 胎黃
第二節 硬腫癥
第三節 臍部疾病(臍濕、臍瘡、臍血、臍突)
附錄一 兒科常用臨床檢驗正常值
附錄二 方劑名錄
附錄三 小兒常用中成藥名錄
中醫兒科學-(供中醫學.針灸推拿.中醫骨傷專業用) 節選
《中醫兒科學(供中醫學、針灸推拿、中醫骨傷專業用)》: 兒科疾病的診查,與臨床其他各科一樣,均用望、聞、問、切四種手段審察病情,進行診斷和辨證。臨床運用時,要將四診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全面系統地了解病情,分清主次,作出正確的疾病與證候診斷。由于較小嬰兒不會表達病情,較大兒童雖已會說話,往往也不能準確敘述自己的病情,加上就診時啼哭吵鬧,影響氣息脈象,造成診斷上的困難。因此,歷代兒科醫家對于小兒診法,既主張四診合參,又特別重視望診,誠如《幼科鐵鏡·望形色審苗竅從外知內》所說:“而小兒科,則惟以望為主,問繼之,聞則次。” **節望診 小兒肌膚柔嫩,反應靈敏,凡外感六淫,內傷乳食,以及臟腑自身功能失調,或氣血陰陽的偏盛偏衰,易從體表及苗竅形諸于外,不易受到病兒主觀因素的影響,其反應病情的真實性較成人更為明顯。望診察病時,首先應對患兒作整體望診,然后根據病情再有目的、有次序地分部望診,這樣才能發現對辨病、辨證、治療有意義的癥狀和體征。兒科的望診內容主要包括總體望診(望神色、望形態)和分部望診(審苗竅、辨斑疹、察二便、察指紋)兩個方面。 一、望神色 望神色包括望神、望色兩方面。神指小兒的精神狀態,色指面部氣色。通過對小兒目光、神態、表情、反應等方面的綜合觀察.可了解小兒五臟的精氣盛衰和病情輕重及預后。凡精神振作,二目有神,表情活潑,面色紅潤,呼吸調勻,反應敏捷,均為氣血調和、神氣充沛的表現,是健康或病情輕淺之象;反之,若精神萎靡,二目無神,面色晦暗,表情呆滯,呼吸不勻,反應遲鈍,均為體弱有病或病情較重之象。 面部望診是小兒望神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望面色可以了解臟腑氣血的盛衰,以及邪氣之所在。中國小兒的面部常色微黃、透紅潤、顯光澤,因稟賦及其他因素影響,正常面色亦有差異,或稍白,或稍黃,或稍黑。常用的面部望診方法有五色主病、五部配五臟,其中五色主病是望神察色診病的主要方法。 (一)五色主病 五色主病又稱五色診,即按面色白、紅、黃、青、黑五種不同顏色表現來診察疾病。面呈白色,多為虛證、寒證。若外感表證面白,常為冒受風寒;面白少華,唇色淡白,多為血虛;面白浮腫為陽虛水泛,常見于陰水;面色慘白,四肢厥冷,多為滑泄吐利,陽氣暴脫,可見于脫證。面呈紅色,多為熱證,有實熱、虛熱之分。若面紅目赤,咽紅,脈浮為外感風熱;午后顴紅潮熱,口唇紅赤為陰虛內熱;兩顴艷紅如妝,面白肢厥,冷汗淋漓為虛陽上越,是陽氣欲脫的危重證候。新生兒面色嫩紅,或小兒面色白里透紅,為正常膚色。面呈黃色,多屬脾虛或有濕濁。若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為脾運功能失職,常見于疳證;面黃無華,臍周陣痛,夜間磨牙多為腸道蟲癥;面目色黃而鮮明,為濕熱內蘊之陽黃;面目黃而晦暗,為寒濕阻滯之陰黃。初生兒出現的黃疸為胎黃,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面呈青色,主寒證、痛證、驚證、瘀證。若面色白中帶青,表情愁苦皺眉,多為里寒腹痛;面青而晦喑,神昏抽搐,常見于驚風、癲癇發作之時;面青唇紫,呼吸急促,為肺氣閉郁,氣血瘀阻。大凡小兒面呈青色,病情一般較重,應注意多加觀察。面呈黑色,主寒證、痛證,或內有水濕停飲。若面色青黑,手足逆冷多為陰寒里證;面色黑而晦暗,兼有腹痛、嘔吐者,可為藥物或食物中毒;面色青黑晦暗為腎氣衰竭之證,不論新病久病,皆屬危重。若小兒膚色紅黑潤澤,身體強健,為先天腎氣充足之象。 (二)五部配五臟 根據小兒面部不同部位出現的各種色澤變化,結合所屬臟腑來推斷病變的部位與性質,就是五部配五臟的望診方法。五部指左腮、右腮、額上、鼻部、頦部。小兒五部與五臟的關系及主病,*早見于《小兒藥證直訣·面上證》:“左腮為肝,右腮為肺,額上為心,鼻為脾,頦為腎。”五色在面部不同部位出現,可結合五臟配屬,為診查不同病證提供參考。 二、望形態 形指形體,態指動態。望形態就是觀察患兒體形強弱胖瘦、體表肌膚毛發和動靜姿態,初步推斷五臟、陰陽的盛衰。 ……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推拿
- >
我與地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