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勞動力市場柔性的產生.運行與模式選擇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161038
- 條形碼:9787514161038 ; 978-7-5141-6103-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國勞動力市場柔性的產生.運行與模式選擇 本書特色
當代經濟政策的主流話語之一是勞動力市場改革,目的是為了能夠靈活配置勞動力資源,即實現勞動力市場柔性。趙瑞美編*的《我國勞動力市場柔性的產生運行與模式選擇》在分析和調查我國勞動力市場柔性的產生、表現和運行特點與績效的基礎上,借鑒西方國家的成功模式,得出:加強對柔性就業人員的保障和提高正規就業人員的柔性,即柔性保障,應該是我國勞動力市場的未來選擇,并提出了改革建議和相應對策。
我國勞動力市場柔性的產生.運行與模式選擇 內容簡介
當代經濟政策的主流話語之一是勞動力市場改革,目的是為了能夠靈活配置勞動力資源,即實現勞動力市場柔性。本研究在分析和調查我國勞動力市場柔性的產生、表現和運行特點與績效的基礎上,借鑒西方國家的成功模式,得出:加強對柔性就業人員的保障和提高正規就業人員的柔性,即柔性保障,應該是我國勞動力市場的未來選擇,并提出了改革建議和相應對策。
我國勞動力市場柔性的產生.運行與模式選擇 目錄
**章 勞動力市場柔性相關理論 **節 相關概念 一、勞動力市場的界定與分類 二、勞動力市場柔性的界定 三、勞動力市場柔性與勞動力柔性 第二節 理論基礎 一、新自由主義 二、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 三、合作主義(第三條道路) 四、政府職能理論 第三節 勞動力市場柔性的影響因素 一、社會環境因素 二、組織特征因素 三、崗位特點因素第二章 勞動力市場柔性的相關研究 **節 勞動力市場柔性的涵義及其演化 一、涵義解析與分類 二、縱向演化 三、誰的柔性 第二節 勞動力市場柔性的測量 一、結果層——公司與個人視角 二、制度層——epl視角 三、實踐層——政策視角 第三節 基于epl的勞動力市場柔性的國際比較 一、總體epl指數比較 二、epl分項比較 第四節 促進勞動力市場柔性化的對策 一、共同原則 二、核心要素 三、協調機制第三章 我國勞動力市場柔性的產生、運行與制度性障礙 **節 我國勞動力市場柔性的產生背景 一、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產生 二、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發育 三、我國勞動力市場柔性的出現與發展階段 第二節 我國勞動力市場柔性的構成、表現與運行 一、勞動力市場的 二、兩要素模型 三、三要素模型 第三節 我國勞動力市場柔性化的制度性障礙 一、戶籍制度 二、社會保障制度 三、就學與購房政策第四章 我國勞動力市場柔性的績效分析——實證調查 **節 調查研究與變量測量 一、研究設計 二、調查實施 三、變量的測量 第二節 信效度分析與因子分析 一、信度檢驗 二、因子的確定 三、績效評價方法 第三節 調查結果分析 一、樣本描述性分析 二、勞動力市場柔性績效評價 三、研究結論第五章 國外勞動力市場柔性的典型模式 **節 北歐的勞動力市場柔性 一、“金三角”模型的內容 二、模型的產生和根基 三、模型的演化及其特點 四、經濟危機的沖擊 五、對模型的評價 第二節 德國的勞動力市場柔性 一、2005年以來良好的經濟和勞動力市場表現 二、勞動力市場改革和實踐 三、其他歷史性因素 四、模型構成與評價 第三節 美國的勞動力市場柔性 一、基于相同環境的不同勞動力市場績效 二、勞動力市場制度改革與特點 三、美國勞動力市場柔性模型與特點 四、美國勞動力市場柔性(化)的后果 第四節 模式評價與發展中國家的應用借鑒 一、模式評價 二、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市場特點 三、模式的應用借鑒第六章 我國勞動力市場柔性運行的后果、趨勢與模式選擇 **節 我國勞動力市場柔性的運行后果 一、新二元勞動力市場 二、存在違反勞動法規的用工實踐 三、弱勢人群是柔性就業的主體 四、產生了新的隔離和不公平現象 第二節 我國勞動力市場柔性的未來發展影響分析 一、人口老齡化 二、法制越來越健全 三、經濟發展環境 四、城鄉勞動力流動的某些制度性障礙被逐漸打破 第三節 我國勞動力市場柔性的未來運行模式選擇 一、我國勞動力市場柔性的未來方向 二、我國勞動力市場柔性的運行方式第七章 我國勞動力市場柔性未來發展的制度性保障 **節 加大改革阻礙性制度的力度 一、戶籍制度 二、社會保障制度 三、就學制度 四、購房政策 第二節 實施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 一、加強高等職業教育 二、增加公共培訓 三、加強公共就業服務 四、加強創業激勵與政策保障 第三節 建立和諧的雇傭關系 一、充分重視非正規就業 二、加強企業培訓及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 三、發展有效的社會對話主要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我國勞動力市場柔性的產生.運行與模式選擇 作者簡介
趙瑞美,南開大學管理學博士,美國阿肯色大學訪問學者,現為青島科技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績效考核和薪酬管理、人力資源招聘和人力資源開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