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前言(perface)1 緒論 1.1 選題背景 1.2 研究意義 1.3 研究對象 1.3.1 表皮的概念界定 1.3.2 關于建筑表皮的本體思考 1.3.3 表皮體現生態 1.3.4 住宅的表皮 1.3.5 住宅表皮生態化的目標 1.4 國內外研究動態 1.4.1 國外研究動態 1.4.2 國內研究動態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方法與本書結構2 求真——住宅表皮形式的歷史發展和演變 2.1 形式追隨什么 2.1.1 從生存到秩序 2.1.2 從功能到多元 2.1.3 形式追隨生態 2.2 原始社會——形式追隨生存 2.2.1 原始住宅表皮的源起 2.2.2 典型實例分析 2.2.3 原始住宅表皮的特征 2.3 古建時期——形式追隨秩序 2.3.1 古代審美思想對住宅表皮形式的影響 2.3.2 典型實例分析 2.3.3 古建時期住宅表皮的特征 2.4 現代主義——形式追隨功能 2.4.1 表皮的解放和獨立 2.4.2 工業化大生產痕跡,為更多的人服務 2.4.3 “形式追隨功能” 2.4.4 典型實例分析 2.4.5 現代主義住宅表皮的特征 2.5 后現代主義——形式追隨多元 2.5.1 批判與多元化 2.5.2 典型實例分析 2.5.3 后現代主義住宅表皮的特征 2.6 新世紀——形式追隨生態 2.6.1 能源危機后的生態反省 2.6.2 表皮材料的革新與回歸 2.6.3 可調節式遮陽技術及其美學價值 2.6.4 雙層皮系統的擴展和運用 2.6.5 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對住宅表皮形式的影響 2.6.6 典型實例分析 2.6.7 新世紀住宅表皮的特征 2.7 小結3 求善——當代生態住宅表皮形式與功能的完善 3.1 外墻設計策略 3.1.1 保溫隔熱措施(1) 3.1.2 外墻遮陽(2) 3.1.3 革新材料的研發和使用,提高墻體物理性能(3) 3.1.4 原生態、地方性材料的回歸(4) 3.1.5 太陽能利用(主動、被動)(5) 3.2 門窗設計策略 3.2.1 適宜的開窗面積、位置和形狀比例(6) 3.2.2 提高門窗保溫、隔熱和密封性能(7) 3.2.3 強調可調節式外遮陽的運用(8) 3.2.4 合理利用自然采光(9) 3.2.5 有組織通風,以及排風熱回收(10) 3.3 屋面設計策略 3.3.1 保溫、隔熱與防水(11) 3.3.2 屋頂通風(12) 3.3.3 種植、蓄水屋面(13) 3.3.4 太陽能利用(14) 3.3.5 雨水收集利用(15) 3.4 陽臺及外廊設計策略 3.4.1 太陽能利用(主動)(16) 3.4.2 充分發揮微氣候調節作用(17) 3.4.3 空間的外延(18) 3.4.4 室外空調機位的合理設置(19) 3.4.5 充分發揮其形式要素功能(20) 3.5 小結4 生態住宅表皮的表現形式及審美趨勢 4.1 生態的建筑美學觀 4.2 從普利茨克獎獲獎者及其住宅作品看住宅表皮的發展及趨勢 4.2.1 生態觀念對建筑評判的影響 4.2.2 從普利茨克建筑獎看建筑的時代性 4.2.3 2000年以后普利茨克獎獲獎者住宅作品的表皮特征 4.3 形式追隨生態——當代生態住宅表皮的幾種表現形式 4.3.1 彰顯 4.3.2 消隱 4.3.3 一體化 4.3.4.可變性 4.3.5 本土化 4.4 當代生態住宅表皮的審美趨勢 4.4.1 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資源 4.4.2 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體現社會和歷史責任感 4.4.3 革新技術與材料的彰顯和體現 4.4.4 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 4.4.5 可變性與適應性展現動態之美 4.5 小結5 求解——“形式追隨生態”的挑戰與對策 5.1 “形式追隨生態”所面臨的挑戰和質疑 5.1.1 “皇帝的新裝” 5.1.2 技術和生態概念的過度化運用 5.1.3 過度強調居住的精確性和舒適性 5.1.4 國外先進技術的“水土不服” 5.1.5 貴族化和標簽化 5.1.6 重設計而輕運營 5.2 當代中國生態節能住宅實踐 5.2.1 當代中國生態節能住宅發展及現狀 5.2.2 當前國內常用住宅表皮生態節能技術分析 5.3 當代中國住宅表皮生態化對策建議 5.3.1 保溫隔熱 5.3.2 辯證窗墻 5.3.3 強推遮陽 5.3.4. 自然通風 5.3.5 能源利用 5.3.6 運營管理 5.4 對當代中國生態住宅表皮形式的一些思考 5.5 小結6 結論 附錄a 各時期典型住宅表皮特征實例分析列表 附表b 中國歷年與住宅節能相關的設計標準、法規和政策列表(不含地方性法規) 附錄c 德國歷年與住宅節能相關的設計標準、法規和政策列表(不含地方性法規) 附錄d 近年中國部分生態節能住宅實踐列表 附錄e 歐洲部分生態節能住宅實踐列表參考文獻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