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水質保障關鍵技術及工程示范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22248862
- 條形碼:9787122248862 ; 978-7-122-24886-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牡丹江水質保障關鍵技術及工程示范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立足于“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基本思路,通過解析牡丹江流域水環境污染特征等水環境問題,研發了底泥疏浚及處置關鍵技術、疏浚后河道水體生態修復強化技術、引水工程運行與水質保障耦合技術、水櫛霉控制環境風險防控關鍵技術等,并采用科學系統的方法對牡丹江流域梯級開發的水環境和水生生態效應進行研究,*終構建了牡丹江水質保障集成技術示范工程,從而有效保障了松花江流域的水質安全,為北方寒冷地區河流型和湖庫型水體水污染防治提供了技術借鑒。
本書可供從事河流水質處理及修復的相關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參考。
牡丹江水質保障關鍵技術及工程示范研究 內容簡介
全面系統地研究了牡丹江水環境水污染特征、牡丹江水污染排放特征,解析了流域水環境問題,并開展牡丹江水質保障綜合技術研究與示范。本書研發的水質改善、水污染防治、節能減排、支流水質改善方案等具有北方寒冷地區共性特點,可在北方寒冷地區推廣應用。
牡丹江水質保障關鍵技術及工程示范研究 目錄
**章緒論11.1流域概述11.2水環境質量標準31.2.1我國水質標準31.2.2國外水質標準31.3我國流域水質研究61.4北方寒冷地區流域水質研究131.5北方寒冷地區流域水環境特征13參考文獻14第二章研究區域概況及研究方法152.1牡丹江流域概況152.1.1基本概況152.1.2地形地貌162.1.3水文水資源172.1.4水系概況172.1.5水化學特征172.2流域重要支流介紹192.2.1北安河192.2.2南湖水系192.2.3海浪河192.3主要研究方法192.3.1技術路線192.3.2常規監測指標數據收集和分析202.3.3有機物污染物和重金屬采樣分析222.3.4分析方法和優化25參考文獻27第三章牡丹江流域水環境問題283.1水質狀況283.1.1水質監測斷面優化布設283.1.2水質監測283.1.3水質評價293.2水質變化趨勢383.2.1時間變化趨勢分析383.2.2空間變化趨勢分析403.3水污染物排放特征分析443.3.1污染源空間分布443.3.2排放重點行業分析483.4牡丹江優先控制污染物篩選533.4.1篩選原則533.4.2篩選方法533.4.3篩選結果563.4.4優先控制污染物遷移轉化分析613.4.5優先控制污染物源解析623.5控制單元水環境問題分析653.5.1控制單元劃分原則653.5.2控制單元環境問題識別與水環境問題分析663.6本章小結69參考文獻70第四章牡丹江水櫛霉對水環境的影響及控制對策研究714.1水櫛霉事故回顧及研究進展714.1.1水櫛霉事故回顧714.1.2國內外研究進展724.2監測斷面的設置和意義734.3水櫛霉在牡丹江流域的分布、發生機制及群落特性754.3.1水櫛霉在牡丹江流域分布規律754.3.2水櫛霉在牡丹江流域發生機制814.3.3水櫛霉生長條件及群落特性944.4水櫛霉對水環境影響評估研究1364.4.1水櫛霉對水質的影響1364.4.2水櫛霉共生體物質成分分析1504.4.3水櫛霉對河流沉積物中微生物分布的影響1524.5化學法控制水櫛霉關鍵技術1734.5.1化學藥劑對水櫛霉共生體的影響1744.5.2化學藥劑對水櫛霉共生體控制效果的研究1784.5.3各種藥劑對水櫛霉共生體控制效果比較1804.6水櫛霉控制技術選擇分析1814.7水櫛霉控制對策1824.8本章小結182參考文獻183第五章梯級電站建設對牡丹江水環境的影響研究1865.1研究進展1865.2鏡泊湖水庫水溫模型的構建及模擬1885.2.1鏡泊湖水質變化趨勢1885.2.2鏡泊湖水溫模型的構建及模擬1895.3牡丹江干流水流水質模型的建立和模擬預測1935.3.1一維河網水流水質模型1935.3.2模擬江段及參數選取1945.3.3降解系數的調研和率定1955.3.4城市江段水質模擬預測1975.4水電建設對水環境和水生生態的影響1985.4.1干流梯級電站概況1985.4.2已建電站運行的水環境效應分析2025.4.3三間房電站對城區水質的影響2115.5城市江段生態環境需水量分析2125.5.1生態環境需水量計算方法2135.5.2城市江段生態需水特征2165.5.3生態基流的計算2165.5.4自凈需水量的計算2185.5.5牡丹江城市江段生態環境需水量2195.6本章小結221參考文獻221第六章河流型水體水質保障技術研究與示范2246.1河流型水體水質保障技術研究進展2246.1.1物理技術及措施2246.1.2化學技術及措施2266.1.3生物生態技術及措施2266.1.4組合修復技術2296.2北安河水環境問題解析2296.2.1水體調查與評價2296.2.2北安河存在的環境問題2296.3生境修復關鍵技術研發2306.3.1底泥疏浚及處置關鍵技術2306.3.2水體生態修復強化技術2486.3.3生態緩沖帶生境條件的改善2606.4示范工程建設2626.4.1底泥疏浚示范工程2626.4.2水體生態強化示范工程2636.4.3生態緩沖帶生境改善示范工程2656.5示范工程效果2656.6本章小結266參考文獻267第七章湖庫型水體水質保障技術研究與示范2687.1湖庫型水體水質保障技術研究進展2687.1.1水質保障治理技術2687.1.2生態緩沖帶治理技術2707.2南湖水系水環境問題解析2717.2.1南湖水系水體調查與評價2717.2.2南湖水系各湖泡水質分析2757.2.3南湖水系存在的環境問題2777.3南湖水系生態重建與景觀修復技術2797.3.1水體生態修復技術2807.3.2陸生生態系統優化集成技術2887.4南湖水系水資源管理技術研究2937.4.1南湖水系水量與水質關系研究2937.4.2南湖水系水質水量調控技術研究2947.4.3南湖水系水質保障的對策和建議2987.5示范工程建設2997.5.1牛角泡、三角泡綜合治理和截污工程2997.5.2生態重建與景觀修復技術示范研究3007.5.3越冬策略研究3027.6示范工程效果3037.6.1示范工程實施對浮游植物組成的影響3037.6.2示范工程實施對浮游植物多樣性的影響3057.7本章小結305參考文獻306第八章牡丹江水質保障綜合技術方案及水環境總量分配3088.1水質保障綜合技術研究進展3088.1.1景觀水體水質改善技術3098.1.2河道綜合整治污染物阻控集成技術3138.1.3河道清淤及底泥處置資源化技術3158.1.4水質保障技術3188.2水環境總量分配3198.2.1牡丹江水流水質模型建立3198.2.2水環境總量及其分配優化方案3248.3牡丹江水質保障綜合技術方案3328.3.1牡丹江水質保障綜合技術方案總體思路3328.3.2實施水櫛霉防控措施,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3338.3.3南湖水系、北安河工程示范,北方地區水體保障技術推廣3348.3.4合理規劃梯級電站建設,保障牡丹江流域生態需水量3358.3.5加大工業源綜合整治3368.3.6城鎮生活污染源防控3378.3.7面源污染防治3378.3.8進一步強化政府的監管職責3388.4本章小結339參考文獻339第九章結論3419.1研究成果推廣應用情況3419.2存在問題及建議3419.2.1北安河綜合整治與建議3429.2.2南湖水系水質保障對策與建議3429.2.3水櫛霉控制與建議3439.2.4牡丹江石巖電站運行方式調整建議3449.2.5牡丹江重點企業環境管理對策與建議344
展開全部
牡丹江水質保障關鍵技術及工程示范研究 作者簡介
李晶,黑龍江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工程師,從事環境科學研究近10年來一直從事于北方寒冷地區濕地生態學研究、寒冷地區流域水環境污染防治研究、水環境綜合管理等方面工作。主持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子課題2項,任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課題秘書2項,作為主要負責人之一參與省科技攻關項目1項,省部級科研課題3項。參與編寫了10余項技術研究報告編制。申請發明專利1項,在各類期刊上發表論文10余篇,其中SCI論文1篇、EI論文1篇。榮獲省環境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第2、4、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