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中國音樂美學原范疇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7538825
- 條形碼:9787567538825 ; 978-7-5675-3882-5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音樂美學原范疇研究 本書特色
《中國音樂美學原范疇研究 》是中國音樂美學范疇及其理論體系和中國傳統音樂基礎理論及其學科建設的核心課題的研究。 全書共有“樂從和論”、“禮樂論”、“大音希聲論”、“樂者樂也論”、“天樂論”、“與民同樂論”、“放鄭聲論”、“聲無哀樂論”、“仁定靜論”等16章。
中國音樂美學原范疇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音樂美學范疇及其理論體系和中國傳統音樂基礎理論及其學科建設的核心課題的研究。全書共有“樂從和論”、“禮樂論”、“大音希聲論”、“樂者樂也論”、“天樂論”、“與民同樂論”、“放鄭聲論”、“聲無哀樂論”、“仁定靜論”等16章。
中國音樂美學原范疇研究 目錄
序一序二**章 緒論**節 從西方到中國一、 西方音樂美學的發展二、 中國音樂美學的發展第二節 從史論到范疇一、 中國音樂史論二、 從史論到范疇第三節 范疇與理論體系一、 儒家音樂美學范疇二、 墨家音樂美學范疇三、 道家音樂美學范疇四、 音樂美學的爭論五、 理論體系的構建第四節 史料與理論一、 史料匯編二、 專書整理第五節 中國音樂美學的課題一、 中國音樂美學的發軔二、 中國禮樂理論與實踐三、 中國樂論與中國音樂四、 中國音樂美學的轉型五、 中外音樂美學的對話 第二章 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音樂美學**節 走向獨立的音樂美學一、 作為哲學和普通美學分支二、 作為音樂學分支三、 作為音樂學與美學交叉學科四、 走向獨立第二節 臨響的音樂美學一、 被視為實踐學科二、 被視為理論學科三、 被視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四、 被視為實證學科五、 臨響的音樂美學第三節 音樂美學的邊界一、 **的音樂美學二、 相對的音樂美學三、 音樂美學的中心與邊界第四節 音樂美學的未來一、 關注國外音樂美學研究成果二、 考察中國音樂美學與音響史實 第三章 中國音樂美學范疇**節 研究意義一、 凸顯中國音樂美學學科特征二、 總結中國音樂美學思想發展規律三、 實現中西音樂美學對話四、 推動中國文化研究深入發展第二節 發展史一、 先秦發軔期二、 兩漢成型期三、 魏晉南北朝整合期四、 隋唐至清發展期五、 近現代中西融合期第三節 理論結構一、 感覺與感知(聲)二、 序化與象征(音)三、 禮樂制度(樂yuè)四、 價值認同(樂lè)五、 和第四節 特點一、 元范疇地位重要二、 次范疇缺乏獨立性三、 音樂社會功能范疇發達四、 音響結構范疇發展緩慢五、 與其他范疇重疊六、 對音樂創作產生影響第五節 研究資料一、 樂譜二、 樂志三、 樂論第六節 研究方法一、 作品分析法二、 歷史考證法三、 學說參證法四、 縱橫比較法 第四章 詩、樂、禮**節 詩是禮與樂的基礎一、 詩和志是禮樂的基礎二、 《詩經》是周禮樂的基礎第二節 樂的淵源、性質與功能一、 樂的淵源二、 樂的特性三、 樂的功能第三節 禮的淵源、性質與功能一、 禮的淵源二、 禮的特性三、 禮的功能第四節 禮樂關系發展一、 以禮合樂階段二、 以樂合禮階段三、 禮樂融合階段 第五章 樂由中出**節 中一、 中的溯源二、 周對中的繼承三、 孔子對中的提倡四、 后代對中的發揚五、 中的本義第二節 中和一、 早期的樂教二、 儒家的中和之道第三節 中聲一、 中聲、和聲、適音二、 音樂與社會第四節 五聲一、 曾參的五聲理論二、 五聲音義三、 五聲與五臟、五行四、 五聲與八音五、 五聲與倫常 第六章 移風易俗 莫善于樂**節 樂本情性一、 制樂要從情性出發二、 情性本惡三、 化性起偽第二節 移風易俗一、 風的形成二、 俗的形成三、 風俗與社會治理第三節 莫善于樂一、 禮樂刑政與社會治理二、 樂是*有效的社會治理手段 第七章 禮崩樂壞**節 周公與禮樂一、 吸收前代禮樂成果二、 吸收地方音樂三、 吸收俗樂四、 吸收夷樂五、 周禮樂的衰落 第二節 禮崩一、 異族挑釁二、 諸侯國叛亂與失序三、 周屬各諸侯國的二級、三級政權也陷入失控狀態四、 價值體系混亂五、 禮樂典籍大量遺失第三節 樂壞一、 樂的遺失二、 樂吸收能力銳減三、 樂的瀆用四、 制樂停滯五、 樂資源流散六、 樂的僭用七、 地方音樂興盛 第八章 老子“大音希聲”論**節 關于“大音希聲”的討論一、 “大音希聲”的爭論二、 研究“大音希聲”的方法第二節 “大音希聲”與道一、 “大音希聲”的語境二、 “大音希聲”的演繹第三節 五音使人耳聾一、 大音與五音二、 五音與道第四節 “大音希聲”與音樂一、 “大音”指鐘鼓之音二、 “希聲”指疏擊三、 “大音希聲”與音樂美學第五節 “大音希聲”與其他一、 以“大音”論禮樂二、 以“大音希聲”論道三、 以“大音希聲”論佛法四、 以“大音希聲”論技藝五、 以“大音希聲”論人品 第九章 孔子“放鄭聲”論**節 鄭國一、 舊鄭與新鄭二、 新鄭周民三、 新鄭虢民四、 新鄭鄶民第二節 鄭詩一、 鄭聲非鄭詩二、 鄭詩非淫詩第三節 箜篌一、 鄭聲非箜篌二、 晉平公非空國之侯第四節 淫一、 以過為淫二、 以哀為淫三、 以不合禮為淫第五節 放鄭聲一、 對子放鄭聲的三個推測二、 孔子放鄭聲的兩個動因第六節 孔子正名論一、 正名與衛國亂政二、 正名與魯國亂政三、 從正名看樂教式微 第十章 墨子“非樂”論**節 “非樂”的實質一、 關于“非樂”的爭論二、 “非樂”的實質是反對儒家禮樂第二節 “非樂”的根源一、 儒家的非樂一派二、 夷族的非樂一派三、 社會中下層非樂一派第三節 樂不中圣王之事一、 非圣王之事二、 圣王之事第四節 樂不中萬民之利一、 樂不能解決“三患”二、 虧奪民衣食之財三、 廢治四、 樂人待遇過高五、 廢事六、 天鬼弗式 第十一章 荀子“樂者,樂也”論**節 樂以為樂也一、 墨子誤讀“樂以為樂也”二、 儒家“樂以為樂也”本意第二節 樂者,樂也一、 樂與情二、 樂與民第三節 致樂以治心第四節 化性起偽 第十二章 莊子“天樂”論**節 對老子樂論的發展一、 從“大音希聲”到“無樂之樂”二、 從“五音使人耳聾”到“皆性之害”三、 從“陰陽之和”到“天樂”、“人樂”第二節 “賓禮樂”——對儒家禮樂的批判一、 禮樂非自古就有二、 禮樂與性情相離三、 禮樂與常然相失四、 “坐忘”——對儒家禮樂的批判第三節 非“非樂”——對墨家的批判一、 莊子對墨子的借鑒二、 莊子對墨子的批判第四節 心齋一、 聽之以耳二、 聽之以心三、 聽之以氣第五節 至樂一、 樂于道二、 樂其志三、 物化第六節 天樂一、 天樂是質樸的二、 天樂高于人樂第七節 莊子音樂寓言一、 魯侯以樂養鳥二、 北門成向黃帝問樂 第十三章 孟子“與民同樂”論**節 當務之急一、 朱熹對孟子的推重二、 朱熹對雅樂的提倡第二節 今之樂猶古之樂一、 今樂之好二、 古樂的傳承三、 西方類似爭論四、 孟子之時務第三節 與民同樂一、 關注民二、 重視民生三、 樂與仁義 第十四章 嵇康“聲無哀樂”論**節 秦客的儒家立場一、 情感與音樂的發生二、 情感與音樂的接受三、 陳詩觀風四、 嵇康與儒學第二節 東野主人的道家論辯一、 以音響史實立論二、 以圣人之言立論第三節 越名教而任自然一、 嵇康與琴二、 嵇康與嘯 第十五章 青主“音樂是上界的語言”論**節 *初的音樂當推源于上界一、 神學的影響二、 用音樂改良國民性第二節 上界與內界一、 “上界”即“靈界”與“內界”二、 音樂是上界的語言三、 “內界”與“外界”是自然與藝術的分野第三節 中國音樂美學的現代轉型一、 西風東漸二、 黃自與青主結語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展開全部
中國音樂美學原范疇研究 作者簡介
楊賽,在2000年畢業于湖南師范大學,博士,現為上海市音樂學院中國儀式音樂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訪問學者、上海市迎世博教授志愿者、東方講壇講座專家、中國演講與口才協會常務理事。參與《20世紀音樂美學問題研究》、《音樂存在方式》。《音樂美學基礎理論問題研究》等論文集的編寫。
書友推薦
- >
回憶愛瑪儂
- >
經典常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煙與鏡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