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黃土高原鄉土草種水分生理生態學特征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452269
- 條形碼:9787030452269 ; 978-7-03-045226-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黃土高原鄉土草種水分生理生態學特征 本書特色
《黃土高原鄉土草種水分生理生態學特征(精)》對黃土高原具有代表性的草種進行了水分生理生態特征的系統研究。在探討單個草種水分利用特征的基礎上,研究了不同草地配置群落的水分特征和生產力,以及陜北撂荒地的演替序列和演替規律及加快生態恢復的干擾途徑。通過比較典型群落的生理生態特征及水分利用策略,明確一些撂荒地植被恢復情況,選擇合適的建群植物種類,結合黃土丘陵區復雜的生態環境條件,為荒草地改良進行合理性、區域化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從而有利于黃土高原區的水土保持和生態建設。 本書可供生態學、生態工程、植物學、植物生理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水土保護工程、水利工程等學科的科技工作者、教師和研究生參考使用。
黃土高原鄉土草種水分生理生態學特征 內容簡介
《黃土高原鄉土草種水分生理生態學特征》可供生態學、生態工程、植物學、植物生理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水土保護工程、水利工程等學科的科技工作者、教師和研究生參考使用。
黃土高原鄉土草種水分生理生態學特征 目錄
序言
前言
第1章 植物抗旱性評價指標研究概況
1.1 干旱對植物的影響
1.2 植物抗旱指標概況
1.3 問題與展望
第2章 植物對缺水環境的感知及其生理反應
2.1 植物對缺水環境的感知
2.2 植物對缺水環境反應的遺傳學基礎
2.3 植物適應干旱的方式
2.4 植物適應干旱環境的生理生態策略
2.5 干旱條件下的產量獲得途徑
2.6 植物水分代謝及其調節
2.7 植物水分利用率及其提高途徑
第3章 4種禾本科牧草的耗水規律與抗旱特性
3.14種鄉土禾草的耗水特性
3.2 不同土壤水分對4種鄉土禾草水分狀況的影響
3.3 不同土壤水分處理對4種鄉土禾草滲透調節物質的影響
3.4 不同土壤水分處理對4種鄉土禾草活性氧代謝及活性氧清除系統的影響
3.5 不同土壤水分處理對4種鄉土禾草生長及干物質積累的影響
3.6 結論
第4章 無芒雀麥、紅豆草和小冠花耗水規律及抗旱特性研究
4.1 3種牧草的耗水規律
4.2 3種牧草的抗旱特性
4.3 3種牧草生長及干物質量積累
第5章 甘草、桔梗和菘藍的耗水和抗旱特性研究
5.1 3種藥用植物生長與耗水規律
5.2 不同土壤水分下3種藥用植物的抗旱特性
5.3 結論
第6章 水分脅迫對黃芪抗旱特性及黃芪甲苷含量的影響
6.1 不同水分條件下3種黃芪生長與耗水規律
6.2 不同水分條件對3種黃芪生理特性的影響
6.3 不同水分條件對3種黃芪中黃芪甲苷含量的影響
6.4 結論
第7章 沙打旺、白花草木樨、尖葉胡枝子的耗水和抗旱特性研究
7.1 不同土壤水分條件下3種豆科牧草的耗水特征
7.23種豆科牧草萌發期對干旱脅迫的響應及抗旱性評價
7.3 不同土壤水分含量下3種豆科牧草苗期抗旱特性研究
7.4 不同土壤含水量對3種牧草生長及干物質積累的影響
7.5 結論
第8章 植被演替過程中典型群落特征及水分利用策略研究
8.1 不同水分條件下兩種半灌木保護酶活性及滲透調節物質含量的變化
8.2 不同立地條件下兩種半灌木群落水分特征及生物量研究
8.3 土壤水分對兩種半灌木生長與耗水規律的影響
8.4 結論
第9章 豬毛蒿、鐵桿蒿、茭蒿和黃花蒿耗水規律及抗旱特性
9.1 不同土壤水分條件下4種菊科蒿屬植物的耗水規律
9.2 不同土壤水分條件下4種菊科蒿屬植物的生長特性
9.3 不同土壤水分條件下4種蒿屬植物的生理特性
9.4 不同土壤水分條件下4種蒿屬植物的形態解剖學
9.54種蒿屬植物抗旱性綜合評價
9.6 結論
第10章 黃土丘陵區4種鄉土草種水分生理生態特征研究
10.1 演替序列
10.2 演替過程中主要鄉土牧草評價
10.3 4種鄉土牧草的某些群落生態學特征
10.4 4種鄉土牧草群落的a多樣性
10.5 群落時間結構有效蓋度
10.6 4種牧草群落的時間結構與土壤含水量的關系
10.7 4種鄉土牧草的某些種群生物學特征
10.8 4種鄉土牧草的水分生理生態學特征
10.9 結論
第11章 白花草木樨、沙柳和花棒的耗水規律及抗旱性研究
11.1 不同土壤水分條件下3種優勢種的耗水規律
11.2 不同土壤水分條件下3種優勢種的生理特性及抗旱性評價
11.3 結論
第12章 荒漠植物牛心樸子光合特征與滲透調節研究
12.1 毛烏素沙地牛心樸子葉片的光合特征研究
12.2 滲透脅迫對牛心樸子幼苗生長發育及滲透調節物質含量的影響
12.3 土壤水分脅迫對牛心樸子植株生長及滲透調節物質積累的影響
12.4 結論
第13章 黃土高原菊科植物的區系研究
13.1 黃土高原地區菊科植物的系統分類
13.2 黃土高原菊科植物的種類組成
13.3 區系分析
13.4 黃土高原與相鄰地區菊科屬的相似性比較
13.5 討論
13.6 結論
第14章 陜北黃土丘陵區撂荒演替及主要植物種內、種間競爭研究
14.1 陜北黃土丘陵區撂荒演替規律研究
14.2 陜北黃土丘陵區撂荒演替過程中土壤水分、養分變化
14.3 陜北黃土丘陵區撂荒演替與土壤環境的關系
14.4 植物種內、種間競爭及地上生物量空間分布格局
14.5 陜北黃土丘陵區撂荒演替序列部分種的一些形態和生態特性
第15章 陜北黃土丘陵區撂荒地恢復演替的生態學過程及機理
15.1 陜北黃土丘陵區撂荒地恢復演替群落的結構組成
15.2 陜北黃土丘陵區撂荒演替群落種類組成的時空演變
15.3 陜北黃土丘陵區撂荒地群落演替多樣性研究
15.4 陜北黃土丘陵區撂荒地恢復演替的生態位演變
15.5 陜北黃土丘陵區撂荒地土壤含水量的時空演變
15.6 陜北黃土丘陵區撂荒地土壤養分含量的時空演變
15.7 陜北黃土丘陵區撂荒地土壤微生物的時空響應
15.8 撂荒演替過程中植被與環境因子的相互關系
15.9 結論
第16章 陜北黃土丘陵區植被恢復過程及干預途徑研究
16.1 不同撂荒年限的群落演替規律
16.2 退化天然群落結構組成與環境因子間的關系
16.3 干擾對植被恢復的影響
16.4 不同撂荒演替階段土壤種子庫研究
16.5 結論
第17章 黃土丘陵區基于水分平衡的人工草地建設研究
17.1 黃土丘陵區常用牧草抗旱適應性研究
17.2 黃土丘陵區常用牧草水分利用特征研究
17.3 黃土丘陵區造成苜蓿成苗困難的環境及生理機制研究
17.4 黃土丘陵區草地土壤水分利用研究
17.5 黃土丘陵區草地水分承載能力與人工草地建設的原則
17.6 結論
參考文獻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山海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