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工業化和制度調整:西歐經濟史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07624
- 條形碼:9787100107624 ; 978-7-100-10762-4
- 裝幀:7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工業化和制度調整:西歐經濟史研究 本書特色
《工業化和制度調整——西歐經濟史研究》著重研究了西歐工業化和制度調整之間關系。本書將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為分水嶺,分析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自由市場經濟向政府干預市場的混合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作者延續了在《資本主義起源》一書中的分析方法,將資本主義分為剛性體制和彈性體制。作者認為,混合市場經濟體制的特征是政府調控市場,實行“福利國家”模式以及重視可持續發展,而這一轉變就是資本主義的制度調整。
工業化和制度調整:西歐經濟史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 工業化是對傳統生產方式的突破 ; 工業化和資本形成 ; 工業化和技術創新 ; 工業化和社會流動 ; 工業化和利益集團 ; 工業化和城市化 ; 工業化和中產階級 ; 工業化和農村、農業的變化等。
工業化和制度調整:西歐經濟史研究 目錄
前言工業化和產業革命
一、工業化
二、產業革命
三、本書的宗旨
**章 工業化是對傳統生產方式的突破
**節 西歐國家工業化過程的回顧
一、為什么必須突破傳統生產方式?
二、突破傳統生產方式之后進行工業化的例證
三、邊進行工業化、邊突破傳統生產方式的例證
第二節 工業化初期的三大難題
一、問題的提出
二、突破傳統生產方式后進行工業化的西歐國家是如何解決三大難題的?以英國為例
三、邊進行工業化、邊突破傳統生產方式的西歐國家是如何解決三大難題的?以德國為例
第三節 傳統生產方式對工業化的消極影響的長期存在
一、生產要素流動和重組的困難
二、財富觀念
三、競爭意識的薄弱
四、行政效率
五、傳統生產方式對工業化的消極影響是緩慢地消失的
第二章 工業化和資本形成
**節 投資是工業化的**推動力
一、資本形成概念
二、“投資是工業化的**推動力”的含義
三、工業化初期的行業組織
四、金融業和工業化中的資本形成
五、從海外得到的財富在多大程度上轉化為工業資本?
六、工業化開始時工業資本來自何處?
第二節 地方商人在工業化的資本形成中的作用
一、傳統生產方式下的地方商人
二、工業化初期的地方商人
三、小工業企業主的分化
四、工業企業家地位的變化
第三節 政府在工業資本形成中的作用
一、政府參與工業化投資的多種方式
二、政府用于工業化投資的資金來源
第四節 地主階級在工業資本形成中的作用
一、從傳統生產方式走向工業化時期的西歐地主階級
二、地主階級在工業化過程中的分化
三、新型地主同政府的關系
第五節 外國資本在工業資本形成中的作用
一、外國資本進人的多種途徑
二、超經濟意義的外國資本進入
第三章 工業化和技術創新
**節 工業化過程中不斷技術創新的動力
一、工業化中的技術創新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
二、為緩解資源和動力問題而引起的技術創新
三、為擴大市場和占領新市場而引起的技術創新
四、技術創新對小企業的雙重影響
五、軍用技術向民用技術的轉移
第二節 技術創新中的人才供給
一、熟練技工的供給
二、技術人才的引進和外流
三、高等教育的發展
四、勞工市場的發展和二元勞工市場的形成
第三節 技術創新和融資
一、工業化開始后的技術創新融資
二、技術創新和金融創新
三、技術創新融資引起的經濟波動
第四節 工業化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問題
一、工業化過程中環境保護問題的提出
二、環境治理被提上政府議事日程
三、技術創新與環境監管并重
四、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政府態度的轉變
第四章 工業化和社會流動
**節 社會流動的重要性
一、兩類社會流動
二、工業化和社會流動的關系
第二節 工業化和垂直社會流動
一、垂直社會流動的前提
二、工業化過程中垂直社會流動的重要性
三、工業化過程中對垂直社會流動限制的逐漸消失
四、工業化過程中垂直社會流動的特征
第三節 工業化和水平社會流動
一、水平社會流動的前提
二、工業化過程中水平社會流動的重要性
三、工業化過程中對水平社會流動限制的逐漸消失
四、工業化過程中水平社會流動的特征
第四節 社會流動和工業化過程中人力資本作用的發揮
一、工業化的進展依賴于人力資本作用的發揮
二、人力資本的作用得以發揮的制度因素
三、人力資本的作用得以發揮的文化因素
第五節 工業化過程中垂直社會流動和水平社會流動的交叉影響
一、工業化過程中垂直社會流動和水平社會流動互為前提
二、初始流動和持續流動的關系
三、工業化因社會流動性增大而不斷推進
四、傳統生產方式下的“寧靜生活”被打破以后
第五章 工業化和利益集團
**節 工業化過程中的利益集團
一、工業化過程中利益集團的含義
二、工業化過程中不同利益集團的形成
三、有形的利益集團
四、無形的利益集團
五、利益集團的利益交叉性
第二節 工業化過程中的弱勢群體
一、絕對貧困概念
二、相對貧困概念
三、弱勢群體概念
四、弱勢群體地位改善的基本途徑
五、弱勢群體向非弱勢群體的轉化
第三節 工業化過程中相對貧困的持久性
一、相對貧困的**種表現:利益集團之間的相互比較
二、相對貧困的第二種表現:期往值和現狀之比
三、相對貧困的第三種表現:現期收人間歷史上高峰時期收入之比
四、非經濟意義卜的相對貧困
五、生活圈和相對貧困
第四節 工業化過程中激進和保守的相互轉化
一、利益集團的傾向:激進和保守
二、工業化過程中激進和保守相互轉化的條件
三、新激進勢力的產生
四、新保守勢力的產生
五、工業化在激進和保守兩種勢力不斷斗爭的過程中前進
六、激進和保守之間沖突的妊期性
第六章 工業化和城市化
**節 城市化和工業化是相伴而行的
一、原有城市適應于工業化的調整和改造
二、工礦城市和交通樞紐
三、城市中的移民
第二節 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一、城市化的含義
二、城市化的必然性
三、城市郊區化
四、農村人口向城市中心區流動的趨勢
五、城市化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過程
第三節 就業是城市發展中*重要的問題
一、城市的就業壓力
二、城市中新貧民區的出現和改造
三、城市就業問題的緩解
四、城市就業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
第四節 有關城市規模的不同觀點
一、關于城市規模出現不同觀點的原因
二、大城市的優點和缺點
三、小城鎮的優點和缺點
四、中等城市的優點和缺點
五、城市規模并沒有統一的模式
第七章 工業化和中產階級
**節 金字塔形收入分配結構的長期存在
一、傳統生產方式下和工業化初期的中產階級
二、為什么金字塔形收入分配結構會長期存在?
三、工業化前期社會收入分配結構不可能發生重大變化的深層次原因
四、金字塔形收入分配結構改變的漸進性
第二節 中產階級在工業化過程中逐漸壯大的主要原因
一、中產階級逐漸壯大的原因之一:技術進步和管理的要求
二、中產階級逐漸壯大的原因之二:自行創業者增多
三、中產階級逐漸壯大的原因之三:受教育機會趨于平等
四、中產階級逐漸壯大的原因之四:社會流動性增大和上升機會的涌現
五、中產階級逐漸壯大的原因之五:市場擴大和新行業的成長
第三節 政府在促進中產階級壯大中的作用
一、對私有財產的保護
二、對技術創新成果的保護
三、增加社會流動性的措施
四、工業化過程中的區域發展政策
五、與促進中產階級壯大有關的金融政策
第四節 中產階級的分化
一、工業化過程中的中產階級分化趨勢
二、工業化過程中的中產階級分化的特點
三、中產階級中一部分人地位上升的可能性
四、中產階級中一部分人地位下降的可能性
五、中產階級本身的變化:從舊式的中產階級到新型的中產階級
第五節 收入分配結構由金字塔形向雞蛋形的轉交
一、雞蛋形收入分配結構的含義
二、從金字塔形收入分配結構向雞蛋形收入分配結構轉變的過程
三、中產階級隊伍的繼續擴大
四、中產階級的不同層次
五、低收入階級成員的變換
六、雞蛋形收入分配結構倒退為金字塔形收入分配結構的可能性
第八章 工業化和農村、農業的變化
**節 對“工業化導致農村、農業衰退”說法的分析
一、問題的提出
二、判斷工業化過程中農村和農業狀況的標志之一:農業生產率的變化
三、判斷工業化過程中農村和農業狀況的標志之二:農民人均絕對收入水平的變化
四、判斷工業化過程中農村和農業狀況的標志之三:農村中的公共設施狀況的變化
五、工業品和農產品價格之比的分析
第二節 工業化過程中農業生產率的變化
一、農業生產率變化的重要意義
二、農業生產率變化的制度性因素
三、農業中所使用的勞動力在全國勞動力中比重的下降是正常的
四、農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比重的下降也是正常的
第三節 農民人均絕對收入水平的變化
一、農業增長率不可能與非農業增長率一致
二、農民收入增長率不可能與非農民收入增長率一致
三、農民人均絕對收入的增長和農民生活狀況的改善
四、農民從農業以外取得較多收入的途徑
五、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和農民收人的上升
第四節 農村中公共設施的增加和農民人均公共設施享有量的變化
一、增加農村公共設施和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二、農村教育文化設施的作用
三、環境保護和農村生活質量
第九章 工業化過程中制度調整的**階段
**節 制度更替和制度調整的比較
一、制度更替:推進工業化的前提
二、工業化過程中的制度調整:從剛性體制逐漸轉向彈性體制
三、制度更替和制度調整的行為主體的比較
四、制度更替和制度調整的過程的比較
五、制度更替和制度調整的后果的比較
第二節 工業化過程中制度調整的必要性
一、工業化進行到一定程度后政府作用的遞減問題
二、市場制度的完善和健全
三、企業制度的改進
四、個人作為勞動者、消費者、投資者各種權益的保護
五、緩解社會矛盾問題的提出
第三節 制度調整**階段的成效
一、工業化過程中的制度調整*初是自發的
二、工業化過程中制度調整一開始要解決的問題:市場運作的規范化
三、工業化過程中制度調整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四、政府在資本主義制度調整**階段扮演的角色
五、福利國家思想的*初體現
六、工業化過程中制度調整開始后社會政治生活發生的變化
……
第十章 工業化過程中制度調整的第二階段
結束語世界金融風暴對資本主義制度調整的影響
引用書刊索引
后記
展開全部
工業化和制度調整:西歐經濟史研究 作者簡介
厲以寧,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
書友推薦
- >
推拿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巴金-再思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