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古典詩學資源與中國新詩理論建構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45402
- 條形碼:9787010145402 ; 978-7-01-014540-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古典詩學資源與中國新詩理論建構 本書特色
書稿以中國古代詩學為理論資源,以現代詩論家為研究考察個案,通過對現代詩學言述中古典詩學因素的闡幽發微,試圖證實古代詩學傳統對于對現代詩學在詩學精神、詩學呈現、形式建構等方面的的發生學價值。內容主要包括兩大部分,一是作家個案研究,涉及的內容包括魯迅早期詩學的形成與近代異端心學的關系;郭沫若早年詩論與中國傳統詩學表現理論之間的關系;胡適文學革命思想與古典詩學文體學的關系;廢名新詩“興感”理論與傳統詩學的內在聯系;朱光潛新詩“聲律詩學”與傳統格調詩學的關系;學衡派“新詩”理論的傳統理據;“唐宋之爭”與袁可嘉、粱宗岱知性詩學革命的對應關系,等等。二是古典詩學的一些重要范疇對現代詩學建構的影響,如“興”詩傳統與新詩象喻理論之間的關系;“歌詩”傳統與新詩“聲音解釋學”的關系;“自然”范疇在五四詩壇的接受與建構價值;“詩辯”意識對于現代詩歌文體建構的影響等等。論著的主要學術動機和目的是為了探討如何*大限度地利用傳統資源、實現傳統詩學的創造性轉化,構建具有華夏特色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現代中國新詩學。
古典詩學資源與中國新詩理論建構 內容簡介
以中國古代詩學為理論資源,以現代詩論家為研究考察個案,通過對現代詩學言述中古典詩學因素的闡幽發微,試圖證實古代詩學傳統對于對現代詩學在詩學精神、詩學呈現、形式建構等方面的的發生學價值。內容主要包括兩大部分,一是作家個案研究,涉及的內容包括魯迅早期詩學的形成與近代異端心學的關系;郭沫若早年詩論與中國傳統詩學表現理論之間的關系;胡適文學革命思想與古典詩學文體學的關系;廢名新詩“興感”理論與傳統詩學的內在聯系;朱光潛新詩“聲律詩學”與傳統格調詩學的關系;學衡派“新詩”理論的傳統理據;“唐宋之爭”與袁可嘉、粱宗岱知性詩學革命的對應關系,等等。二是古典詩學的一些重要范疇對現代詩學建構的影響,如“興”詩傳統與新詩象喻理論之間的關系;“歌詩”傳統與新詩“聲音解釋學”的關系;“自然”范疇在五四詩壇的接受與建構價值;“詩辯”意識對于現代詩歌文體建構的影響等等。論著的主要學術動機和目的是為了探討如何*大限度地利用傳統資源、實現傳統詩學的創造性轉化,構建具有華夏特色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現代中國新詩學。
古典詩學資源與中國新詩理論建構 目錄
**章“詩氣說”與中國新詩節奏理論
**節“詩氣說”及其詩學精神
第二節新詩壇對詩氣傳統的闡釋
第三節對自然節奏的不同理解
第四節“詩氣說”與新詩節奏建構
第二章“聲解”傳統與新詩“聲音解釋學”
**節“聲解”傳統:可資利用的詩學資源
第二節“聲解”傳統在現代詩壇的“斷裂”
第三節新詩“聲解”重建的可能性
第四節傳統資源與新詩“聲音解釋學”
第三章“自然”之辨與新詩現代化的兩種路徑
**節“自然”范疇與“詩界革命”
第二節“絕對自由主義”與“制裁主義”
第三節“自然的音節”與“人工的音節”
第四節推翻“枷鎖”與“從心所欲不逾矩”
第四章“興”詩傳統與新詩象喻理論
**節“取象”與“契合”
第二節“隱”與“神秘”
第三節“漫然成篇”與“注重人工”
第五章近世心學傳統與魯迅早期詩學
**節“摩羅詩力”的中國淵源
第二節宋明心學與“摩羅詩力”
第三節“心力”:魯迅與龔自珍、譚嗣同詩學精神的遭遇
第四節“自性”:章太炎思想與魯迅詩學的建構
第五節“摩羅”詩性:瀆圣害俗的傳統詩學譜系
第六節 自由與自然:“摩羅”詩性的中西匯通
第七節摩羅詩力:古典詩學更新的涅槳之路
第六章傳統詩學表現理論與郭沫若早期新詩理論
**節情感本位與真情決定真詩
第二節“直接表現”與“興”
第三節“絕端的自由”及詩歌的超功利性
第七章傳統詩體資源與留美時期胡適的詩體探索
**節《留學日記》中的文學革命“思想草稿”
第二節“詩的文字”與“文的文字”
第三節詩歌與戲劇、唱本等文體融合
第四節諸種白話詩體的“實地試驗”
第五節從破體到創體:詩體革命的發生
第八章格調詩學傳統與朱光潛新詩“聲律詩學”
**節“兼比興協音律”與“詩有固定的音律”
第二節“聲律諷詠”與“具有音律的純文學”
第三節“論詩專取聲”與“同調、同感、同情”
第四節傳統詩學的內在轉化
第九章傳統詩學要素與廢名的新詩理論
**節“尊情”傳統與“*見性情”
第二節“直尋”與“直接的抒寫”
第三節“自然”與“橫豎亂寫”
第十章“詩辨”傳統與學衡派“新詩”概念的形成
**節“詩辨”傳統與“詩界革命”
第二節“詩之文字”與“文之文字”
第三節“韻為詩不可缺之要素”
第四節中外之辨與新舊之辨
第五節“詩界革命”的“常”與“變”
第十一章“宋詩”傳統與梁宗岱、袁可嘉新詩“知性革命”
**節唐宋之爭與新詩的知性轉向
第二節“托物連類”與“概念化成影像”
第三節大容量內容的攝入和文體邊界的擴展
第四節“宋賢之精神”與“感覺曲線”
結語:在“斷裂”中開辟“中體西用”的中國新詩學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 >
推拿
- >
二體千字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姑媽的寶刀
- >
巴金-再思錄
- >
唐代進士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