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1898年那場未遂政變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156389
- 條形碼:9787214156389 ; 978-7-214-15638-9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1898年那場未遂政變 本書特色
1897年年底,德國強占膠州灣,引起新一輪的瓜分狂潮。亡國的幻滅感籠罩整個大清帝國,朝野上下迅速積聚起政治激進主義的浪潮。 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洋務運動,在經濟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史稱“同治中興”。然而由于政治體制改革未能及時跟進,甲午一役,戰敗于蕞爾小國的日本,改革成果一旦盡毀。 洋務派的經濟改革被證明不能挽救國運,列強的瓜分又迫在眉睫,激進的民族主義思潮彌漫全國,局勢倒逼之下,政治體制改革勢在必行。以光緒帝為代表的帝國統治階層,以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派知識分子,在政治改革上達成共識,悄然推動了這場后世稱為“戊戌變法”的改革運動。 政治體制改革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再分配,這其中,既有守舊的既得利益集團的百般阻撓,也有維新派自身在權力分配上的內部傾軋。陷入泥潭的政治體制改革,此時亟需一個突圍的方向。 “帝黨”與“后黨”不和的傳聞,讓康有為等維新派錯誤地找到了一個改革方向:只要打倒以慈禧為代表的“后黨”,改革就能順利推行。于是,一場企圖以軍事政變推動政治改革的行動,在風雨飄搖的晚清帝都悄然醞釀……
1898年那場未遂政變 內容簡介
本書共10章, 內容包括: 拉開政治變革的帷幕、改革共識與差異、維新陣營: 內部爭斗與外部沖突、黨爭與利益集團、改革步入深水區、破綻在哪里、政治轉折關鍵點等。
1898年那場未遂政變 目錄
外交難題與內政改革
膠州灣外交事件引發了一場政治風潮/康有為在北京上《上清帝第五書》/光緒開始考慮政治變革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官場來了個年輕人
康有為差點離開北京返回家鄉/康有為在西花廳接受總理衙門諸大臣問話/康有為上《應詔統籌全局折》/張之洞發表《勸學篇》,抗衡激進改革派/《勸學篇》客觀上促進了康有為激進改革的進程
激進與保守:中國政治的古老話題
康有為開學會,以推動政治發展/保國會的成立及其引起的斗爭/5月29日恭親王的逝世使政局更加復雜/恭親王離世后,康有為、翁同龢積極推動政改/光緒、慈禧醞釀政治改革/6月11日光緒發布《明定國是詔》,百日維新開始
政治變革悄然發動
朝廷罷免翁同龢,改組內閣/翁同龢被罷免的原因/康有為的終南捷徑/榮祿與康有為的談話及對康有為的態度/光緒帝召見康有為/光緒任命康有為在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
第二章 改革共識與差異
廢八股還是廢科舉
從察舉到八股/對科舉制的思考,及開設特科的建議/康有為為廢科舉攻擊所謂守舊禮官,開啟了新舊黨爭
一個可以適可而止的新科舉方案
康有為等更徹底地改革科舉制的建議被采納/科舉改革引起的情緒。張之洞等新提出的更穩健方案得到落實/康有為不滿穩健的科舉改革方案,矛頭指向慈禧
京師大學堂:新政**大舉動
關于新式教育體制的討論。醞釀建立京師大學堂/清廷*終決定創辦京師大學堂。李盛鐸的五點建議/總理衙門提出創辦京師大學堂的四項原則,梁啟超執筆京師大學堂章程
話語權、控制權與利益關切
京師大學堂籌建,各方達成基本共識/康、梁設計的大學堂權力框架,把孫家鼐推向了康有為的對立面/梁啟超與譯書局風波
第三章 維新陣營:內部爭斗與外部沖突
洛陽紙貴:《時務報》的成功
《強學報》停辦,汪康年有意創辦新刊物/汪康年、黃遵憲、梁啟超共同創辦《時務報》,大獲成功/汪康年與梁啟超出現裂痕/《時務報》“三駕馬車”沖突再起
無法共富貴:《時務報》的內部爭斗
梁啟超與汪康年的決裂/康、梁試圖用行政權力奪回《時務報》,卻被孫家鼐反制/孫家鼐與康有為的斗爭/汪康年與梁啟超等的輿論戰/《時務報》爭奪戰未已,康、梁等流亡海外
湖南新政:中國新希望
湘軍在甲午戰場的慘敗,刺激湖南人及陳寶箴銳意求變/譚嗣同、唐常才等湖南民間維新力量創辦算學館/湖南時務學堂的創辦
誰是湖南新政的終結者
梁啟超入主時務學堂,受到湖南各界歡迎/梁啟超在學堂大肆宣講異端思想/譚嗣同等創辦南學會,與時務學堂一起成為湖南新思想的中心/湖南知識界對新學態度的轉變/在湖南知識界的攻擊下,南學會停止,時務學堂改組
第四章 黨爭與利益集團
王照上書:無關乎新舊
清廷開放部分言論,為王照上書提供了機會/王照上書,指涉光緒與慈禧的權力關系
罷免禮部六堂官
王照上書受阻,遂彈劾禮部長官/光緒處分禮部六堂官,加劇了政治高層的分化
超常提升四軍機章京
光緒破格提拔譚嗣同等有維新背景的年輕人為軍機章京/四章京與原有章京、軍機王大臣的矛盾,加劇了政治層面人事的分化
伴食宰相與寵臣斗法
9月7日李鴻章被解除實職,為事態發展增加了新的不確定因素/甲午戰后,張蔭桓、李鴻章相繼代表清廷與日本談判
外交調整:黨爭的外部資源
張蔭桓地位上升,引起李鴻章、翁同龢的懷疑與嫉恨/因借債事,張蔭桓與李鴻章等同僚關系日趨緊張/張蔭桓以為兩宮沖突,選擇站在光緒的陣營/支持維新派且親英日的張蔭桓地位上升,親俄的李鴻章出局
第五章 改革步入深水區
制度局:廢我軍機?
康有為等人對于清廷政治體制改革的思考/康有為設制度局以統籌維新事務的設想獲得光緒認同/在慈禧的支持下,總理衙門全面否定康有為創設制度局的構想/光緒對總理衙門的駁議不滿。官制改革的流言造成官場恐慌
懋勤殿:奪我大權?
軍機大臣全面而有力地反駁了康有為的政治改革設想/康有為等建議開設懋勤殿,遭到阻擊
裁撤冗署與冗員:官場大地震
岑春煊提出大規模裁撤冗署冗員,康有為并不贊同/光緒悍然下詔裁署裁員,引起官場一片混亂/張元濟等維新派反對朝廷提出的安置被裁撤人員的方案/政治體制改革面臨失控,政治局面失去穩定
第六章 各路英雄會京城
一個傳說引發的政治恐慌
在眾多官員建議下,光緒決定于內廷設置懋勤殿/康有為積極活動,謀求入懋勤殿人選。康有為等人認定光緒與慈禧意見不合
等待伊藤
伊藤博文來華,引起朝野各方的關注和期待/伊藤在天津逗留數日后,乘專列抵達北京
李提摩太來了
康有為提議李提摩太邀請伊藤來華/李提摩太是康有為等維新派與日本人、英國人的橋梁
袁世凱進京
康有為拉攏袁世凱,想使之成為所謂帝黨的軍事力量/王照竭力反對利用袁世凱以武力手段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
綠林好漢也來了
譚嗣同開始相信帝后之間存在矛盾/譚嗣同召集綠林好漢進京,以應付想象中的政治危機
第七章 想象沖突與沖突想象
楊銳建議成了政局轉變的關鍵
光緒與楊銳討論內廷問題,并手諭密詔/楊銳建議改正康有為激進的政治主張。這一主張也獲得了林旭認同
康有為鋌而走險
畢永年被迫參與康有為等人的軍事冒險計劃/光緒督促康有為早日離京,反促使康有為堅定軍事冒險計劃
政局變動中的日本因素
伊藤博文與清廷高層的互動/康有為拜訪伊藤,想通過他調和所謂兩宮矛盾以贏得時間
第八章 破綻在哪里
刀逼袁世凱
袁世凱獲破格提拔。因英艦事,榮祿召袁世凱回天津/譚嗣同夜訪袁世凱,逼袁世凱表態
皇太后突然回宮
楊崇伊建議慈禧訓政/慈禧回宮的真正原因
康有為悄然出走
康有為希望通過李提摩太讓英國干預當前的政治危機/康有為悄然離京
第九章 政治轉折關鍵點
其實沒有誰告密
袁世凱見光緒,暗示康有為等人不可靠/光緒接見伊藤博文/袁世凱告訴榮祿譚嗣同對自己的夜訪
重建垂簾體制
慈禧回宮,與光緒討論英俄沖突、楊崇伊奏折等事/光緒遵慈禧建議,下令逮捕康有為兄弟
“多余的話”:康廣仁究竟說了什么
楊深秀上書要求調袁世凱軍隊入京勤王/康廣仁等被捕,康有為的陰謀逐漸浮現
**批抓捕
在光緒的請求下,慈禧回宮訓政/張蔭桓、楊銳等成為**批被懲處的人
第十章 政治清理:為了再出發
國際干預:挽救張蔭桓
因英、日交涉,親英日的張蔭桓逃過一劫/盛宣懷等建議對張蔭桓從寬發落
誅殺六君子
榮祿入主中樞,光緒病情加重,慈禧垂簾聽政/為盡早化解政治危局,釜底抽薪,楊深秀等六人被匆忙問斬
清查與防止擴大化
康有為事件后的人員處分與人事變動/百日維新被全面調整,但不是全面廢除/守舊者的倒退被遏制,穩健的改革派掌控改革進程
黑暗終歸會過去
康有為的出走路線/在英國人的庇護下,康有為躲過清廷追捕
1898年那場未遂政變 相關資料
馬勇做過古代史研究,做過儒家經學史研究,最終興趣點卻落在晚清70年。他一方面對此前的主流研究充滿疑惑,一方面覺出現實與百年前的諸種關聯,認為有必要從來路中尋出答案。懷著一份對先人的溫情與理解,他重新講述 100年前的歷史。——《獨立閱讀》
1898年那場未遂政變 作者簡介
馬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在晚清史研究領域獨樹一幟,以“同情之理解”的態度進入歷史的深處,打破晚清以來政治精英構建的“悲情敘事”傳統,重構歷史的真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虎
- >
巴金-再思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煙與鏡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