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中日古典審美范疇比較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62354
- 條形碼:9787516162354 ; 978-7-5161-6235-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日古典審美范疇比較研究 本書特色
周建萍編著的《中日古典審美范疇比較研究》主要是圍繞中日古典美學和藝術理論中比較具有代表性、且它們之間又具有一定相通性的審美范疇進行比較研究,梳理其歷史發展的線索,廓清其理論內涵,理解和把握各自所形成的獨特的審美特質。通過比較不僅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國古典美學對日本的影響,而且可以認識到這種影響也是對自身文化的重新認識,同時在比較的過程中也能夠尋求到中日美學所存在的一些共通規律和各自的民族特質。
中日古典審美范疇比較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是圍繞中日古典美學和藝術理論中比較具有代表性、且它們之間又具有一定相通性的審美范疇進行比較研究,梳理其歷史發展的線索,廓清其理論內涵,理解和把握各自所形成的獨特的審美特質。通過比較不僅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國古典美學對日本的影響,而且可以認識到這種影響也是對自身文化的重新認識,同時在比較的過程中也能夠尋求到中日美學所存在的一些共通規律和各自的民族特質。
中日古典審美范疇比較研究 目錄
**章 比較視閾中的中日審美意識
**節 游于儒道佛互補之境
一 “充實之謂美”與“順乎自然”
二 “形而上之道”與“形而下之器”
三 “自然之妙諦”與“簡易之深趣”
四 “發乎情而止乎禮義”與“托其根于心”
第二節 主意的情感世界與主情的審美世界
一 中國:美善結合與美真統一的對立共處
二 日本:以真為美
三 主意與主情
第三節 自然審美之趣
一 自然本體的復歸和超越
二 “比德”自然觀:對人生終極關懷的精神思索
三 “植物美學觀”:對自然微妙變化的纖細感受
第二章 禪理意趣
**節 中日藝術審美的理想境界
一 禪宗思想與藝術審美
二 “悟”與“空”
第二節 活潑潑之生氣與哀傷悲美之色彩
一 享受悟道的喜悅
二 品味寂寞的虛空
第三章 “物感”與“物哀”
**節 “物感”:審美之感動
一 “物感”說的緣起與發展
二 作為文藝審美范疇的“物感”理念
第二節 “物哀”:“無常”之悲美
一 從“哀”到“物哀”的演進
二 “物哀”作為審美理念
第三節 “物感”對“物哀”之影響
一 哲學根源:“天人合一”與“無常”悲美
二 兩個審美范疇形成的理論背景
三 “物感”對“物哀”之影響
第四節 審美內涵之比較
一 “心物交感”與“同情同構”
二 “感于物”與“哀于物”
三 自然審美之情趣
第四章 “神韻”與“幽玄”
**節 “神韻”的歷史流變和審美指向
一 “神韻”的歷史流程
二 “意在言外”的“韻味”之美
第二節 “幽玄”的沿革發展和審美趣味
一 “幽玄”的沿革發展
二 “縹緲朦朧”的“余情”之趣
第三節 韻味無窮與余情余韻
一 “韻味”與“余情”一一共同的審美趣味
二 “淡遠”與“幽深”一一同中有異的審美風格
三 “言有盡而意無窮”與“言簡而意豐”
第五章 “趣”與“寂”
**節 尚“趣”:中國美學思想的一個傳統
一 “趣”范疇的歷史梳理
二 “趣”范疇的審美內涵
三 以“趣”為母體所形成的結構系統
第二節 尋“寂”:日本古典美學的終極目標
一 “寂”范疇的歷史沿革
二 幽玄之空寂:“寂”在茶道
三 風雅之閑寂:“寂”在俳諧
第三節 “趣”與“寂”的詩性色彩
一 生命的主體性張揚
二 現實中的在場與理想中的不在場
三 “趣”:以詩性之純真追求精神之超越
四 “寂”:感性生命中的唯美情懷
第四節 “趣”與“寂”的相通與相異
一 審美價值上的相通性
二 理論內涵上的相異性
余論
參考文獻
中日古典審美范疇比較研究 作者簡介
周建萍,女,山東郯城人,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南京大學文學博士,日本大阪大學國家公派訪問學者,碩士研究生導師。近年來,在《學術月刊》、《國外文學》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1部,主持并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項。主要學術興趣集中在美學、文藝學和文化研究等方面。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隨園食單
- >
經典常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