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三維構成設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019968
- 條形碼:9787565019968 ; 978-7-5650-1996-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三維構成設計 內容簡介
本書結合構成及其應用發展的*新形勢和特點, 針對本科及高職高專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從三維設計出發, 系統介紹三維構成與設計、三維構成的構成要素等內容。
三維構成設計 目錄
**節 構成的藝術
第二節 三維構成與設計
第三節 三維構成設計學習的內容和訣竅
本章思考
第二章 三維構成的構成要素
**節 形態要素
第二節 色彩要素
第三節 肌理要素
第三章 三維構成與設計的形態美感
**節 三維構成與設計的形式美
第二節 體量感、空間感、肌理感、色彩感、錯視感
第五章 三維構成設計的實踐訓練
**節 三維構成設計的程序
第二節 計算機輔助三維構成設計
第三節 三維構成設計與創作
本章思考
第六章 三維構成設計的課題訓練
**節 課題訓練一——以室內空間設計為例
第二節 課題訓練二——以室外空間設計為例
第三節 課題訓練三——以建筑空間設計為例
第四節 課題訓練四——以產品設計為例
第五節 課題訓練五——以包裝設計為例
本章思考
附錄
一、有用的設計素材網站
二、有用的設計網站
三、優秀主導設計師公司
四、設計師協會
五、著名設計雜志
參考文獻
三維構成設計 節選
二十世紀初,隨著科學、技術、通訊、交通與工業的飛速發展,社會生活與客觀世界均發生了巨大轉變,人們迎來了機器與技術的新時代,由此帶來的速度、競爭、力量和動感構成了新時代的主要特征。哲學領域大量涌現出以薩特的存在主義、尼采的唯意志論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引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新思潮;造型藝術領域也掀起了一股新浪潮,其中,德國包豪斯的構成藝術對現代設計和藝術的影響*為深遠。包豪斯集成了立體主義、俄國“構成主義”及荷蘭“風格派”運動成果,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與完善,逐漸成為二十世紀西方現代設計運動的中心。包豪斯構建了“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設計教學體系,首創了色彩構成、二維構成、三維構成等設計基礎課程。包豪斯教員伊頓在構成課程中提出基礎知識的學習應該包括空間與色彩和材料、透視與構造,對自然界的了解和觀察,設備和工具的使用,以及對理論的學習,并組建了*初形式的工作小組。包豪斯對于基礎課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維化和三維結構上,比如,伊頓的形態教學是一個連續過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通過形態的基本特征、感受與體驗形態、制作形態、單一形態的構成、兩至三種形態的構成、具有光影的三維構成、二維和三維的轉化等一系列步驟與過程,循序漸進地加深學生對形態的認識。整個教學過程不僅包括了構成方面的基礎知識,還包括了對形態的體驗、形態與光影的聯系以及二維與三維間的轉化等多方面內容。在學習基礎課程的過程中,學生可基本掌握點、線、面的分解原理,深入學習物質的材料、色彩與肌理,對物體存在因素進行分析,從二維、三維角度出發去探究視覺中的規律和變化,此外,用構成語言去拆分繪畫,對繪畫進行分析,找出其中的視覺規律,尤其是結構與韻律,對其進行整合,使之形成獨特形式,這一方法能夠使學生對大自然有一個全新認識,對自然事物形成新的敏感性與洞察力。構成藝術課程使設計基礎理論研究首次建立在了科學基礎之上,形成了一套系統的設計基礎體系,它的創立改變了藝術家以往依賴個人感覺創作的設計形式,真正將科學引入了設計領域,這些在包豪斯學校創建前是未有的。 包豪斯推崇簡化的幾何形,以適應工業社會的簡約與批量生產,比如,阿爾巴斯通過“紙造型”、“紙切割造型”訓練讓學生在無須考慮其他附加條件的情況下對紙的空間美感變化進行探究,為三維構成設計奠定良好基礎。1923年,受“技術與藝術的新統一”的設計思想影響,包豪斯首屆畢業生創作了一些設計作品,迅速地轟動了德國甚至整個歐洲社會。三維構成設計的輕工業產品與家具,不僅色彩與造型新穎別致,還滿足了人機工學需要,與機械化大生產相適應。經過一次次教學實踐,三維構成藝術也由此逐漸成形。 1923年后,包豪斯學校的教育理念逐漸向理性方向轉變,強調為大工業生產而設計,倡導直線的、抽象的、簡約的、幾何的、機械的創作風格,注重材料與工藝特性的結合,實現材料的合理使用及工藝流程的簡化,有效提升生產效率,節約生產成本。如圖1.2一圖1.10,包豪斯的校舍、家具、印刷品、字體、臺燈、茶具、壁毯、舞臺和玩具設計等都表現為幾何抽象的設計風格,展現了其藝術形式的內在一致性。1924年,瑪麗安·布蘭特設計的金屬茶壺(圖1.11)由方形、圓形、半圓形等幾何形組成,以銀為材料,通過人工鍛造工藝制作而成,富有手工藝特色,以系列化的幾何抽象形式語言反映出更加強烈的基于基本元素組合的構成方式下的三維構成設計。 ……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隨園食單
- >
史學評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