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信息技術的臨床應用與傳承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0893517
- 條形碼:9787530893517 ; 978-7-5308-9351-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信息技術的臨床應用與傳承 本書特色
袁維萍編著的《中醫信息技術的臨床應用與傳承》作為一本傳承中醫信息技術的臨床著作,對傳統中醫進行正本清源,進行大膽創新,顛覆了傳統的科學觀念和思維模式,從現代信息科學的角度探究傳統中醫學,讓人們對傳統中醫學的認識達到了分子信息的水平。書中收錄了多種中醫信息技術方法具有很高的臨床參考應用價值和學術理論研究價值,可供廣大中西醫臨床工作者、讀者及患者朋友臨床應用。書中收錄的多種中醫信息技術方法,旨在傳播中醫信息技術及中醫信息療法,弘揚中醫,傳承技藝。從現代信息科學的角度考察傳統中醫,用現代信息科學的觀念學習、認識、理解和傳承中醫,把傳統中醫學界定在“中醫信息科學”的范疇上,并為傳統中醫學樹立了一種全新的中醫信息科學觀,這就是本書的真正價值所在。
中醫信息技術的臨床應用與傳承 內容簡介
《中醫信息技術的臨床應用與傳承》作為一本傳承中醫信息技術臨床應用的著作,對傳統中醫學進行正本清源,重點探討了傳統中醫信息技術的臨床應用,闡述了作者數十年對傳統中醫信息技術的臨床實踐心得,搶救并發掘了一大批瀕臨失傳的傳統中醫信息技術。《中醫信息技術的臨床應用與傳承》涉及了傳統中醫信息技術的方方面面,作者博采旁搜了許多簡單有效的中醫信息技術方法,搜集了民間中醫信息技術的小方小術、良方妙術、奇技奇術,薈萃了傳統中醫信息技術之精華,真正展現了傳統中醫信息技術的特點和優勢。書中收載了多種多樣的中醫信息技術方法,對于臨床上許多常見病及疑難雜癥的治療具有良好的療效。書中對所探討的中醫信息技術方法,以案說法,剖析醫理,解疑釋惑,立論新穎,弘揚中醫而傳承技藝,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及較高的理論學術價值,適合中西醫工作者及中西醫愛好者學習運用。《中醫信息技術的臨床應用與傳承》內容豐富翔實,臨床實用性和指導性很強,可供選擇的傳統中醫信息技術方法多種多樣,是人們日常生活防病治病之首選,適合廣大患者及老百姓參考使用。
中醫信息技術的臨床應用與傳承 目錄
**章 中醫治病的捷徑一、臨床實踐消除了我對傳統中醫的誤解二、取長補短,才能使傳統中醫學健康發展三、信息科學方法是中醫治病的捷徑第二章 傳統中醫的*大優勢就體現在中醫信息技術上一、現代醫學從物質的角度解決問題二、傳統中醫從信息的角度解決問題三、傳統中醫的*大優勢正體現在信息技術上四、從現代藥理學的角度認識中醫,是現代醫學犯下的*大錯誤五、從信息科學的角度認識中醫第三章 中醫信息技術是偉大的技術發明一、中醫發明了信息技術二、傳統中醫技藝屬于一門信息技術三、中醫信息技術是傳統中醫技藝的精髓四、中醫采用*簡捷的信息技術治病,至臻至簡,治療方法已簡單到令人難以理解和接受的地步案例1:民間中醫采用信息技術治療呃逆案例2:中醫信息學派專家袁維萍,采用民間中醫信息技術治病,效果神奇!
案例3:采用民間中醫信息技術搶救急危重癥五、信息技術是傳統中醫學的靈魂六、運用信息科學的手段打開傳統中醫學神秘之門
第四章 中醫信息療法一、中醫信息療法二、中醫信息療法的產生三、人體信息應激反應(一)信息應激的概念(二)信息應激原(三)信息應激反應四、信息應激具有致病性和治(制)病性(一)應激致病(二)應激治(制)病(三)中國語言里的中醫文化,說明傳統中醫屬于信息科學之內涵五、中醫信息療法作用的物質基礎是人體內藥(一)信息刺激肌體產生人體內藥,讓肌體表現出信息功能(二)人體內藥的分類六、臨床常用的中醫信息技術方法(一)針灸方法(二)中醫外治法(三)中醫發汗、涌吐、瀉下之法(四)中藥內服法(五)中醫扶陽療法(六)人工損傷方法(七)心理學方法(八)氣功療法(九)現代醫學的信息技術(十)信息應激技術七、傳統中醫和現代醫學之間發展的共同歸宿是信息技術(一)傳統中醫學屬于“大數據醫學”(二)采用“大數據”的科學方法研究傳統中醫學(三)采用DNA存儲數據信息,開創分子信息醫學時代(四)采用3D打印技術,開創中醫3D針灸時代,3D打印分子生命(五)大數據醫學讓傳統中醫學擁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六)信息技術是中西醫發展的共同歸宿第五章 人體信息功能一、動植物神奇的信息功能案例1:生物具有神奇的信息控制功能,讓美州王蝶大遷徙表現出神奇的信息潛能案例2:丟失小狗,利用自己的嗅覺信息本能,千里返家案例3:鳥類利用信息本能進行生存案例4:捕蠅草利用觸覺信息的方法捕獲蒼蠅案例5:植物金合歡利用化學氣味信息進行交流,通過信息反饋的方式驅逐長頸鹿的啃食案例6:科學家采用分子信息方法防治蚊子叮咬案例7:考古人員打開千年不腐古尸,嗅氣熏人,嗅味信息致病案例8:動物利用信息功能,進行預測未來案例9:科學家利用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發明了“嗅癌機”和“嗅病機”,信息科學技術是傳統中醫和現代醫學之間發展的共同歸宿二、人體信息系統三、從“心想事成”到“長生不死”的現代信息技術四、信息刺激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如同人體需要飲食營養物質一樣重要,中藥外治屬于一種信息物聯網技術案例1:看美女治病,作為一種心理方面的信息營養補償,增進心身健康案例2:和諧的夫妻性生活,作為一種心理應激方面的信息營養補給,促進心身健康案例3:人類社會生活信息刺激,是嬰幼兒發育必須的信息營養素案例4:中醫外治作為一類信息營養補充療法,中醫外治信息是人體必須的一類信息營養素,中藥外治屬于信息物聯網技術案例5:中醫外治作為一類信息物聯網技術,中藥外治是通過“中藥信息芯片”的方式進行信息調控疾病五、信息是生命的主宰者,信息具有“一兩撥(破)千斤”的調控功效六、中醫學理論屬于一類信息科學模型(一)中醫臟象學說是指人體的一種信息功能1.中醫臟象學說的概念2.中醫臟腑與現代醫學臟器之區別3.中醫臟象學說是指人體的一種信息功能4.從“心臟移植改變人性”重新思考中醫的“心臟功能”,論中醫學的人體信息功能案例1:移植“金屬心臟”改變人的性情案例2:移植流氓的“心臟”之后,性情變為流氓案例3:老年人移植年輕人的心臟之后,讓人變得年輕而返老還童案例4:采用換心術方法改變人的性情(二)中醫學理論屬于一類信息科學模型1.傳統中醫學的信息科學模型概念2.采用大數據信息技術研究傳統中醫第六章 中醫信息技術的臨床應用探討第七章 中醫信息技術的臨床診療應用第八章 中醫信息技術的臨床實踐應用第九章 中醫分子信息療法與胃腸針灸術的臨床應用第十章 中醫發汗、涌吐、瀉下攻邪信息應激療法與五臟六腑針灸術的臨床應用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中醫信息技術的臨床應用與傳承 作者簡介
袁維萍,男,漢族,民間中醫,中醫信息技術專家,中醫信息療法專家,中醫信息療法學派開創者。1971年出生于中醫世家,生于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新張集鄉陽光村袁圩子,現為利辛縣新張集鄉陽光村衛生室執業鄉村醫生。早年跟隨父親學習民間中醫技藝。1998年畢業于山東中西醫結合大學中西醫結合臨床醫療系,學習中西醫結合臨床醫療專業。畢業后回到家鄉陽光村袁圩子,擔任一位鄉村醫生,一直扎根在農村基層,從事中醫臨床醫療工作,服務于百姓大眾。中醫師袁維萍,系統研究中醫信息技術的臨床應用和學術理論多年,具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和學術理論造詣。中醫師袁維萍在多年的臨床實踐工作中,勇于擔當,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傳承了中醫信息技術,發展了中醫信息療法,創立了中醫信息療法學派,建立了分子中醫學,開創了胃腸針灸療法和人體五臟六腑針灸療法,從而讓人們對傳統中醫學的認識達到了分子信息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