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首善家風-陳光標父母的回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342208
- 條形碼:9787507342208 ; 978-7-5073-4220-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首善家風-陳光標父母的回憶 內容簡介
《首善家風 陳光標父母的回憶》通過西南交通大學學生與兩位老人朝夕相處的陪伴,將他們曲折精彩的一生躍然紙上,記錄他們與人為善的點點滴滴。陳光標先生希望以這樣一種方式報答父母的無私恩情。同時,也希望后來人能夠誠實、善良、勤勞、勇敢,老老實實做人,腳踏實地做事。希望這本回憶錄,對二老是一種紀念,對他人是一種啟迪。
首善家風-陳光標父母的回憶 目錄
上卷 生平自序陳立勝
**章 歷史悠久的陳家
(一)江州“義門陳氏”的今古奇觀
(二)分家與搬遷的故事
(三)記憶中的祖父祖母
(四)印象故事
1、垂韁救主
2、清初名將——年羹堯
3、前仆后繼的英烈們
第二章 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情
(一)勤儉持家、樂善好施的父母
(二)父母的愛心
1、善意小店
2、溫暖人心的花生粥
3、二斗高梁幫鄉鄰
第三章 悠久故鄉情
(一)難忘在天崗湖的童年時光
(二)童年趣事
l、聽鼓看戲
2、斗雞
3、逛“騾馬大會”
(三)記憶中的美食
1、天崗湖的魚
2、榆錢槐花
3、八大碗
第四章 艱苦求學路
(一)“富農”的帽子
(二)11歲走進校園
(三)多舛的初中
(四)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陳光標:媽媽永遠是天下*美的女人
中卷生平自序高獻霞
第五章 貧窮,是童年留下的唯一記憶
(一)外姓人家受排擠
(二)背糞箕,挖野菜
(三)幫著祖父祖母織網撈魚
(四)懷念我的兄弟姐妹
第六章 沉重的豆蔻年華
(一)15歲到生產隊干活
(二)用房梁換豆餅
下卷善名傳,愛相隨
第七章 走在愛情前面的婚姻
(一)六尺金絲藍的約定
(二)婚后坎坷
(三)“忍”成了我們一家人的習慣
(四)吃苦耐勞的陳家好“隊長”
(五)獻霞挺身相助
第八章 艱難的養兒育女
(一)痛心夭折的兩個孩子
(二)感謝上天恩賜的禮物——光標出生
(三)期盼“春華秋實”“錦上添花”
(四)“遙望”懸掛的大餅
(五)一個雞蛋給光標的印記
第九章 初見鋒芒的小光標
(一)人小鬼大、有骨氣的小家伙
(二)小小“放”牛娃
(三)激勵光標的小紅心
(四)讓人服氣的孩子王
(五)一個父親的懺悔
第十章 一生心懷感恩
(一)一碗面一世情
(二)救孩子的一碗面粉
(三)新年前夕的兩元錢
(四)雨中情,善良心
(五)生命的接力,愛的傳遞
第十一章 陳家有子初長成
(一)“失敗”的冰棒生意
(二)他是弟妹的好哥哥
(三)家里走出個“少年萬元戶”
(四)不妥協,做正直的人
(五)**堂“生意課”
(六)雷鋒的忠實粉絲——小小電影放映員
(七)破碎的當兵夢
(八)重整旗鼓
第十二章 光標,沐浴在改革開放下的幸運兒
(一)砍蘆葦,編褶子,蓋瓦房
(二)電魚的那些年
(三)光標只身一人闖南京
(四)坎坷創業路
(五)奮斗的那些年
(六)學一行,干一行;干一行,愛一行;愛一行,專一行
第十三章 一路慈善,一路歡歌,進入中年的光標
(一)做合格企業家,彰顯企業成長價值
(二)天涯海角都有光標愛的足跡
(三)災難面前總能看到光標愛的身影
(四)和善之家,光標式的慈善觀
(五)慈善的延伸:環境保護與食品安全
(六)光標的裸捐風波及我們的看法
(七)感謝媒體包容我的兒子
第十四章 慈善的元素在光標的血液里快樂流動
(一)倡導更多的人加入到環保行列
(二)進軍光伏產業
(三)擔任洪雅縣環境大使
(四)雅安地震,又見到孩子的身影
(五)鼓勵民族的未來
第十五章 在哥哥保護下快樂成長的姐弟倆乖巧聽話的女兒
(一)女兒是爸媽的貼心小棉襖
(二)嚴于律己、刻苦學習的春華
(三)鏗鏘小玫瑰
(四)春華出嫁樂觀勇敢的小兒子
(一)無奈的輟學
(二)讓人心疼的“小瓦匠”
(三)為了理想,失了自由
(四)光標急中生智,救回了弟弟
(五)自強不息,在生活中做*棒的自己
(六)不懼怕挫折,活出強者的氣勢
(七)跟著哥哥做慈善
(八)哥哥鋪路,弟弟安燈
第十六章 陳家冉冉升起的希望
(一)相親的隔代人
(二)睿智內斂,沉著果敢的環境
(三)為光標、環境這對“保釣”父子驕傲
(四)多才多藝,鬼馬精靈的環保
(五)嚴于律己、奮發圖強的小小孫兒
(六)向著太陽、茁壯成長
第十七章 我的兒子是中國首善
(一)朝花再識,尋善之源
1、小腦袋,大智慧,博愛心
2、愛心沒有底限的小家伙
3、打小就把榮譽視為生命
4、世人給他痛苦,他還世人以快樂
5、感謝曾經的貧窮
(二)為人父的驕傲
(三)為人父的支持
(四)為人父的心疼
(五)為人父的“無奈”
(六)為人父的心聲
第十八章 幸福晚年
(一)結婚50年,溫暖依舊
(二)三個孩子是我今生*大的財富
(三)為了家鄉的天使
(四)病難更見子女情
1、**次手術——那遙遠的守望
2、第二次手術——風雨見真情
3、第三次手術——自古忠孝難兩全
第十九章 光標說過的那些讓我倍感驕傲的話
第二十章 寫在*后
附錄 金陵泗洪,熱情溫情,情暖心間
(一)成都——南京,見到不一樣的陳總(2013/7/9)
(二)南京,那里是陳總夢起航的地方(2013,7/10)
(三)初到泗洪老家,熱情好客的老兩口(2013,7/11)
(四)在泗洪老家的第五天,留住老房子,懂得珍惜,學會感恩(2013,7/15)
(五)在泗洪老家的第八天,開啟感恩之旅(2013,7/18)
(六)在泗洪老家的第十天,無私細膩的父母之愛(2013,7,20)為什么45年來我**次過生日?
(七)在泗洪老家的第十二天,此愛綿綿無絕期(2013/7/22)
后記
首善家風-陳光標父母的回憶 節選
《首善家風 陳光標父母的回憶》: **章 歷史悠久的陳家 我叫陳立勝,1943年11月,出生在江蘇省泗洪縣天崗湖鄉薛陳嘴村(今聯淮村)。談到我們陳家,不得不從它的歷史說起。時至今日,我還清楚地記得小時候*快樂的時光就是聽長輩講家族變遷的故事。特別是在夏天的傍晚,吃過晚飯,村里的老老少少都提著凳子到堆滿稻草的曬谷場納涼,這是一天勞動之余*悠閑的一段時光。大人們三三兩兩的湊在一起聊他們關心的話題,而我們這群小孩子*興奮的就是能夠聽爺爺奶奶們講過去的故事。 老人們說:“我們陳家是江州‘義門陳氏’的后代。流淌著義門陳氏的血液,傳承著義門陳氏的傳統。”小時候,聽陳家的長輩們說,我們陳氏家族以前是江州義門的一個名門望族。由于年代久遠,口口相傳的家族故事已經很難還原那段輝煌的歷史,從老爺爺的口中只能聽說陳氏家族曾經是歷史上的顯貴,只可惜那些輝煌的場面已經難以再現。即便如此,當時年齡還小的我們仍為這份曾經的家族榮耀而自豪。 (一)江州“義門陳氏”的今古奇觀 根據陳氏家譜的記載,南北朝時期的陳朝滅亡后,陳氏子孫大量南遷。后主陳叔寶五弟陳叔明的后裔,唐代中期的陳伯宣舉家遷至江西德安縣常樂里永清村(今德安車橋鄉義門陳村)。其后裔在這里大建舊莊,并逐步修建完善了規模宏大的義門宅邸。在這一支就出現了“義門陳氏”的歷史奇觀。這個情況也為當今學者所證實。 我的祖上作為陳氏的一條支脈從江州分家,先后輾轉多地。到了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在祖先九公謐、十公旺的帶領下,由蘇州板橋遷到安徽五河縣,并在這里定居下來,這一住就是七百年。祖先們在這里建祠堂、辦學校、勤耕苦讀,建立家園,繁衍生息二十四代。由此,陳氏家族的人丁增至數萬,成為五河縣一大旺族。 “義門陳氏”初創時,只不過父子幾人,到了宋朝初期已經有700多口人。等到仁宗時期,已多達3700多人。這一門為什么能發展得這么快、這么好呢?我聽長輩們說,是因為我們當時,陳氏家族沒有分過家。3700多個陳家姓的人同灶同食,生活在一起。 有人專門負責做飯,每當吃飯的時候,整個家族坐下來就是300多桌,我想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早的大食堂了。在當時,義門陳氏的家風是令人羨慕和向往的。除此外,吃飯還有家規。按照輩分,長幼有序,座位也是安排好的。還有就是,每次吃飯要等人全部到齊了,才可以開始吃,3000多人的“飯局”,要靠打鼓才能召集。吃飯要求“異席同餐”,分開坐,一起吃。不同人的飯餐不同,老人稀飯多一些,青壯男子則肉多一些,因人而異。這個習慣一直傳承著,使得我們陳家人感情很好,凝聚力非常強。 后來,我看資料,當年在義門陳家,還出現了“百犬同槽”的景象。到吃飯的時候,只要聽到鼓響,莊上所有的狗都會跑到一起,“一犬不至,眾犬不食”,成為千古一絕。相傳有一年,皇帝御駕親臨,帶來100只米粑要試驗一下“百犬同槽”的傳聞,果然群犬呼而相聚,各銜一只米粑,唯獨一只白犬銜了兩只。原來它是給一只拐腿黃犬“帶飯”,這不僅印證了傳聞,更成為義門陳孝道治家的美談。 在“義門陳氏”,沒有你的我的,你家的我家的說法。農忙時,壯勞力全部出動,一起下地。衣服臟了隨意往地上一扔,家族的婦女就會主動幫你撿起來,洗干凈,晾曬好。這一些行為看起來,陳氏家族的人非常符合中國傳統文化里的仁義之說,所以人稱“義門陳氏”。“義門陳氏”延續了整整19代,跨越300多個春秋。宋太宗都曾經為之贊嘆:“輩居三千口人間**,合居五百年天下無雙”。 (二)分家與搬遷的故事 到了1062年,義門陳氏人口發展很快,對當地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出于抑制“義陳氏”和封建統治的考慮,宋仁宗下旨讓義門陳分莊天下。由于這一次分家很特殊,人口太多,歷史悠久,所以絲毫不敢怠慢,朝廷下令由包青天包拯、名臣文彥一組織研究分家的方案,上報皇帝審查。 宋仁宗御賜編號,將義門陳氏家族財產分為291莊。 可能大家好奇,為什么平白無故就要分成291個莊。據史料記載,陳氏在討論分家方案時,決定把祭祀祖宗祠堂里的一口鍋吊到大梁上,讓它自行落下,摔成幾片,就分成幾份(莊)。按實行的結果,鐵鍋摔成大小291份,于是義門陳氏的子孫各持一片分成291家。或許現在聽起來有些荒唐,但在當時,這么做是對祖先的尊重。 分家后,陳氏子孫星散于全國72州郡的144個縣。這是中國歷史上*悲壯也是*恢宏的大分家,據史料記載,背井離鄉的陳家人綿延了幾十里,持續了幾個月才陸續分散。 為了讓義門陳氏的后代銘記不忘家訓、家風,永遠聚族而居的歷史,陳氏家族決定鑄造紀念義門陳氏分家的紀念錢幣。紀念幣采用外圓內方的傳統錢幣形式,全銅鑄造。正面鑄“義記舍錢”四字,反面鑄“離”字和“回”字紋樣。睹“離”思親,遇財思議,不忘 “回”家之意。 ……
- >
月亮虎
- >
隨園食單
- >
史學評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回憶愛瑪儂
- >
朝聞道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