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北京的春節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5629349
- 條形碼:9787505629349 ; 978-7-5056-2934-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北京的春節 本書特色
原汁原味中國年 傳統民俗慶團圓
繪本“大家”演繹*純粹的記憶中的新年!
北京的春節 內容簡介
《北京的春節》選自“人民藝術家”老舍的散文名篇,畫家于大武以國畫的筆法,藝術還原了老舍先生筆下的老北京,呼喚起“春節”在中國人心中的集體記憶。臘月初八吃臘八蒜、臘月二十三祭拜灶王爺、年三十吃團圓飯、大年初一逛廟會、正月十五鬧元宵……大人們的忙碌,孩子們的熱鬧,無論是大街小巷還是人們的臉上處處洋溢著喜慶祥和的團圓氣氛。古老的年俗,不變的年味。內附民俗老物件詳解圖。
北京的春節 相關資料
老舍與兒童文學
老舍先生非常重視給兒童寫東西。我想借著蒲蒲蘭繪本館出版繪本版《北京的春節》的機會,說一說他與兒童文學的淵源。
老舍先生一生為兒童寫過不少作品,最早的是1929年他在新加坡和上海創作的長篇小說《小坡的生日》。這是一部按作者本人的說法有點“四不像”的作品,前半部是描寫兒童的小說,后半部全是描寫小孩的夢境,讓貓狗都會說話,很像童話。他說他愛小孩,很注意小孩子們的行動,寫這樣的作品讓他覺得自己年輕,快活,像個“孩子頭”。當時,冰心女士贊揚了這部小說,老舍先生對此很得意,說這個評論證明自己還“不老”,還保存了孩子般的天真。
抗日戰爭時期,老舍先生寫了一批通俗作品,用以鼓勵不識字的普通民眾上前線抗日救國。他除了寫快板、單弦、大鼓詞、相聲段子之外,還寫過兒歌,寫過童話故事。其中一篇童話叫作《小木頭人》,老舍先生把小木頭人一半當人寫,一半當木頭寫。他筆下的小木頭人不但像人類小英雄一樣機智勇敢、頑皮可愛,而且還擁有木頭的特點,如每隔一個季度就要刷一層漆,流出的眼淚都是小木頭球,可以當子彈。這種帶有一定“藝術真實”的夸張和想象,增添了童話的魅力!
20世紀50年代,老舍先生擔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他提議作協發一個倡議書,號召全國的作家人人都要給兒童起碼寫一篇作品。他自己帶頭創作了兒童劇《寶船》,交給中國兒童劇院上演。首演時他自己來到劇場坐在小朋友當中,欣賞小觀眾怎樣跟著臺上的主角王小二,和大白貓、大螞蟻、大蜜蜂、仙鶴一起歡樂,一起著急,甚至有小朋友很動情地大聲嚷嚷,叫王小二別把寶船交給壞蛋張不三。《寶船》后來成了中國兒童劇院的保留節目,長演不衰。
老舍先生很多散文都入選了中小學語文教科書,成為必讀課文,像《養花》《濟南的冬天》《小麻雀》等等,還包括這篇《北京的春節》。他的一些小說選段和話劇劇本選段,如《駱駝祥子》《茶館》,也都進入了教科書。在有的國家,《茶館》甚至成為高中生升大學的必考書目。例如,在馬來西亞的華語學校,有100道關于《茶館》的專業問題是每位學生都要復習備考的。
在我國現代新文藝的藝術巨匠中,老舍是少數兼顧兒童文學寫作的作家之一,然而這些表現了作者的童心、童真、童趣的作品卻極少受到關注。如果這些作品能夠被編輯成供少年兒童閱讀的課外讀物,并以繪本的新形式來表現,那將是多么有趣、有情、有意的好出版物!
感謝蒲蒲蘭繪本館發現了《北京的春節》,讓它能夠以最美的方式走進這個時代的少年兒童心中。我期待更多這樣的嘗試可以問世!
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館員、原館長 舒 乙
畫家后記
小時候,我們家里孩子多,只有父親微薄的薪金供養著一家人,過著清貧的生活。一年到頭,我最盼望的節日就是春節。北京的春節到處紅紅火火,貼春聯、掛年畫、放鞭炮、穿新衣、觀燈會……要多熱鬧就有多熱鬧!
俗話說得好:“臘月一到,有錢沒錢都要過年。”每到節前,父親母親早早就開始忙碌起來:母親負責蒸饅頭、豆沙包,她先將高粱桿的端頭用刀劃成梅花狀,蘸上紅食色點在每個饅頭、豆沙包的正中,然后將其放在院中的一口大缸中凍起來;或是炸上一大盆用胡蘿卜絲、香菜和面粉做的素丸子,噴噴的香氣能傳到巷子里;父親則忙活著做一大鍋紅燒肉、米粉肉以備春節的大餐。到了除夕之夜,先請祖輩們坐在八仙桌的上座,父輩們也相繼落座,孩子們輪流吃完飯后,就會拿著鞭炮、舉著燈籠到胡同里亂跑,那心里樂得就像開了花一樣。大年初一早上,孩子們挨個給長輩磕頭拜年,爺爺奶奶會給孫輩幾個硬幣壓歲錢,這每每成為我們這些小毛頭最高興的事。
在我兒時的記憶里,有一筆最大的“壓歲錢”。那是父親帶我去逛廠甸(廟會)的時候,我在舊書攤上看上一本精美的畫冊,父親見我喜愛便掏出三元人民幣買下送給我。三元錢,在那年月可是一筆大錢,當時北京最低生活費每月才八元。這本封面閃著金色光芒的精裝畫冊,是我有生以來擁有的第一本畫冊。后來我自己擁有了很多很多精美的大型畫冊,但這本從舊書攤中購得的舊畫冊卻成為我幾十年來藏書的最愛,一直珍藏至今。
20世紀60年代,我還在讀中學。某一天,父親拿著兩張話劇票說要帶我去看戲。我那時連電影都看得很有限,因為平時僅有的一點零花錢都買了畫畫的紙筆了。不知當工人的父親是如何得到了這兩張票,只記得那時一大家子每月的生活費有時都捉襟見肘,難以為繼。到了首都劇場,一看是北京人藝上演的老舍先生的名劇《茶館》,讓我太興奮了。于是之、鄭榕、蘭天野這些大表演藝術家的精彩表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了我和朋友們聊天時的談資。
冥冥之中好像有種緣分,把老舍先生的名作《北京的春節》和我一生的閱歷聯系在一起,激起我創作的動力。我是在老北京的胡同里長大的,老北京的那些民俗民情像電影鏡頭一樣經常在我腦海中閃現。創作的時候,我只需要把這些畫面從記憶的抽屜中取出來。所以,這是我繪本生涯里,畫得最得心應手的一部作品。
我仿佛是隔著歲月的長河,通過繪本之力與老舍先生握手。能為這位令人尊敬的“人民藝術家”創作繪本是我一生的榮幸。
于大武
北京的春節 作者簡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原名舒慶春,滿族正紅旗人,本名舒穆祿,生于北京,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戲劇家,著有長篇小說《小坡的生日》、《貓城記》、《牛天賜傳》、《駱駝祥子》等,短篇小說《趕集》等。老舍的文學語言通俗簡易、樸實無華、幽默詼諧,具有較強的北京韻味。
于大武
1948年生于北京,在鼓樓附近的胡同里長大,熱愛美術,從小在故宮后面的少年宮學習畫畫,從1972年開始發表作品。曾在人民美術出版社從事畫冊、童書等編輯工作,同期創作了許多連環畫和兒童讀物插畫作品,并將這一愛好延續至今,擅長運用工筆畫手法來描繪古典文學題材,表現中國傳統繪畫之美。1988年以《哪吒鬧海》獲聯合國教科文亞洲文化中心第六屆野間國際繪本原畫比賽大獎,并于1990年由日本講談社出版。兒童繪本作品有“西游記三部曲”,及《草船借箭》《空城計》《七擒孟獲》《北京 中軸線上的城市》(蒲蒲蘭繪本館)等。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姑媽的寶刀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煙與鏡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