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維西傈僳之韻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8207740
- 條形碼:9787548207740 ; 978-7-5482-0774-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維西傈僳之韻 本書特色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縣境位于東徑98°54′-99°34′,北緯26°53′-28°02′之間,早自東漢、唐以來,這里就是祖國大西南的組成部分,滇西北疆防要塞之地,是通往印、緬、康藏的驛運孔道之一,又是古代滇西北“茶馬互市”的匯集點。 這本《維西傈僳之韻》(作者蔡武成、李德佑)是介紹該地概況的專著。
維西傈僳之韻 內容簡介
維西,這片多民族聚居的美麗土地,作為全國一個傈傈族自治縣,是傈傈族人的伊甸園。傈傈族,被認為是古代羌族后裔,即“蠻”的一支。作為民族自稱音譯的“傈僳”二字,歷史上曾有“栗粟”、“力蘇”、“傈傈”、“力些”、“力梭”、“黎蘇”、“俚蘇”等不同寫法。唐代史籍稱“栗粟兩姓蠻”或“栗蠻”及“施蠻”、“順蠻”,均屬“烏蠻”,分布在今川、滇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兩岸等廣闊地帶。唐樊綽《蠻書》卷四《名類》第四早記錄了傈傈族的名稱,書中說:“栗粟兩姓蠻,雷蠻、夢蠻皆在邛部,臺登城,東西散居,皆烏蠻、白蠻之種族。”所謂“栗粟”就是今天傈傈族的祖先,維西傈僳族即文中所指“烏蠻”中的一支。元朝時期,因不堪忍受統(tǒng)治者的虐待,烏蠻由金沙江兩岸向西遷移,其中一部分留在了維西,和當地土著居民融合,成為從烏蠻中獨立出來的一支傈傈族。但宋元時期,“栗粟”之名已不見于文獻記載。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朝聞道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