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問答-探索理論通往應用之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2958084
- 條形碼:9787502958084 ; 978-7-5029-5808-4
- 裝幀:平裝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問答-探索理論通往應用之路 本書特色
許煥斌編著的《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問答——探索理論通往應用之路》內容涵蓋了人工影響天氣的理論基礎和方法、云-降水物理機理及形成過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yè)條件與業(yè)務技術系統(tǒng)、催化劑與催化技術、大氣水循環(huán)與水資源、青藏高原的對流云特點、對流云系動力學、強對流大風、雷暴云及防雷、觀測和分析等諸多方面成果,可為人工影響天氣理論研究、業(yè)務應用和科學決策提供科學依據(jù)。同時,該書也可作為科研單位云物理與人工影響天氣專業(yè)人員和高等院校相關專業(yè)的參考書。
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問答-探索理論通往應用之路 內容簡介
人工影響天氣是一門新興學科,也是一個發(fā)展中的氣象業(yè)務,需要用“拾遺補缺”的方式來完備理論體系,也需要去梳理業(yè)務發(fā)展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并探索理論通往應用之路,力圖不斷為學科發(fā)展和提升業(yè)務水平“添磚加瓦”。許煥斌編著的《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問答——探索理論通往應用之路》著重從對流云(系)物理學及其應用于防雹和增雨的角度,對12個部分的130個科學技術問題進行了試問答。
本書可供從事人工影響天氣、云-降水物理學、中小尺度天氣動力學和強對流性災害天氣預警的科學研究、業(yè)務、教學和管理人員參考。
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問答-探索理論通往應用之路 目錄
序二
序三
讀后感
著者的話
**部分 引言
1 為什么要寫這樣的一本書?
2 如何寫這本書?
3 怎么才能來解答疑難問題?
4 人工影響天氣的大氣學科和業(yè)務特征是什么?
第二部分 對流云的分類
5 為什么要對對流云進行分類?
6 如何來作對流云的分類?
7 如何來對冰雹分類?
第三部分 冰雹云和冰雹結構
8 形成冰雹的基本動力條件是什么?
9 形成冰雹的過程是怎樣的?
10 雹胚形成的條件和時間長短?
11 冰雹云概念模型有哪些?
12 超級單體雹云的結構特征是什么?
13 冰雹云的形成、發(fā)展演變的概念模型是怎樣的?
14 為什么強冰雹云具有非對稱的水平旋轉著的垂直對流環(huán)流?
15 為什么強冰雹云具有上升支氣流與下沉支氣流對峙著的對流環(huán)流?
16 冰雹形成中的疑問有哪些?
17 如何發(fā)現(xiàn)強對流云中有“穴道”結構?
18 “穴道”有些什么功能?
19 “穴道”有幾種特征走向?
20 “穴道”的體積有多大?為什么說“穴道”區(qū)域只占強對流云體的1/167
21 什么是“穴道”的強度?什么是冰雹“穴道”?什么是陣雨“穴道”?
22 判定“穴道”位置的動力學原則是什么?
23 “穴道”中各種水凝物粒子的優(yōu)勢平衡位置在哪兒?
24 新的典型超級單體雹云的概念模型是什么樣?
25 在實際自然雹云中能觀測到“穴道”結構嗎?
26 為什么外國學者“失之交臂”,沒有發(fā)現(xiàn)冰雹“穴道”?
27 多重循環(huán)運行增長是冰雹的分層結構的成因,但在自然云中是如何進行重復循環(huán)增長呢?
28 為什么強冰雹云的雷達回波在特征RHI上具有BWER或WER結構?
29 為什么強冰雹云的雷達回波在特征PPI(平面位置顯示)上常具有低層勾狀回波結構?
30 為什么具有強垂直運動的強對流系統(tǒng)可用水平渦旋來識別?
31 強冰雹云的雹、雨、云區(qū)分布為什么會是這樣的?
32 為什么強冰雹云形成要有“前赴后繼”的醞釀時段?
33 超級單體與一般單體結構上的差別是什么?
34 為什么冰雹有分層結構?而有些大冰雹的主體結構只占眾多層中的1~2層?
35 如何正確理解冰雹濃度與雨滴濃度的差別?
36 冰雹云雷達回波結構與云體氣流分布的關系?
37 為什么強對流云體的合并與分裂都是強化的反映?
38 超級單體雹云的變異(或非典型)的概念模型是什么樣?
39 強對流云過境時的地面要素變化的含義是什么?
40 為什么冰雹云會發(fā)出“蜂子朝王聲”?
第四部分 防雹
41 防雹的播撒理論有哪些?為什么人們比較認可防雹的“有利競爭”學說?
42 對實施防雹“有利競爭”的疑問是哪些?
43 能否實現(xiàn)平等的“有利競爭”?
44 什么是防雹的動力理論?
45 如何來驗證動力影響理論?
46 新的防雹概念模型是什么樣的?
47 防雹作業(yè)三個適合條件選定的原則是什么?
48 如何由觀測產品來判斷“穴道”位置?
49 如何快速粗估“穴道”的位置?
50 為什么群眾經(jīng)驗說防雹作業(yè)要打“云頭”、打“云腰”、打“胳膊肘云”是有道理的?
51 為什么群眾經(jīng)驗說防雹作業(yè)要打云中閃電密集區(qū)?
52 防雹作業(yè)中為什么會發(fā)生冰雹“越打越下”?如何作防雹布局設計?
53 下軟雹是防雹作業(yè)效果嗎?
54 為什么“穴道”只可打“漏”不可打垮?
55 如何理解高炮防雹的有效范圍半徑約為5~6 km?
56 如何設計防雹作業(yè)網(wǎng)?
57 為什么要把播撒防雹與動力防雹結合起來,兩者如何結合?
58 為什么2001年WMO(世界氣象組織)執(zhí)委會“關于人工影響天氣現(xiàn)狀的聲明”中,認為“近幾年來再度出現(xiàn)使用加農炮產生強大噪聲的防雹活動,目前既沒有科學依據(jù)也沒有可信的假設來支持此類活動”?
59 為什么說炮擊雹云的防雹效果大體上是可信的?
60 為什么在人工影響天氣的效果評估上防雹比增雨的爭議小?
61 為什么防雹業(yè)務的管理者回避防雹作業(yè)中的“爆炸效應”?
第五部分 強對流——陣雨云及增雨
62 對流云降水特點有哪些?
63 對流云中粒子增長運行與層狀云的區(qū)別明顯嗎?
64 為什么強對流云會降陣雨?
65 什么是強陣雨云的雷達特征回波結構?
66 陣雨“穴道”的示意圖是什么樣的?
67 強陣雨云發(fā)展演變的特征是什么?
68 對流云的生命期受哪些因素和過程影響?
69 什么是對流云動力增雨理論?依據(jù)何在?如何運用?
70 什么是“雷后雨瀉”?
71 “炮響雨落”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會出現(xiàn)“炮響雨落”?
72 對流云增雨的概念模型是什么樣的?
73 如何實施對流云的播撒增雨?
74 如何實施對流云的動力擾動增雨?
75 對流云增雨的方案設計要注意那些問題?
76 增雨一定要云中有過冷水嗎?
77 目前增雨效果檢驗中的問題何在?
78 降水過程中出現(xiàn)陣性降水只在對流云中發(fā)生嗎?
第六部分 強對流——雷暴云及防雷
79 雷暴云中是怎么起電的?
80 為什么非感應起電活動是*重要的?它活動的云降水物理條件是什么?
81 為什么冰雹云會產生“推磨雷”?
82 雷電現(xiàn)象一出現(xiàn)預示著什么?
83 雷電活動能抑制冰雹發(fā)生嗎?
84 雷電活動能對雷暴云的發(fā)展起自然控制作用嗎?雷電活動能引發(fā)下沉、雨瀉、雷暴大風嗎?
85 除人工引雷外有防雷電的方案嗎?
第七部分 強對流——大風及防風
86 為什么強對流云會產生大風?
87 防對流大風的重要性和困難在哪兒?
第八部分 積層混合云及增雨
88 積層混合云降水發(fā)展特點是什么?
89 積層混合云有幾種類型?
90 積層混合云增雨的概念模型有什么特點?
第九部分 對流云系動力學研究
91 什么是云系動力學?
92 為什么要研究對流云系動力學?
93 為什么單提對流云系動力學研究的問題?
94 在人工影響天氣中對流云系動力學研究的內容是什么?
95 超級對流單體雹云的體系是如何形成的?
96 如何來把對流云系分類?
97 為什么線性對流系統(tǒng)多?
98 線狀對流云系的結構及演化是怎樣的?
99 怎么理解線狀對流的各型轉變?
100 為什么對流云系的單體排列能有陣列結構?
101 有沒有其他有關陣列結構的觀測佐證?
102 能不能說,對流云系的形成演變需要多種不穩(wěn)定機制的串接和配合?
103 自然界存在的對流自組織的現(xiàn)象多嗎?
104 暖區(qū)強降水的預報難題是否在于暖區(qū)新生了對流系統(tǒng)?
105 云系的移動受哪些因素制約?
106 強對流降水系統(tǒng)中總具有濕中性結構嗎?
107 濕中性結構有什么樣的動力功能?
108 為什么說,對流云系的研究需要從初態(tài)和演化兩種方式來探索?
第十部分 青藏高原對流云的特點及效應
109 青藏高原對流云的特點是什么?
110 為什么青藏高原的對流云會有這些特點?
111 為什么青藏高原是“水塔”?
112 為什么青藏高原是高影響天氣系統(tǒng)的新生地?
113 為什么青藏高原對流多雷暴少?
114 為什么說對流云群持續(xù)活動具有神奇功能?
第十一部分 人工影響天氣觀測和分析中的問題
115 為什么說,在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中觀測比預報更重要?
116 如何在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中分析運用高時問高空間分辨率資料?
117 如何從多普勒雷達產品中來勾畫流場?
118 粒子譜型能反映云-降水發(fā)展過程嗎?
119 雨滴譜觀測的意義和局限性在哪兒?
120 為什么觀測要與實驗、模擬相結合?
121 如何布局綜合觀測網(wǎng)的各種觀測設備?
122 為什么中、小尺度天氣觀測資料的定性分析比定量分析更實際?
第十二部分 討論和結語
123 噴霧能清除大氣塵埃嗎?
124 人工影響天氣會不會只是“利益搬家”?
125 碘化銀(AgI)是人工影響天氣的“靈丹妙藥”嗎?
126 吸濕核的作用和在使用中的問題是什么?
127 如何理解使用高炮或火箭來防雹增雨都有效?
128 如何探討爆炸影響氣流這個跨學科的難題?
129 為什么說,人工影響天氣需要在云-降水物理研究領域進入新一輪的綜合觀測―環(huán)節(jié)實驗―理論提煉一模式更新的循環(huán)研究?
130 為什么說,人工影響天氣的發(fā)展會推動整個大氣科學和氣象業(yè)務的發(fā)展?
尾聲 水汽之歌
參考文獻
附錄 相關基礎知識
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問答-探索理論通往應用之路 作者簡介
許煥斌,北京氣象研究所研究員,原*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我國有名云物理學家,出版學術著作多部,在靠前外學術期刊發(fā)表文章多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朝聞道
- >
我與地壇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