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針灸入門歌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296791
- 條形碼:9787508296791 ; 978-7-5082-9679-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針灸入門歌訣 本書特色
《針灸入門歌訣》簡要介紹了針灸的概念、主治病癥、近治作用、遠治作用、特殊作用及腧穴分類等基礎知識,詳細介紹了腧穴的取穴定位、刺灸法,為了方便記憶,每個穴位后配有一首助學歌訣及插圖180余幅。其內容科學實用,取穴準確、圖文并茂,易讀好記,集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可供中醫院校學生、全科醫師及中醫學愛好者閱讀參考。
針灸入門歌訣 內容簡介
本書簡要介紹了針灸的概念、主治病癥、近治作用、遠治作用、特殊作用及腧穴的取穴定位、刺灸法,為了方便記憶,每個穴位后配有一首助學歌訣及插圖180余幅。其內容科學實用,取穴準確、圖文并茂,易讀好記,集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可供中醫院校學生、全科醫師及中醫學愛好者閱讀參考。
針灸入門歌訣 目錄
**章腧穴的治療作用
一、近治作用
二、遠治作用
三、特殊作用
第二章穴位的定位法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
二、解剖標志定位法
1.固定標志
2.活動標志
三、手指同身寸定穴法
1.中指同身寸法
2.拇指同身寸法
3.橫指同身寸法
四、簡便取穴法
第三章人體經穴
一、十四經經穴
(一)手太陰肺經經穴
1.中府
2.云門
3.天府
4.俠白
5.尺澤
6.孔*
7.列缺
8.經渠
9.太淵
10.魚際
11.少商
(二)手陽明大腸經經穴
1.商陽
2.二間
3.三間
4.合谷
5.陽溪
6.偏歷
7.溫溜
8.下廉
9.上廉
10.手三里
11.曲池
12.肘髎
13.手五里
14.臂臑
15.肩髃
16.巨骨
17.天鼎
18.扶突
19.口禾髎
20.迎香
(三)足陽明胃經經穴
1.承泣
2.四白
3.巨髎
4.地倉
5.大迎
6.頰車
7.下關
8.頭維
9.人迎
10.水突
11.氣舍
12.缺盆
13.氣戶
14.庫房
15.屋翳
16.膺窗
17.乳中
18.乳根
19.不容
20.承滿
21.梁門
22.關門
23.太乙
24.滑肉門
25.天樞
26.外陵
27.大巨
28.水道
29.歸來
30.氣沖
31.髀關
32.伏兔
33.陰市
34.梁丘
35.犢鼻
36.足三里
37.上巨虛
38.條口
39.下巨虛
40.豐隆
41.解溪
42.沖陽
43.陷谷
44.內庭
45.厲兌
(四)足太陰脾經經穴
1.隱白
2.大都
3.太白
4.公孫
5.商丘
6.三陰交
7.漏谷
8.地機
9.陰陵泉
10.血海
11.箕門
12.沖門
13.府舍
14.腹結
15.大橫
16.腹哀
17.食竇
18.天溪
19.胸鄉
20.周榮
21.大包
(五)手少陰心經經穴
1.極泉
2.青靈
3.少海
4.靈道
5.通里
6.陰郄
7.神門
8.少府
9.少沖
(六)手太陽小腸經經穴
1.少澤
2.前谷
3.后溪
4.腕骨
5.陽谷
6.養老
7.支正
8.小海
9.肩貞
10.臑俞
11.天宗
12.秉風
13.曲垣
14.肩外俞
15.肩中俞
16.天窗
17.天容
18.顴髂
19.聽宮
(七)足太陽膀胱經經穴
1.睛明
2.攢竹
3.眉沖
4.曲差
5.五處
6.承光
7.通天
8.絡卻
9.玉枕
10.天柱
11.大杼
12.風門
13.肺俞
14.厥陰俞
15.心俞
16.督俞
17.膈俞
18.肝俞
19.膽俞
20.脾俞
21.胃俞
22.三焦俞
23.腎俞
24.氣海俞
25.大腸俞
26.關元俞
27.小腸俞
28.膀胱俞
29.中膂俞
30.白環俞
31.上髂
32.次髂
33.中髎
34.下髎
35.會陽
36.承扶
37.殷門
38.浮郄
39.委陽
40.委中
41.附分
42.魄戶
43.膏肓
44.神堂
45.詭誼
46.膈關
47.魂門
48.陽綱
49.意舍
50.胃倉
51.肓門
52.志室
53.胞肓
54.秩邊
55.合陽
56.承筋
57.承山
58.飛揚
59.跗陽
60.昆侖
61.仆參
62.申脈
63.金門
64.京骨
65.束骨
66.足通谷
67.至陰
(八)足少陰腎經經穴
1.涌泉
2.然谷
3.太溪
4.大鐘
5.水泉
6.照海
7.復溜
8.交信
9.筑賓
10.陰谷
11.橫骨
12.大赫
13.氣穴
14.四滿
15.中注
16.肓俞
17.商曲
18.石關
19.陰都
20.腹通谷
21.幽門
22.步廊
23.神封
24.靈墟
25.神藏
26.或中
27.俞府
(九)手厥陰心包經經穴
(十)手少陽三焦經經穴
(十一)足少陽膽經經穴
(十二)足厥陰肝經經穴
(十三)督脈經穴
(十四)任脈經穴
二、經外奇穴
(一)頭頸部經外穴
(二)胸腹部經外穴
(三)背腰部經外穴
(四)上肢部經外穴
(五)下肢部經外穴
三、穴位中的特定穴
……
第四章常見疾病及常見癥狀的治療
一、近治作用
二、遠治作用
三、特殊作用
第二章穴位的定位法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
二、解剖標志定位法
1.固定標志
2.活動標志
三、手指同身寸定穴法
1.中指同身寸法
2.拇指同身寸法
3.橫指同身寸法
四、簡便取穴法
第三章人體經穴
一、十四經經穴
(一)手太陰肺經經穴
1.中府
2.云門
3.天府
4.俠白
5.尺澤
6.孔*
7.列缺
8.經渠
9.太淵
10.魚際
11.少商
(二)手陽明大腸經經穴
1.商陽
2.二間
3.三間
4.合谷
5.陽溪
6.偏歷
7.溫溜
8.下廉
9.上廉
10.手三里
11.曲池
12.肘髎
13.手五里
14.臂臑
15.肩髃
16.巨骨
17.天鼎
18.扶突
19.口禾髎
20.迎香
(三)足陽明胃經經穴
1.承泣
2.四白
3.巨髎
4.地倉
5.大迎
6.頰車
7.下關
8.頭維
9.人迎
10.水突
11.氣舍
12.缺盆
13.氣戶
14.庫房
15.屋翳
16.膺窗
17.乳中
18.乳根
19.不容
20.承滿
21.梁門
22.關門
23.太乙
24.滑肉門
25.天樞
26.外陵
27.大巨
28.水道
29.歸來
30.氣沖
31.髀關
32.伏兔
33.陰市
34.梁丘
35.犢鼻
36.足三里
37.上巨虛
38.條口
39.下巨虛
40.豐隆
41.解溪
42.沖陽
43.陷谷
44.內庭
45.厲兌
(四)足太陰脾經經穴
1.隱白
2.大都
3.太白
4.公孫
5.商丘
6.三陰交
7.漏谷
8.地機
9.陰陵泉
10.血海
11.箕門
12.沖門
13.府舍
14.腹結
15.大橫
16.腹哀
17.食竇
18.天溪
19.胸鄉
20.周榮
21.大包
(五)手少陰心經經穴
1.極泉
2.青靈
3.少海
4.靈道
5.通里
6.陰郄
7.神門
8.少府
9.少沖
(六)手太陽小腸經經穴
1.少澤
2.前谷
3.后溪
4.腕骨
5.陽谷
6.養老
7.支正
8.小海
9.肩貞
10.臑俞
11.天宗
12.秉風
13.曲垣
14.肩外俞
15.肩中俞
16.天窗
17.天容
18.顴髂
19.聽宮
(七)足太陽膀胱經經穴
1.睛明
2.攢竹
3.眉沖
4.曲差
5.五處
6.承光
7.通天
8.絡卻
9.玉枕
10.天柱
11.大杼
12.風門
13.肺俞
14.厥陰俞
15.心俞
16.督俞
17.膈俞
18.肝俞
19.膽俞
20.脾俞
21.胃俞
22.三焦俞
23.腎俞
24.氣海俞
25.大腸俞
26.關元俞
27.小腸俞
28.膀胱俞
29.中膂俞
30.白環俞
31.上髂
32.次髂
33.中髎
34.下髎
35.會陽
36.承扶
37.殷門
38.浮郄
39.委陽
40.委中
41.附分
42.魄戶
43.膏肓
44.神堂
45.詭誼
46.膈關
47.魂門
48.陽綱
49.意舍
50.胃倉
51.肓門
52.志室
53.胞肓
54.秩邊
55.合陽
56.承筋
57.承山
58.飛揚
59.跗陽
60.昆侖
61.仆參
62.申脈
63.金門
64.京骨
65.束骨
66.足通谷
67.至陰
(八)足少陰腎經經穴
1.涌泉
2.然谷
3.太溪
4.大鐘
5.水泉
6.照海
7.復溜
8.交信
9.筑賓
10.陰谷
11.橫骨
12.大赫
13.氣穴
14.四滿
15.中注
16.肓俞
17.商曲
18.石關
19.陰都
20.腹通谷
21.幽門
22.步廊
23.神封
24.靈墟
25.神藏
26.或中
27.俞府
(九)手厥陰心包經經穴
(十)手少陽三焦經經穴
(十一)足少陽膽經經穴
(十二)足厥陰肝經經穴
(十三)督脈經穴
(十四)任脈經穴
二、經外奇穴
(一)頭頸部經外穴
(二)胸腹部經外穴
(三)背腰部經外穴
(四)上肢部經外穴
(五)下肢部經外穴
三、穴位中的特定穴
……
第四章常見疾病及常見癥狀的治療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虎
- >
姑媽的寶刀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唐代進士錄
- >
朝聞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史學評論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