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攝影式觀看 本書特色
《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攝影式觀看》所有文章都是從攝影業界目前的實際出發,從創作中的具體問題和現象入手,進行理性的梳理和解剖,對廣大攝影愛好者有切實的幫助。
攝影式觀看 內容簡介
《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攝影式觀看》分為四編:理論探索、評論、訪談、攝影史。一編收錄了作者在攝影方面的一些理論研究文章;第二編收錄了作者關于攝影評論的一些文章,表達了作者對攝影的態度與觀點;第三編是作者對一些藝術家的訪談,如久保田博二、余海波等;第四編是作者關于攝影史研究的一些文章。
攝影式觀看 目錄
**編 理論探索
理論的素養
攝影的“三個依賴”
攝影是一個過程
“攝影式觀看”與攝影之路
心靈的高地
請別再“騎墻”了
攝影與視覺文化
攝影生態與大眾化的觀看
自然之鏡與心靈之光——再說風光攝影
攝影學科建設的四個維度
圖片編輯與格式塔
影像:屬性與方向——李樹峰訪談
說明性與詩性——影像的兩大屬性與內在關系
話說沙龍攝影及其走向
“看”與“見”
暗盒:視界·世界
差異性與一致性
攝影,到深處去
攝影的用力方向
攝影藝術史前時代結束
提煉與歸納
影像“中國夢”:表情·故事。記憶
影像“縱”“橫”
攝影的經驗與影像的時空
第二編 評論
關于攝影評論現狀的采訪提綱
一個國家與一種顏色——讀郭建設攝影作品《紅色中國》
一座老城,一位歌者——讀張楚翔的攝影集《搖曳舵城》
原點上的守望——潘維明的攝影
博聯社“勞動者”展覽作品評選有感
從劉遠眼中的“河南人”說開去
當前攝影創作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回眸
漁木,失海后的思索
長歌當哭說壩上——看張吃的攝影畫冊《壩上散》
鷺匪的拆遷工程——白鷺攝影的新發現
“點”與“面”——朱憲民與解海龍的攝影比較
兩種觀點兩種方法的PK——王文瀾與賀延光
客觀凝視者蔡煥松
主觀表現者王征
*佳挑戰者陳志峰
*具風范者陳錦波
不一樣的盧森堡——第四屆中歐文化對話攝影工作坊之“中國人看盧森堡”
影像:意義與方向——我看中國攝影家與瑪格南攝影家在響沙灣的
發現“長安人”——中外攝影名家眼中的長安鎮
一份個人作業,一項文化工程——談鄧偉的攝影
“鄧偉”的意義
影像的力量
這樣看——謝小明的攝影
抱休閑心,步視覺旅——周海嬰先生70年來的攝影
發現生活底色,呈現生命質感——袁學軍的攝影
影像實驗·藝術行動·學術探險——“現實與超現實”的響沙灣
豐富性與差異性——“現實與超現實”的響沙灣
攝影的多元價值與獨具一格的創作實踐——我看李偉坤
攝影家呂靜波
再識陳長芬
我看中國當代新銳攝影
第三編 訪談
在北京蒼穹下
“以25歲的心來工作”——攝影家久保田博二訪談
攝影是面對知心愛人的傾訴——與攝影家叢臣亭的對話
記錄深圳:一座城市的心靈史——對話攝影家余海波
從攝影記者到藝術家——對話程玉楊
重要的是你拍什么——雷尼·布里訪談
第四編 攝影史
在這個歷史時刻
件件看來皆心血,百年辛苦不尋常——寫在中國攝影博物館網站開通之際
組織·創作·觀念——改革開放30年攝影藝術的發展
百姓·百年——首屆中國國際攝影雙年展與視覺記憶
編寫《中國攝影史》——歷史與當下的反思
攝影式觀看 作者簡介
李樹峰,中國藝術研究院攝影藝術研究所所長、《中國攝影家》雜志主編,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攝影史研究委員會主任。曾承辦第六、第七、第八屆全國攝影理論研討會,執行主編《攝影新理念叢書》;多次擔任全國性和國際性影展評委;創立國內和國際“攝影家大PK”活動,開展影像發生學和攝影家個案比較研究:創立中國國際攝影雙年展和中國攝影家響沙灣國際攝影周;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攝影卷》(第三次修訂)主編,著有《視覺百年——澳門攝影》、《看與見——攝影小札》、《攝影藝術概論》等,發表攝影理論、評論文章50余萬字。2006年被中國攝影家協會評為“有突出貢獻的攝影工作者”,2008年獲中國攝影金像獎(理論評論獎),2013年被評為“文化部優秀專家”。
- >
姑媽的寶刀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