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中國醫改的政策選擇-基于激勵機制設計理論的視角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390886
- 條形碼:9787302390886 ; 978-7-302-39088-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醫改的政策選擇-基于激勵機制設計理論的視角 本書特色
近年來,新醫改工作穩步推進,各項政策平穩落實,“世界性難題”在中國已經駛入“深水區”。然而,醫患糾紛愈演愈烈,“看病貴、看病難”仍痼疾難祛,“深水區”醫改不可不謂之艱難。本書寫在這個關頭,旨在以經濟學的視角重新審視當下醫患關系與醫療服務質量等相關焦點問題,試圖厘清醫療服務市場“醫患保”三者之間復雜的委托代理關系,借由激勵機制設計作為“經濟學方藥”對癥下藥,不敢奢盼藥到病祛,惟望盡綿薄之力。 本書共分為基礎篇、理論篇、實踐篇三個部分,共計七個章節。前兩章基礎篇主要介紹醫療服務與醫療服務市場的基本特征,詳細闡釋“醫患保”三者之間復雜的委托代理關系,將醫療費用與醫療服務質量這兩個關鍵點作為醫療服務市場效率評價維度,并在此基礎上引入激勵機制設計理論,夯實理論篇分析研究的基礎。第三、四章是本書的核心部分理論篇。第三章是從醫療服務市場的實際出發,在科學合理的假設前提下,將復雜的委托代理關系模型化,并在醫療服務質量確定性條件下探索控制醫療費用與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的激勵機制模式。第四章則是在醫療服務質量不確定性條件下,進一步探究醫療保險機構如何設計出有效控制醫療費用的激勵機制問題。實踐篇則是從現實出發,向世界各國問道,分國家介紹當下世界現存主流醫療衛生體制的相關情況及各國醫改進展,提煉經驗啟示;向歷史問道,分階段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歷史沿革,總結經驗教訓;問道為突破,為革新,為政策選擇指明方向。*后本書針對當下新醫改的各項重點任務給出對應的措施建議。 醫改作為一項重要的社會民生事業改革,改革的任何一個環節都要敕始毖終。本書冗長萬詞,不過微言,如若給廣大醫改工作者片言啟示,吾輩便堪以告慰。
中國醫改的政策選擇-基于激勵機制設計理論的視角 內容簡介
VI 中國醫改的政策選擇——基于激勵機制設計理論的視角 立醫院改革。總體來說,“中國式處方”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廣大人民群 眾“看病貴、看病難”的老大難問題。 然而,當下我國醫改工作已涉入“深水區”,如何全面破解全民基本 醫保管理和運行機制不完善、社會辦醫面臨制度性障礙、基層衛生人才匱 乏、藥品價格虛高等突出問題,已成為“深水區”改革的當務之急。近年 來,醫患糾紛愈發引人關注,暴力傷醫事件更是“井噴式”爆發,醫患矛 盾愈演愈烈的背后是醫患信任的缺失;城市大醫院人滿為患,而鄉鎮衛生 院則鮮有問津,造成“基層機構冷、城市醫院熱”的怪現狀;此外,舊體制 殘存的醫藥各個環節的“權力尋租”等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醫療資源 的錯配。要破解這些難題,必須找對“癥結”,對癥下藥,才能藥到病除。 “治病必先識病,識病然后議藥a”,認清醫療服務市場的特征不僅是 對醫療衛生問題進行經濟學分析以求達到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的必要前 提,也是新時期我國醫改政策選擇的根本前提。醫療服務不同于一般的商 品服務,它兼具“非公共品”與“準公共品”雙重特征。從經濟學的角度 來說,“非公共品”特性適合應用市場規律來調節,而“準公共品”則需 要市場失靈情況下的政府干預,這就帶來了醫改“政府派”與“市場派” 的爭論。此外,醫患糾紛、權力尋租等問題皆源于醫療服務市場的不確定 性與信息不對稱這兩大特征。從信息經濟學角度來說,醫患、醫保之間普 遍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是信息租金產生的根源,更是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過程 中權力租金產生的根源,而這兩種租金正是醫療費用高居不下的經濟學解 釋;同樣,信息不對稱還是醫患、醫保委托代理關系產生的根本原因;而 不確定性的存在作為醫療服務市場風險的本源,給原本的醫療服務市場復 雜的委托代理關系蒙上了更神秘的面紗。因此,從理論分析角度而言,想 要解決醫改工作中的醫療費用與醫療服務質量問題,必須從信息經濟學的 角度,針對醫療服務市場復雜的委托代理關系,設計出科學合理的激勵機 制,從源頭上控制醫療費用的不合 理成分,提升高質量醫療服務供給的積 極性。 a 出自(清)喻嘉言的《寓意草·先議病后議藥》:“治病必先識病,識病然后議藥,藥者所以勝 病者也。” 前 言 VII 習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們推進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當然要學習和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 成果。”醫改是世界性難題,西方國家醫改工作雖然同樣困難重重,但是 仍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當然,也正如習主席所言,“不 是照搬其他國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而是要從我國的現實條件出發來 創造性前進”。古語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就要求我們必須 認真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醫改工作的歷史沿革,認真踐行“牢記歷史 經驗、歷史教訓、歷史警示”,借古喻今,為新醫改順利推進提供有益 助力。本書正是圍繞這樣的思路展開。開篇即基礎篇是從醫療服務與醫療 服務市場落筆,著力概括、總結了醫療服務基本概念與特性,詳細闡述了 醫療服務市場的特征,透過揭示醫療服務市場中復雜的委托代理關系,引 出激勵機制設計理論的概述以及對醫療市場委托代理關系的進一步剖析。 理論篇則是在此基礎上分別從確定性條件與 不確定性條件兩種情境下探索 控制醫療費用、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的激勵機制設計。而實踐篇則是從當下 世界現存的主要醫療衛生體制及各國醫改經驗入手,較為詳細地對美國、 英國、加拿大和日本的醫療衛生體制展開論述,并結合當前我國醫改工作 的實際情況,提煉出值得我國醫改學習與借鑒的啟示;接著分階段梳理新 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歷史沿革,總結醫改歷史的經驗教 訓,為*后一個部分的政策選擇做鋪墊;*后我國醫改的政策選擇部分, 便是針對當下新醫改的各項重點任務給出本書的措施建議。 任何一項改革的目的都是讓廣大人民群眾受益,必然會觸動固有的 利益格局,必然要面對利益集團的諸多阻力。醫改作為我國社會民生領域 的重大改革,直接關系到人民的健康福祉,必須要做好統籌謀劃、循序漸 進,更要敢于攻堅克難,堅定不移地往前推進,容不得一絲一毫的踟躕。 正如開頭所言,“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今吾輩學者著述醫改,針砭時 弊,建言獻策,可謂懷上醫 之心、體下醫之難而后行中醫之實,“中醫” 者,“醫人”也,民生幸福是國家安寧富強的根本。國家醫療衛生體制改 革的紅利要想*終落到廣大人民群眾身上,實現先哲“上醫醫國”的政治 VIII 中國醫改的政策選擇——基于激勵機制設計理論的視角 宏愿,這就必然要求“中國式”醫改秉承公益性為圭臬、實現公平與效率 并重、以民安為試金石,民安則邦本固,“本固”自然“邦寧”。 “學不博無以通其變,思不精無以燭其微。a”毋庸諱言,但凡改 革,毋有單單只革一個領域、一個社會問題而全然不顧其他領域與社會問 題的,醫改亦是如此。這可謂是本書的一大遺憾,憾只掃醫改一家門前之 雪,未言及其他社會事業改革瓦上寒霜,這自然非吾輩著述醫改的本愿, 更非本書“思之不精”。雖然書中多次提到配套改革、統籌謀劃,但是并 沒有試圖著墨下力去勾畫出各種社會事業改革統籌配套謀劃的大業宏圖, 實乃自知“學不博”,故“無以通其變”,唯有廖以“醫貴乎精,學貴乎 博,識貴乎卓,心貴乎虛,業貴乎專”b幾句警醒拳拳“醫者”之心。雖如 此,“中國式醫改”未來必將在頂層推動、上下同心、部門聯動、政策配 套中實現“醫之能事畢矣”。 本書由王大平、孔昭昆、王蘇生等組織編著,討論確定書稿框架結 構及主要內容。撰寫工作具體分工如下:孔昭昆、許桐桐博士負責第1~2 章,孔昭昆博士負責第3~4章,楊希博士負責第5章,王珩博士負責第6 章,陳剛博士負責前言和第7章,孔昭昆博士對全書初稿進行了統一修改,* 后由王大平、孔昭昆、王蘇生共同審閱、討論、修訂、定稿。此外,由衷感 謝清華大學出版社,是他們一流、專業的編輯工作促成本書的順利出版。 a 出自清代名醫林佩琴的《類證治裁》:“第學不博無以通其變,思不精無以燭其微;惟博 也故腕妙于應,而生面別開;惟精也故悟徹于元,而重關直辟。” b 出自(清)趙濂的《醫門補要·自序》:“醫貴乎精,學貴乎博,識貴乎卓,心貴乎虛,業貴 乎專,言貴乎顯,法貴乎活,方貴乎純,治貴乎巧,效貴乎捷。知乎此,則醫之能事畢矣。”
中國醫改的政策選擇-基于激勵機制設計理論的視角 目錄
第1章 醫療服務與醫療服務市場
1.1 醫療服務的概念及特性
1.1.1 醫療服務的概念
1.1.2 醫療服務的特性
1.2 醫療服務市場的特征
1.2.1 不確定性
1.2.2 信息不對稱
1.2.3 復雜的委托代理關系
1.2.4 醫療服務的需求特征
1.2.5 醫療服務的供給特征
1.2.6 醫療保險的影響
1.3 醫療服務市場效率評價的維度
1.3.1 醫療費用
1.3.2 醫療服務質量
第2章 激勵機制設計理論及其對醫療市場的適用性
2.1 激勵機制設計理論與基本研究方法
2.1.1 激勵機制設計理論
2.1.2 委托代理模型
2.2 醫療市場委托代理關系
2.2.1 患者與醫生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
2.2.2 醫療保險機構與醫生的委托代理關系
2.2.3 醫生與社會總體福利目標的沖突
2.3 醫療市場上委托代理的特殊性
第二篇 理論篇
第3章 確定性條件下醫療市場效率的激勵機制
3.1 基本模型
3.1.1 基本原理與假設
3.1.2 變量與效用函數
3.1.3 完全信息條件下的*優均衡解
3.2 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效率損失
3.2.1 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按項目付費機制
3.2.2 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預付機制
3.3 控制醫療費用與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激勵機制設計
3.3.1 競爭的效應
3.3.2 控制醫療費用與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的激勵機制模式
第4章 不確定性條件下控制醫療費用與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的激勵機制
4.1 不確定性條件下的醫療費用償付機制設計
4.1.1 分析模型
4.1.2 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醫療償付機制設計
4.2 基于拍賣理論的醫療費用激勵機制設計
4.2.1 分析模型
4.2.2 非競爭條件下的醫療費用支出
4.2.3 病種治療權拍賣機制下的醫療費用支出
4.3 不確定性條件下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的激勵機制
4.3.1 基本原理
4.3.2 分析模型
4.3.3 醫患雙方博弈過程及結果
4.3.4 直接報告機制設計
4.3.5 直接報告機制效果分析
第三篇 實踐篇
第5章 世界主要醫療衛生體制及醫改經驗
5.1 “市場主導”的美國醫療衛生體制及醫改經驗
5.1.1 美國醫療衛生體制的概況
5.1.2 醫療制度特點
5.1.3 存在的問題
5.1.4 醫改歷程及未來趨勢
5.1.5 對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啟示
5.2 “從搖籃到墳墓”的英國nhs體系及醫改經驗
5.2.1 英國nhs體系的現狀
5.2.2 醫療制度特點
5.2.3 存在的問題
5.2.4 醫改歷程及未來趨勢
5.2.5 對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啟示
5.3 “全民平等”的加拿大公費醫療體制及醫改經驗
5.3.1 加拿大醫療衛生體制的現狀
5.3.2 醫療制度特點
5.3.3 存在的問題
5.3.4 醫改歷程及未來趨勢
5.3.5 對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啟示
5.4 “社會化”的日本醫療衛生體制及醫改經驗
5.4.1 日本醫療保險制度的現狀
5.4.2 醫療制度特點
5.4.3 存在的問題
5.4.4 醫改歷程及未來趨勢
5.4.5 對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啟示
第6章 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歷史沿革
6.1 1949—1978年:計劃經濟體制下醫藥衛生體制的初步建立
6.1.1 百廢待興:面臨缺醫少藥的困境
6.1.2 從零起步:建設醫療保障和公共衛生體系
6.1.3 公益性突出:計劃經濟時期醫療衛生體系的特征
6.1.4 低投入、高效率:計劃經濟時期醫療衛生事業取得顯著成效
6.1.5 發展相對緩慢:政府包攬帶來的問題突出
6.2 1978—2009年:改革開放后醫藥衛生體制的探索階段
6.2.1 探索不斷: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主要歷程
6.2.2 市場化為主:探索時期醫療衛生體系的特征
6.2.3 效益性顯著:探索時期醫療衛生事業取得的成效突出
6.2.4 看病貴問題嚴重:市場引導過度引發醫療體系問題層出不窮
6.3 2009年至今:新醫改推行的重建階段
6.3.1 聚焦重點: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主要歷程
6.3.2 公益性回歸:重建時期醫藥衛生體制的特征
6.3.3 改革趨于完善:重建時期醫療衛生事業取得的成效明顯
6.3.4 基礎弱、可及性差:醫藥衛生體系仍待完善
第7章 我國醫改的政策選擇
7.1 加快公共衛生體制頂層設計
7.1.1 強力推動管理體制變革
7.1.2 完善公共衛生法制建設
7.1.3 加強公共衛生戰略部署
7.2 建設均等化公共衛生體系
7.2.1 推動制度供給均等化建設
7.2.2 完善政府公共衛生投入機制
7.2.3 加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監管
7.3 構筑科學的醫療保障制度
7.3.1 繼續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7.3.2 統籌城鄉醫療保障體系建設
7.3.3 改革醫保支付制度
7.3.4 發展商業醫療保險
7.4 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
7.4.1 推動醫院管理體制改革
7.4.2 建立科學的補償機制
7.4.3 完善醫院人事薪酬制度
7.4.4 構建多元化的辦醫格局
7.5 引導藥品市場健康發展
7.5.1 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
7.5.2 建設藥品供應保障體系
7.5.3 規范藥品流通秩序
7.5.4 建立藥品市場的信用體系
- >
二體千字文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回憶愛瑪儂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巴金-再思錄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