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思想者心靈簡史-從蘇格拉底到尼采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615706
- 條形碼:9787516615706 ; 978-7-5166-1570-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思想者心靈簡史-從蘇格拉底到尼采 本書特色
每個人內心都存在著相互沖突的自我,即使被景仰為理性與智慧化身的哲學家也無法幸免。這本書便講述了12位力圖在生活中踐行他們的道德信念的思想家所遭遇到的內心沖突。 柏拉圖從蘇格拉底之死得到教訓:“除非政治家成了真正的哲學家,否則人類不會有好日子過”。因此,他努力要將錫拉丘茲的新國王小狄奧尼修斯培養成一位“哲人王”,實現哲學與權力的真正結盟,但他徹底失敗了。 塞涅卡在他的著作中贊美貧窮,自己卻積攢了大量財富;他倡導一種沉思的生活,卻擔任暴君尼祿*有力的顧問多年。他坦承,盡管他贊美美德,并能夠描述出智者應當過的生活方式,但他本人并非一個能將語言和生活協調一致的人。 蒙田選擇通過寫作而非斯多亞派的苦行或基督教禁欲主義來塑造自己,但他并不相信自己有何神圣的來源,也不相信理性的力量可以使他成為更好的人。 盧梭被嘲笑是“踩著高蹺的道德侏儒”。盡管他聲稱人類天生具有同情感,自己在良心上卻表現得冷漠無情。他在《懺悔錄》中坦承了一些不道德的行為,其中*嚴重的是把他自己的所有孩子都丟給了孤兒院。 作為自我克制的典范,康德從未結過婚,幾乎不去旅行,也很少離開他出生的城市柯尼斯堡。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康德讓自己的心靈自由徜徉,并通過嚴格的道德義務感和知性真誠感來約束自己的想象力。 哲學家們力圖過一種經過審視的人生,而本書通過審視這些哲學家的信念與生活,向我們揭示出這樣一幅圖景:哲學家們所探索的自我充滿矛盾,他們因為未能竭盡全力過一種徹底統一或大徹大悟的生活而深感罪惡,看起來是那樣不幸、虛無,太過人性。 這本書讓我們在了解這些思想家的哲學觀點的同時,看到了他們作為普通人真實的一面,并啟發我們思考這樣一些問題:哲學與生活什么關系?認識自己是否可能?追求智慧對我們有何益處?
思想者心靈簡史-從蘇格拉底到尼采 內容簡介
對哲學家們的思想的描述常常脫離他們所生活的環境。這本書巧妙地展現了哲學家的思想是如何反映他們的生活,又如何反過來影響他們的生活的。
思想者心靈簡史-從蘇格拉底到尼采 目錄
前言/1
蘇格拉底/1
柏拉圖在《對話錄》中表現了一個嚴于律己的蘇格拉底,這一形象激勵了無數讀者,鼓勵他們志存高遠,通過模仿蘇格拉底,竭力將哲學體現為*好的生活方式,為了自己的信念犧牲生命也心甘情愿。人們真能過上與這位理想化的人物相一致的生活嗎?柏拉圖描繪的蘇格拉底形象是不是太好了,以至于不可能是真的?
柏拉圖/25
柏拉圖年輕時對政治抱有極大的熱情,但在親眼見證了民主的陪審團判決他的哲學英雄蘇格拉底死刑之后,認為除非“政治家成了真正的哲學家,否則人類不會有好日子過”。因此,他努力要將錫拉丘茲的新國王小狄奧尼修斯培養成一位“哲人王”,實現哲學與權力的真正結盟,但他徹底失敗了。這似乎說明哲學家對人性缺少判斷。
第歐根尼/53
作為蘇格拉底*早的追隨者之一,犬儒學派的第歐根尼是*富有爭議、當然也是*引人注目的。據說他大白天手持一盞點燃的燈籠在大街上游蕩,“尋找一個人”。因為離奇的行為、苦修的成就以及對自由的勇敢實踐,他在古希臘、羅馬和阿拉伯聲名遠揚。無論在言語上還是行動上,他都將哲學家的生活發揮到了極致。
亞里士多德/67
亞里士多德含蓄地體現了理性的統一。與第歐根尼完全不同,亞里士多德重要的公共成就不是他的生活方式,而是在公開演講和著作中描述出了一個可見的世界,展現了它令人敬畏的理性統一,從而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理解經驗現實的系統客觀的方式。
塞涅卡/91
塞涅卡在他的著作中贊美貧窮,自己卻積攢了大量財富;他倡導一種沉思的生活,卻擔任暴君尼祿*有力的顧問多年。塞涅卡承認,盡管他贊美美德,并能夠描述出智者應當過的生活方式,但和蘇格拉底不同,他本人并非一個能將語言和生活協調一致的人。
奧古斯丁/117
奧古斯丁在《再思錄》說:“對人的本質而言,沒有什么比心靈和理性更好。然而,如果想過上幸福的生活,不應與心靈和理性一致,因為如果這樣的話,他是與人保持一致,而一個人如果想要獲得幸福,應當與神保持一致。”奧古斯丁否認得太過激烈,似乎他努力想要制服自我,使自我之中的某個部分緘口不言。
蒙田/143
蒙田選擇通過寫作而非斯多亞派的苦行或基督教禁欲主義來塑造自己。他聲稱:“我不像蘇格拉底那樣,通過理性的力量糾正我的天性。”“我是如何來到這世上的,我也如何依此而行事。”雖然他通過寫作想要了解的是“他自己”,但他并不相信自己有何神圣的來源,也不相信理性的力量可以使他成為更好的人。
笛卡爾/169
笛卡爾不是要解釋任何一個現象本身,而決心解釋所有自然現象,也就是說全部物理學;他認為自己已經找到了一種呈現其所有思考的方法。同時,他開始思考如何證明上帝存在和靈魂不朽,他說“我發現了證明形而上學真理的方法,后者比幾何真理更顯而易見”——幾乎與他野心勃勃地想要解釋所有自然現象一樣令人瞠目結舌。
盧梭/195
盧梭承認自己性格復雜甚至自相矛盾。一位昔日友人嘲笑他是“踩著高蹺的道德侏儒”。盡管他聲稱人類天生具有同情感,自己在良心上卻表現得冷漠無情。他在臨終前幾年花了很多時間冷眼觀察自己,袒露自己行為與著作之間的矛盾。他在《懺悔錄》中坦承了一些不道德的行為,其中*嚴重的是把他自己的所有孩子都丟給了孤兒院。
康德/223
作為自我克制的典范,康德從未結過婚,幾乎不去旅行,也很少離開他出生的城市柯尼斯堡。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康德讓自己的心靈自由徜徉,并通過嚴格的道德義務感和知性真誠感來約束自己的想象力。康德認可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真正的哲學”的古典理想,但他本人選擇了一種系統探究的成熟生活方式。
愛默生/249
愛默生以驚人的開放態度進行反思性的寫作,恢復了一種古老的哲學生活方式,不僅進行自我反思、自我批評,也進行自我改造。讀者在這些文字中,能夠觀察到作者重塑他自身——這真是非同尋常的景觀,在以往哲學家的生活中是絕無僅有的。以他為代表,哲學**次作為一種人人平等的“自我修養”,走近了民主社會中的所有成員。
尼采/275
尼采說:“鑒于我的內心狀態極其多樣,因此,我能夠表現多種多樣的風格——具有任何人曾經具備的多方面的風格技巧。”在他的十四部著作中,寫作方式多種多樣——夸張、諷刺、幽默、辯論、散文、詩歌、小說、充滿矛盾的零碎警句。一位德國諷刺作家曾調侃說:“告訴我你需要什么,我會給你引上一句尼采的話。”
結語/303
思想者心靈簡史-從蘇格拉底到尼采 作者簡介
詹姆斯﹒米勒(James Miller) 一位愛好并精通搖滾音樂的哲學教授。曾主編《滾石搖滾樂插圖史》(The Rolling Ston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Rock and Roll),出版《垃圾箱里的鮮花:搖滾樂的興起,1947—1977》(Flowers in the Dustbin: The Rise of Rock & Roll,1947-1977)一書,并為《紐約時報》《新聞周刊》等撰寫音樂評論文章。他將藝術的激情融入哲學的理性思辨,撰寫了諸多視角獨特的著作,如《福柯的激情》(The Passion of Michel Foucault)、《民主在大街上:從休倫港到芝加哥之圍》(Democracy is in the Streets: From Port Huron to the Siege of Chicago)、《盧梭:民主的夢想家》(Rousseau: Dreamer of Democracy)等。他畢業于美國最享盛譽的文理學院之一波莫納學院(Pomona College),并在有“猶太哈佛”之美譽的布蘭迪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獲得思想史博士學位,現在是新學院(The New School)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和政治學教授。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莉莉和章魚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山海經
- >
月亮虎
- >
隨園食單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