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1775-1783-杰斐遜美國獨立戰爭回憶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079365
- 條形碼:9787506079365 ; 978-7-5060-7936-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1775-1783-杰斐遜美國獨立戰爭回憶錄 本書特色
本書是杰斐遜在美國獨立戰爭后的回憶錄,從杰斐遜自己的角度敘述了他在戰爭時期的經歷,以及他生活的那個史詩般的年代。同時也介紹了杰斐遜一些鮮為人知的趣聞軼事,使得該書既深刻,又生動,具有極強的可讀性。
全書主要分為兩部分:**部分為美國獨立戰爭的全記錄,其中講述了北美殖民地在英國政府的壓迫下尋求獨立的過程,北美殖民地人民在杰斐遜、富蘭克林等一批領導者的帶領下所進行的斗爭和面對的諸多困難。第二部分為獨立戰爭期間的信件往來,像我們揭示了很多我們不曾了解的歷史真相。
同時,本書中還插入了大量相關照片,以此增強文字的說明效果。
1775-1783-杰斐遜美國獨立戰爭回憶錄 內容簡介
杰斐遜的回憶錄為我們解開**強國的誕生
杰斐遜為我們敘述了他的經歷以及他生活的那個史詩般的年代
它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創造了世界上**個聯邦總統制共和制國家
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反對宗主國壓迫、爭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戰爭。
是小國戰勝大國,弱國戰勝強國的典型戰例,是一個偉大的歷史事件。
1775-1783-杰斐遜美國獨立戰爭回憶錄 目錄
**章獨立戰爭爆發前的弗吉尼亞州
第二章通訊委員會的成立
第三章《波士頓港口法案》事件
第四章《英屬美利堅權利概觀》引起軒然大波
第五章"大陸會議"與"諾斯勛爵的和解性建議"
第六章《獨立宣言》的起草過程
第七章《獨立宣言》的通過
第八章《獨立宣言》
第九章宗教革命
第十章并肩戰斗的朋友們
第十一章戰爭中與結束初期我們的立法軌跡
第十二章戰爭期間的貨幣改革
第十三章改革國會制度和英美和約的簽署
第二部分獨立戰爭期間的文件與信件
第十四章關于諾思勛爵的和解建議的決定
第十五章《弗吉尼亞憲法草案》
第十六章致威廉·斯莫爾先生
第十七章致約翰·倫道夫
第十八章致埃德蒙·彭德爾頓
第十九章致埃德蒙·彭德爾頓
第二十章致約翰·亞當斯
第二十一章致喬凡尼·法布羅尼
第二十二章致戴維·里頓豪斯
第二十三章致帕特里克·亨利
第二十四章致J.P.G.謬倫堡
第二十五章致拉斐德
第二十六章致喬治·華盛頓
附錄一
附錄二
1775-1783-杰斐遜美國獨立戰爭回憶錄 節選
第六章《獨立宣言》的起草過程
不久,第二稿的宣言產生了。迪金森先生在這方面的才能確實很突出,他所修改的宣言照顧了各方的情緒和訴求。與其說是修改,還不如說是重寫。因為只保留了原來的宣言的*后四段話,以及前一段的一半。
這份經過修改的宣言首先得到了我們的認可,隨后被提交給了大陸會議。幾乎沒有任何的波折,“大陸會議”就通過了這份宣言。
鑒于迪金森先生在這方面的才能,“大陸會議”又把草擬致英國國王的第二個請愿書的任務交給了他,希望他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擬出草稿。
迪金森先生不負眾望,又很快擬好了這份請愿書。可是對于請愿書的內容,部分代表是有異議的。但是,此時的“大陸會議”在想法上還是偏向于迪金森的觀點,這份請愿書沒有經過任何修改就通過了。
通過“大陸會議”的這一表現,我們已經意識到它并不希望我們這一機構里的任何成員走得太遠。所以,那時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人不滿意“大陸會議”的一些做法了。
對這份文件的通過表示*滿意的是迪金森。當宣布請愿書通過之后,他情不自禁地站起來表達自己的滿意情緒,并有些自得地說:“主席先生,在這個文件上只有一個詞我不滿意,那就是大陸會議這個詞。”
他的這一言論剛剛發出,就遭到了參會代表的激烈反駁。本?哈里森立刻站起來大聲說:“主席先生,在這文件上只有一個詞我感到滿意,那就是‘大陸會議’這個詞。”
1775年7月22日,為了商議和答復諾斯勛爵提出的和解性建議,我以及富蘭克林博士、亞當斯先生、利文斯頓先生被指定組成一個委員會。但是,弗吉尼亞議會在這個問題上所進行的答復已經獲得了通過,而這份答復正是我起草的,所以這一次我又當仁不讓地成為報告的起草者,這也是為什么兩次答復的內容要點都相同的原因。
1776年5月15日,更為激烈的聲音從弗吉尼亞議會中發了出來。弗吉尼亞議會指示在“大陸會議”的代表向“大陸會議”提出宣布殖民地對大不列顛獨立的建議。這個建議在“大陸會議”中引發了更大的波瀾。為此,“大陸會議”還專門指定了一個委員會去準備一項權利宣言以及制定成立政府的計劃。
1776年6月7日,星期五。參加“大陸會議”的弗吉尼亞代表遵照選民的意愿,正式向大陸會議提出了要求宣布聯合殖民地成為自由獨立國家的要求。要求解除聯合殖民地與英國政府以及國王之間的一切效忠,完全取消與大不列顛國家之間的一切政治聯系。而且,還要求“大陸會議”組織成立一個聯系更加緊密的聯邦政府,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尋求外國援助,以應對殖民地宣布獨立以后可能面臨的英國政府的報復以及其他一些實際困難。
當天,由于參會的代表們還在糾結于其他的事情,這樣一個重大的事情也不可能草草地否決或者通過。因此,大會決定把這個建議延遲到第二天處理,讓參會的代表們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考慮。
1776年6月8日,星期六。按照頭一天大會的安排,早上10點,對宣布聯合殖民地獨立建議的討論開始了。代表們對于這件事情都非常謹慎,為了避免過于草率和考慮不充分,大會成立一個全體委員會,并再次把討論這個主題的時間進行了順延,放在了星期一,也就是6月10日。
在此后的兩次會議討論中,醞釀已久的代表們終于開始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對這個建議的爭論主要集中在美利堅是否有能力應對宣布獨立后的狀況。威爾遜、R.利文斯頓、愛德華?拉特里奇、迪金森等人提出了他們的顧慮。對于當時代表們的一些想法,我還記得一部分。這里,我將進行一個簡單的羅列。
威爾遜等人說,盡管他們都很理解這個建議,并且也認為美利堅已經不可能再與大不列顛聯合起來,兩者之間的關系也不可能再回到過去。不過,他們認為現在并不是通過這個決議的*好時機。為此,他們還詳細地說明了他們反對的理由:
“殖民地過去采取重大的步驟,任何的決定都不是我們去要求人民怎么做,而是人民要求我們那樣做的時候,我們才能去做。所有的事例已經證明,這樣的辦法是*明智、*正當的。因為人民是我們*重要的力量,如果得不到他們的支持,我們的宣言是不可能實現的。
“在馬里蘭、特拉華、賓夕法尼亞、新澤西、紐約等廣大的中部殖民地地區,那些地方的人民獨立自由的意識尚未完全覺醒,他們還沒有成熟到急切期盼擺脫英國的地步。因此,需要一定的時間讓他們變得更加成熟,讓他們自覺加入美利堅的普遍呼聲中去。
“5月15日,會議通過的關于禁止行使來自英國國王的一切權力的決議,雖然在北美大部分地區得到了民眾的支持。卻激起了中部殖民地部分民眾的反對,造成了一定的騷動。這些狀況表明,中部殖民地的居民面對立刻與母國分離的決定,在思想上和感情上都存在一定的障礙。”
“并不是所有的殖民地都同意馬上與英國脫離關系,這種意愿還體現在‘大陸會議’的代表們身上。已經有一些殖民地明確表示過,會禁止他們的代表同意《獨立宣言》的通過。還有一部分殖民地的代表正處于模棱兩可之中,既沒有表示明確的反對,也沒有表達支持的意見。
“宣布獨立應該是整個美利堅共同的事業,如果有任何一個殖民地不承認這個宣言,或者該殖民地的代表沒有得到遵循宣言的要求,宣布殖民地獨立,那么,這樣的宣言就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其他的殖民地是沒有權力代替不同意獨立的殖民地宣布獨立的,也不可能代替他們決定殖民地的前途和命運。到頭來,我們得到的就不是整個美利堅的獨立,而是部分殖民地的相互獨立。這樣的結果沒有任何意義。
“目前,還有部分殖民地在討論獨立的問題。例如,賓夕法尼亞州的議會就正在樓上召開。他們的代表會議即將在數日內召開。紐約的代表會議也正在開會。新澤西、特拉華諸州的代表會議也將在下周一召開。這些州的議會對于獨立的問題,還沒有*終的統一的意見。只有等他們開完會,并向他們的代表們宣布*終意見以后,我們才能考慮下一步的工作。
“如果不全盤考慮,太過于匆忙通過這個宣言,一些代表很有可能會退出,連帶的效應就是他們所在的殖民地退出聯邦,整個美利堅就會處于四分五裂之中。分裂即意味著美利堅力量的削弱,這樣的削弱并不僅僅局限在力量上,還表現在聯邦的未來走向上。無論我們爭取多少援助,與多少外國結成聯盟彌補分裂所造成的損失。這是所有熱愛美利堅的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結果。
“更危險的情況是,一旦美利堅的聯邦發生了分裂,那些信誓旦旦愿意成為我們盟友的國家極有可能拒絕和我們聯盟,或者我們陷入窮途末路之中,或者吞并我們,把我們置于他們的權力控制之下。到時候,我們面對的情況會比英國政府所給予我們的環境更加艱難,更加不利。而這一切,都是因為這個考慮不全面的、沖動的宣言。
“那些目前對我們表現出些許善意,應承我們將會與我們建立聯盟的國家,我們除了寄希望于他們遵守諾言以外,沒有任何其他的理由和手段來保證他們與我們如期建立聯盟。
“而且,美洲大陸建立殖民地的國家,除了英國以外,還有法國和西班牙。他們目前雖然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與英國政府的角逐之中,但是當我們獨立后,他們有理由,也會采取相應的手段戒備、限制我們。因為他們會害怕美利堅這個新興國家的崛起會有一天奪取他們在美洲的所有土地。
“面對四分五裂、不堪一擊的美利堅聯邦,或許法國、西班牙等國家會與英國政府暫時達成一致。英國政府如果不再次實現對北美殖民地的統治,它就會陷入困境之中無法自拔。迫于形勢,或許英國宮廷會同意與他們一起瓜分聯邦的領土。到那時候,加拿大可能會被歸還給法國,佛羅里達可能會被歸還給西班牙,而英國政府會再次恢復對其他殖民地的統治。
“當然,以上的內容可能是即將發生的事實,也有可能是我們杞人憂天的猜測。不久之后,我們就能夠從我們的情報員手中得到相關的真實情況。現在,他們已經被我們派往巴黎收集法國宮廷的情報,了解法國人的真正意圖。
“如果法國人對我們抱有善意,愿意幫助我們,并且會根據我們與英國政府之間戰爭的情況來決定下一步的計劃,我們就可以期待按照更好的條件與法國結成聯盟。我們必須為即將到來的戰爭做好包括爭取外援在內的一切準備,雖然我們堅信美利堅一定會取得*終的勝利,但是結果還沒有到來的時候,絕對不能有任何掉以輕心。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使我們的同盟者們給予我們的援助準時到達。如果我們宣布獨立的時機不對,與我們相距很遠的盟友們又沒有提前做好準備,那么在即將到來的戰役中,我們不可能得到任何援助。
“在我們宣布完全獨立,與英國政府斷絕一切聯系,并處于敵對狀態之前,如果我們能夠首先與盟友們談好聯盟的條件,達成同盟的協議,這將是*穩健的做法。
“如果我們能夠與盟友們達成一致,我們的大使也做好了出航的準備,那么,我們那時候宣布《獨立宣言》,會比現在宣布更加有意義。”
J.亞當斯、李威思先生以及一部分與他們觀點相似的人,也說出了他們的主張:
“與英國分離的政策或者權利已經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沒有任何一位紳士對于這個問題提出過反對意見,也沒有任何一位紳士認為美利堅聯邦還能夠與英國政府恢復聯系。他們有些人之所以會反對,并不是反對宣言的本身,而是認為宣布的時機并不合適。而且問題的本身并不在于宣布獨立的過程,我們現在的地位并不是因為宣布獨立才改變的。北美諸州的獨立實際上早已經成為一個既定的事實,宣布獨立只是把這個事實告訴更多的人而已。
“有代表認為我們宣布獨立就是完全斷絕與英國在政治上的聯系。實際上,說到我們與英國政府和英國人民之間的關系,我們早就是,而且一直是獨立于他們的。他們對我們的種種限制,例如在貿易限制上之所以能夠產生作用,并不是宗主國對于屬地所具有的行政權力在產生作用,而是我們自己對于母國的一種默認和放縱。從一開始到現在,殖民地與英國政府之間的聯系都只是簡單的聯邦之間的聯系,這種聯系是不應該有任何強制性的,或者義務性的約束。而且,這種不穩定的聯系現在已經由于二者之間的沖突,而不可避免地減弱到了微乎其微的地步。
“至于我們與英國國王之間的關系,曾經我們是效忠于他的,并且愿意遵從他的命令。然而,這種效忠的關系,到目前為止,已經不復存在了。由于國王同意了英國議會針對殖民地的一些行動,已經支持英國政府對殖民地發動戰爭,他很顯然已經不值得我們去效忠了。所有的臣民都應該在國王的保護之下,受到國王的庇護。可英國國王的做法已經把殖民地的人民排除出了他的保護范圍。所有的事情都證明我們早就處在他的保護之外了。所有的人都知道,法律規定了權利與義務是對等的。效忠和保護也應該是密不可分的,效忠者應該得到保護,受到保護才值得效忠。當一個方面被撤回之后,另一個方面馬上不復存在了。
……
1775-1783-杰斐遜美國獨立戰爭回憶錄 相關資料
這場戰爭是一場軍事斗爭,是一場外交斗爭,更是一場政治斗爭政治斗爭是由我們祖國的天才政治家杰斐遜先生領導的。這三場斗爭組成了美國獨立戰爭不可分割的整體。同時,我的見解是,杰斐遜先生在政治、法律方面的有效的、忠誠的工作更重要一些,這些方面的勝利從根本上贏得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歸心,捍衛了戰爭的勝利果實。
——美國“文學之父”、歷史學家華盛頓歐文
非常欽佩杰斐遜的博學多才,全書我最喜歡的是書信部分,一些信中還談到了當時美國的地理、人文、自然和城市條件等。具有真實性。 --------自由騎士
想要了解美國獨立戰爭?這是親歷者的回憶錄。想要了解《獨立宣言》?本書作者是起草者。想要了解美國成為霸主的原因?這是應該擁有的書籍。 ---------佚名
1775-1783-杰斐遜美國獨立戰爭回憶錄 作者簡介
托馬斯杰斐遜(1743—1826),生于弗吉尼亞,曾為農夫、律師、科學家、音樂家、哲學家、建筑師,更是美國第三任總統、《獨立宣言》的起草者、《弗吉尼亞宗教自由法令》的制定者、“美元之父”、開拓美國領土最大的人、美國民主黨的鼻祖、弗吉尼亞大學的創始人。杰斐遜一生充滿矛盾:他出生于富裕家庭,去世時卻貧困潦倒;他蓄有大批奴隸,卻一生反對奴隸制度;他與人為善、樂于交友,卻與《獨立宣言》的簽署人之一、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形同陌路。在美國政治史上,杰斐遜與華盛頓、羅斯福、林肯齊名。美國總統山上的四個總統頭像,其中一個便是杰斐遜。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