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塞外戲曲源流及中弱路梆子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710571
- 條形碼:9787545710571 ; 978-7-5457-1057-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塞外戲曲源流及中弱路梆子史 本書特色
由張林雨、張志永所著的《塞外戲曲源流及中北路梆子史》以清光緒年間至民國前期、民國后期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塞外中北路梆子為研究對象,并進行斷代分期,融學術性、文獻性和實用性為一體,是一部難得的填補塞外中北路梆子史空白的好書,對當今的戲曲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全書約80萬字,其中文字多為文獻及后人回憶資料。
塞外戲曲源流及中弱路梆子史 內容簡介
《塞外戲曲源流及中北路梆子史》以清光緒年間至民國前期、民國后期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塞外中北路梆子為研究對象,并進行斷代分期,融學術性、文獻性和實用性為一體,是一部難得的填補塞外中北路梆子史空白的好書,對當今的戲曲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塞外戲曲源流及中北路梆子史》約80萬字,其中文字多為文獻及后人回憶資料。
塞外戲曲源流及中弱路梆子史 目錄
源流
一 漠南的古代樂舞
二 散樂對漠南文化的影響
三 漠南文化對北曲形成的貢獻
四 內地藝術大量流入漠南
(一)秧歌、賽戲、道情等小戲的傳入
(二)弦子腔、羅羅腔、耍孩兒、二人臺等劇種的傳人
五 蔚縣秧歌的源流沿革
(一)發展歷程
1.清咸豐以前的蔚縣秧歌
2.清咸豐以后的蔚縣秧歌
3.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蔚縣秧歌
(二)藝術特征
六 塞外的昆弋傳人及亂彈勃興
(一)昆弋亂彈的傳人
(二)山陜梆子的形成及其代表人物
1.山陜梆子的形成
2.山陜梆子的代表人物——侯俊山、郭寶臣、劉德榮
(三)中路梆子的形成
(四)北路梆子的形成
戲史
1.寫桌子
2.寫戲會
一 清光緒年間的塞外中北路梆子
(一)演出場所多、場次多
1.戲園
2.樂樓
3.廟戲
4.行會戲
(二)戲班多、名伶多、箱場底包多
1.戲班與名伶
2.箱場底包包一半
(三)演藝精彩,絕招驚人
1.手
2.眼
3.身
4.法
5.步
6.七哀八哭二十六笑
7.園館班與草臺班的表演藝術
(四)科班多,后繼有人
1.東口的小班
2.西口的打娃娃班
(五)票房多,票友多
1.東口的票友
2.西口的票友
(六)山陜梆子的重大改革變化
二 清末至民國前期的塞外中北路梆子
(一)東口
1.晉中籍“下路調”伶人大量涌人東口,并逐漸占領劇壇
2.**代中路梆子坤伶在東口誕生
3.本地籍乾伶大量涌現
4.本地科班遍地建立
(二)西口
1.晉北二州五縣、雁北大同地區唱“上路調”的伶人大量涌入西口
2.本地籍伶人逐漸成長起來
3.“上路調”坤伶出現
4.東口的“下路調”打入西口地盤
5.出現了中路梆子四大名旦及其流派
三 民國后期的塞外中北路梆子
(一)抗日戰爭時期塞外中北路梆子藝人的苦難與抗爭
1.東口
2.西口
(二)張家口首次解放時期的戲劇
(三)解放戰爭時期的塞外中路梆子
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塞外中北路梆子
(一)新中國成立初17年的輝煌
1.戲曲工作者進行“三改”
2.中路梆子人才的涌現及接班人的培養
3.中路梆子器樂的發展
4.北路梆子的恢復
(二)“文化大革命”的禍害
1.否定17年
2.一花獨放
(三)新時期以來的奮斗
1.中路梆子的劇團恢復及繁榮景象
2.北路梆子的再次恢復
結語
后記
塞外戲曲源流及中弱路梆子史 節選
《塞外戲曲源流及中北路梆子史》: 上句子送板與山西民歌《進攻蒲閣寨》曲調進行的基本旋律線、骨干音、主音基本是一致的。在此基礎上,經過曲調移位,藝人們又創作出了[二性]下句子送板,豐富了[二性]送板的唱腔! 【瓦@樣,蔚縣秧歌藝人們逐漸完成了由訓調向板腔體唱腔的轉變。 清末民初,蔚縣秧歌在當地蓬勃發展,遍布整個蔚羅川(今蔚縣、廣靈縣),并且蔓延到東至涿鹿,西至靈丘、渾源,南至廣昌(今河北淶源),北至陽原一帶。此間,蔚州幾乎村村有社火班。一般農村為了逢年過節鬧紅火,自行組織班社,其人力物力一般均由本村挑選,條件較差,演出時在各方面所需要的東西因陋就簡,不甚講究。他們的活動時間多屬冬三月,以活躍本村文化生活為主,也有的到鄰近村或友好村演出,以加強村與村之間的聯系。有些地方已形成秧歌世襲村,唱秧歌的藝人代代相傳。這些村被稱為秧歌窩子,藝人們紛紛組成了窩子班——凡被稱為窩子班的地方,村里不但一般藝人較多,而且也有一部分屬于當時的蔚縣秧歌名伶。這類村子的蔚縣秧歌演員一般均屬世襲藝人。此類班社的人員條件均比社火班的好一些,有時也外請一些藝人,但被請者均屬當時的名伶。因此,這類窩子班的名伶輩出,約有100人! ∏骞饩w末,蔚縣秧歌藝人們在窩子班的基礎上又組織了抱股班——它的組織機構比較健全,有的班社的演員甚至是雙套腳色。其成員是從各個社火班或窩子班中選拔出來的,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每班在30人左右。其活動范圍除本縣外,也到鄰縣或更遠的一些地方演出。其演出的劇目也較豐富。其活動時間除每年的冬、春外,還參加一些各地的廟會或其他慶;顒印! ∵@種班社形式,吸引各地以及鄰縣的蔚縣秧歌名藝人,紛紛投在蔚縣、廣靈的抱股班里演出。有名的旦腳演員“成珠子”田鳳寶(靈丘人)不但自己參加了蔚縣的抱股班,而且將全家一齊搬來。他的兒子田永義(工青衣)迄今仍住蔚縣陽眷鄉大灣村,一直未回故里。這樣一來,抱股班日漸發展壯大,據老藝人徐才回憶,當時就有50多個抱股班!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朝聞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莉莉和章魚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