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感官的教育-全2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22048
- 條形碼:9787208122048 ; 978-7-208-12204-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感官的教育-全2冊 本書特色
解讀親密信件,闡釋畫作,分析夢境,追尋心理線索,歷史學巨擘彼得蓋伊用前未有的視角探究現代社會秩序與商業文化源頭的19世紀,展現出一幅構建于人類基本經驗下的全景式時代畫卷。 彼得·蓋伊盡情引用梅貝爾·托德——這位布爾喬亞少婦大膽、詳盡、毫不隱晦的情愛日記,捕捉她對于感官享樂的渴望和對情愛的需求:性知識的獲得、性啟蒙的困惑、與丈夫和情人的關系、生育的焦灼……在彼得·蓋伊看來,性與愛是所有經驗的起點,是對時代變遷的*原始反映。托德無微不至記錄下的19世紀布爾喬亞的性本能表達,實則是拉開了現代社會變革的偉大序幕。
感官的教育-全2冊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泰晤士報》《倫敦書評》《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驚嘆贊賞 ★ 美國國家圖書獎獲得者、耶魯大學榮休教授:彼得·蓋伊 五卷本心理分析史學巨著《布爾喬亞經驗》之開篇鴻制 ★ 一部布爾喬亞少婦的感官日記,引領我們返回現代社會精神困境的起點 相關推薦: 《啟蒙時代:現代異教精神的興起》(上)(美國國家圖書獎作品 耶魯大學榮休教授彼得·蓋伊經典之作 “為我們認識啟蒙提供了迄今為止*可靠的一座橋梁”)
感官的教育-全2冊 目錄
總導言
概論
1. 提綱挈領;2. 經驗的維度
**章 定義的張力
1. 從名到物;2. 簡單化的誘惑;3. 認知的戰爭
第二章 變遷的締造者與殉道者
1. 新的流行;2. 快車時代
感官教育
布爾喬亞經驗,i:情色日記
1. 梅貝爾· 盧美斯;2. 梅貝爾· 盧美斯· 托德;3. 梅貝爾· 盧美斯· 狄金森
**章 甜蜜的布爾喬亞性愛
1. 兩人的天堂;2. 不確定的數字;3. 性的問題
第二章 攻勢的女人與守勢的男人
1. 前進中的婦女;2. 危險中的男人;3. 望而生畏的女人;4. 心理和身體的性
第三章 現實的壓力
1. 生命和死亡的事實;2. 從意識到控制;3. 關于馬爾薩斯的爭論
第四章 飽學的無知
1. 虛假的純真年代;2. 焦慮的職業;3. 向知識的逃亡
第五章 身體知識
1. 柏拉圖式的放縱;2. 身體的經驗;3. 沖突中的讀者;4. 距離的信條
第六章 自我的強化
1. 尋求安全;2. 作為文化癥候的社會科學;3. 舒適的民主化;4. 私人的經驗
附 錄
關于梅貝爾· 托德日記中的性象征符號的說明
參考文獻綜述
插圖出處
致謝
索引感官的教育-全2冊 相關資料
近十年來最重要的史學巨著之一,,其覆蓋面如此廣闊,要求研究者具備大膽而廣博的知識,這是很多當代歷史學家所不具備的,而彼得·蓋伊憑借永不耗竭的能量和耐心、充沛的精力在這方面做到了極致。(這部著作)具有極高的可讀性。
——美國歷史學會前主席、斯坦福大學教授戈登·克雷格
在任何時期,人們的優越感都伴隨著或繼承著鄉愁,甚至是嫉妒。五十年前我們還在嘲笑維多利亞時代,但現在我們卻希望自己能與他們相像。他們比我們更加知道如何讓自己的生活妙趣橫生。他們對性的認識是那么的讓人興奮,至少看上去如此。我們懷念并非是真正想成為那個時期的人,只是在情感上非常認同與理解他們對性的超前認識。但我么渴望帶著一種認同感去理解他們。
因此,從所有有關維多利亞時代的書籍中我們可見一斑。回顧歷史,中產階級曾經被我們所輕視,但現在回望他們卻是如此的具有魅力——他們的普通與平凡,專橫以及自我壓抑。彼得·蓋伊計劃寫一個有關“中產階級經歷”的系列書。他在前兩卷所講述的正是中產階級所經歷著的性與愛。
為了真實觸及中產階級的文化的內在生活,gay計劃用一種歷史學家們廣泛使用的學術技巧——調查研究法,并直接引用一種相當直接的弗洛伊德的研究結果分析來寫作。這部書讀起
來真實與自然,同時,蓋伊描述的那個時期的文化充滿著熱情,他也善于將自己的觀點植入讀者的頭腦。
——布克獎委員會主席 約翰·貝利
在歷史的長河中,人類的文化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時期,即使是文化歷史學家也很難給出一個明確有趣的概括。但是維多利亞時期中產階級的性文化是一個特例。這些事情是確定的,但又不平凡,至少對它的理解與一種普遍的認知大相庭徑。
彼得·蓋伊在其書中認為,維多利亞時期的人對性不是無知的、隱晦的、拘束的、虛偽的。作者從維多利亞到弗洛伊德時期展開敘述,計劃用第一卷來描寫這一時期的性。經過審慎的思考,gay認為維多利亞時期的性文化值得關注。《感官教育》事實上也是作者與自己的對抗。由于歷史的框限,維多利亞到弗洛伊德時期被粗略的提到。與此同時,在該框架下的大量有關性文化的文獻展現出了行為和態度的多樣性,促使從內部瓦解。
《感官的教育》的努力在某一層面上打斷了我們對于維多利亞主義的一種傳統態度。它以一種不情愿的感覺來得更強烈,帶來更顛覆性的趨勢:促使讀者好奇是否文化歷史必須拋棄有前途的領域——維多利亞時期的性。大量事實的積累和相互矛盾的假說使這個研究特別顯著。gay從英語、美語、法語以及德語中尋找來的如此多的不為人知的材料使得這本書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將會成為資深歷史家的主要資料。
——美國作家 米歇爾·馬森
許多人認為我們今天的道德觀念與精神風貌與維多利亞時期根本牽扯不上,但彼得·蓋伊卻告訴我們,那時的行為與態度其實是今日的源頭。是時候去正視與關注我們百年前的歷史先輩了。
——《經濟學人》
早期的工業時代被蓋伊賦予了性的意涵。無數事實和推定的積累,使蓋伊的研究無人能及。他不知從哪里找到了那么多我們從未見過的材料,英法美德無所不包。這部巨著必將在很長時間里成為同行研究的重要參考之作。
——《倫敦書評》
彼得·蓋伊大膽進入了一個從未有人涉足的領域。他從私人精神領域入手的歷史研究,讓幾乎所有其他學者甘拜下風。這五卷書不僅吊足了公眾的胃口,也挑起了學界興趣,提問、審讀與修正接踵而來。同時,他也讓弗洛伊德的信徒們激動不已。這部巨著無疑是歷史學領域劃時代的里程碑。
——《紐約時報》
感官的教育-全2冊 作者簡介
彼得`蓋伊(Peter Gay) 德裔美國史學家,耶魯大學榮休教授。1923年生于柏林,后移民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并曾于此任教。他著作等身,研究廣泛涉及啟蒙運動、中產階級等諸多社會文化史領域。其早期的重要作品《啟蒙時代》、《魏瑪文化》等在文化史研究領域具有典范意義;而研究后期又以 “運用精神分析方法的文化史”而聞名,是心理分析史學的實踐者,代表作《弗洛伊德傳》更是試圖將精神分析、傳記與歷史相互結合。蓋伊曾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美國歷史學會杰出學術貢獻獎、美國藝術與文學院金獎等重要獎項。 五卷本《布爾喬亞經驗》系列是蓋伊晚期最重要作品,彼得蓋伊探究了現代社會秩序與商業文化源頭的19世紀布爾喬亞階層的觀念轉變,主題廣泛涉及性愛、暴力、自我認知、教育理念、文學藝術等諸多精神與文化領域,展現出一幅構建于人類基本經驗下的全景式時代畫卷。其研究方式與成就,至今無出其右。
- >
推拿
- >
經典常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唐代進士錄
- >
回憶愛瑪儂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