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藝術視野中的人行橋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2171545
- 條形碼:9787112171545 ; 978-7-112-17154-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藝術視野中的人行橋 本書特色
近年來,隨著中國城鎮化建設的飛速發展,許多 城鎮開始了從“車 行城市”到“步行城市”的轉變。無論城市規模大小 ,政府和建設者們 都不再以城市快速路覆蓋率有多少或是車道有多寬、 有幾條為衡量城市 發展速度的標準;與之相反,更多的城市開始提倡“ 城市綠線”、“騎 行系統”、“步行系統”等。那些原本被視作交通系 統的落后代表的人 行橋又重新受到人們的重視,我們可以看到城市中出 現了越來越多的人 行橋,甚至那些已經被拆除的人行橋也紛紛被重新豎 立了起來。隨之而 來的問題則是人行橋應該怎樣設計?如何設計得好? 如何評判……國內 橋梁工程界對橋梁美學和橋梁造型的重視是近三十年 的事情,盡管有越 來越多的學者和工程師關注入行橋的設計品質,但是 從未將人行橋作為 藝術品來看待。國內人行橋設計水平不高是不爭的事 實,其原因就在于 設計者缺乏用藝術的手段完整地表達設計思想的能力 。反觀西方優秀的 人行橋設計,無不滲透出其所隱含的藝術觀念、藝術 思想和藝術手法。 任麗莎博士的著作對于我們如何認識人行橋的藝術性 、如何從藝術的價 值視角評判人行橋的設計提供了有益的啟示,提醒我 們打破專業視野的 局限性,進行關于人行橋的哲學思考,這也正是任麗 莎編著的《藝術視野中的人行橋》的價值所在。同時 , 本書也為我們展示了當代人行橋設計的*新成果,為 我們提供了大量十 分有益的資訊,對于橋梁設計的相關從業者和學者都 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藝術視野中的人行橋 內容簡介
本書的寫作動因是試圖對人行橋中的藝術現象與藝術問題進行系統地梳理和研究,在藝術的視野下,來闡釋人行橋中與之相關的藝術表現。這方面的理論研究,無論是對于國內的建筑界還是橋梁界來說,都還是空白領域。國外的理論界雖有這方面的論著,但仍以一般性的評述為主,顯得不夠深入。因此,鑒于這一研究領域在國內尚較少受到建筑師和橋梁工程師的關注,且在當前的城市發展過程中到處充斥著缺乏藝術生命力的人行橋。對它們進行系統的梳理,無疑會有助于從一個新的視角解讀人行橋,進而提高國內人行橋的創作水平。
藝術視野中的人行橋 目錄
0.1 人行橋的困惑
0.2 作為公共視域的人行橋
0.2.1 城市交通的空間理論
0.2.2 橋梁形態與橋梁造型
0.2.3 橋梁美學與橋梁文化
0.3 藝術視野的建立
1 人行橋的歷史
1.1 萌芽
1.1.1 天生橋
1.1.2 木橋和石板橋
1.1.3 纜索承重橋
1.1.4 拱結構和拱橋
1.2 發展
1.2.1 大型橋梁的探索
1.2.2 宗教的影響
1.2.3 城市生活的需要
1.3 沉寂
1.3.1 工業革命的影響
1.3.2 鋼鐵的普及
1.3.3 短暫的輝煌
1.4 復興
1.4.1 新材料與新技術的應用
1.4.2 城市標志與符號
2 人行橋的視覺語言
2.1 視覺形態的基本要素
2.1.1 點
2.1.2 線
2.1.3 面
2.2 人行橋的視覺空間
2.2.1 空間造型中的構成
2.2.2 人行橋的空間構成
2.3 人行橋的視覺設計原則
2.3.1 幾何
2.3.2 尺度
2.3.3 色彩
2.3.4 秩序
2.3.5 光影
3 個體體驗的范式
3.1 空間的理解
3.1.1 概念的空間
3.1.2 感官的空間
3.1.3 抽象的空間
3.2 個體的體驗
3.2.1 身體的運動
3.2.2 身體的參與
3.3 體驗場景一人行橋作為一種參與式環境
3.3.1 特殊的體驗場景
3.3.2 封閉型場景
3.3.3 街道型場景
3.3.4 廣場型場景
3.4 “彼空間”與“他空間”
3.4.1 空間并敘
3.4.2 空間插敘
3.4.3 空間斷敘
3.4.4 空間倒敘
4 集體意識的集合
4.1 人行橋的多重本體
4.1.1 人行橋的通過功能
4.1.2 人行橋的休閑功能
4.1.3 人行橋的眺望功能
4.1.4 人行橋的象征功能
4.2 集體意識的象征意向
4.2.1 隱喻式象征
4.2.2 氛圍象征
4.2.3 歷史詮釋象征
4.3 集體意識的抽象意向
4.3.1 再現式抽象
4.3.2 表現式抽象
5 歷史文化的積淀
5.1 人行橋的歷史性
5.1.1 歷史性的解讀
5.1.2 文化認知的新途徑
5.1.3 文化的符號
5.2 歷史上的異樣
5.2.1 “異樣”的來源
5.2.2 解讀“異樣”
5.2.3 創造下一個經典
5.3 與歷史文化的共生
5.3.1 紀念過去
5.3.2 敘述現在
6 當代人行橋設計的風格與流派
6.1 結構的藝術——施萊希的人行橋設計
6.1.1 風格形成的原因
6.1.2 代表作品評析
6.1.3 后續的設計實踐
6.2 詩意的空間——卡拉特拉瓦的人行橋設計
6.2.1 風格形式的原因
6.2.2 代表作品評析
6.2.3 后續的作品
6.3 自由形式的人行橋設計
6.3.1 下意識書寫與自由繪畫
6.3.2 蓋里的“自由設計”
6.3.3 哈迪德的“自由塑形”
6.3.4 關于自由形式人行橋的思考
7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藝術視野中的人行橋 作者簡介
任麗莎,2010年獲同濟大學建筑歷史與理淪專業博士學位,現為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設計歷史與理論、橋梁美學與橋梁景觀。曾作為訪問學者在意大利威尼斯建筑人學、威尼斯國際大學和美國里海大學交流訪問。在《大設計》、 《橋梁》等國內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并在IASDR(國際設計研究協會聯合會)、DRS(設計研究協會)、CUMULUS(國際藝術設計院校聯盟大會)等國際會議發表專業論文數篇。
- >
煙與鏡
- >
推拿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隨園食單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