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中醫護理學-(第3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40416602
- 條形碼:9787040416602 ; 978-7-04-041660-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護理學-(第3版) 本書特色
本教材包括緒論、**至第十章、附錄共12部分。緒論主要介紹了中醫護理的發展概況、中醫護理的基本特點。**至第十章主要介紹了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經絡、病因病機、診法、辨證、養生與治則、藥物療法與護理、針灸療法與護理及推拿、拔罐、刮痧等常用護理技術。附錄刊載了常用的方劑。 本教材內容簡明實用,文字精煉,圖文并茂。適合高職高專護理專業使用,也可供臨床醫學、公共衛生、口腔醫學、精神衛生、醫學檢驗、醫學影像各專業普通及成人教育學生學習參考。
中醫護理學-(第3版) 內容簡介
《中醫護理學(第3版)/“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包括緒論、一至第十章以及附錄。緒論主要介紹了中醫護理發展概況、中醫護理的基本特點。一至第十章主要介紹了陰陽、五行、精氣學說,藏象,經絡,病因病機,診法,辨證,養生與治則,藥物療法與護理,針灸療法與護理及推拿、拔罐、刮痧等常用中醫護理技術。附錄刊載了常用的方劑。 《中醫護理學(第3版)/“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內容簡明實用,文字精練,圖文并茂。適合高職高專護理、助產專業使用,也可供臨床醫學、公共衛生、口腔醫學、精神衛生、醫學檢驗、醫學影像各專業普通及成人教育學生學習參考。
中醫護理學-(第3版) 目錄
一、中醫護理發展概況
二、中醫護理的基本特點
**章 陰陽、五行、精號學說
**節 陰陽學說
一、陰陽的基本概念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第二節 五行學說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三、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第三節 精氣學說
一、精氣的基本概念
二、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
三、精氣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
第二章 藏象及氣、血、津液
**節 臟腑
一、五臟
二、六腑
三、臟腑之間的關系
第二節 氣、血、津液
一、氣
二、血
三、津液
四、氣、血、津液的相互關系
第三章 經絡
**節 經絡的概念及經絡系統
一、經絡的概念
二、經絡系統
第二節 十二經脈
一、名稱及分類
二、分布循行規律
第三節 奇經八脈
第四節 經絡的生理功能及應用
一、經絡的生理功能
二、經絡學說的應用
第四章 病因病機
**節 病因
一、外感致病因素
二、精神致病因素
三、其他致病因素
四、繼發性致病因素
第二節 病機
一、邪正斗爭
二、陰陽失調
第五章 詮法
**節 望診
一、望全身情況
二、望局部情況
三、望舌
第二節 聞診
一、聽聲音
二、嗅氣味
第三節 問診
一、問寒熱
二、問汗
三、問痛
四、問睡眠
五、問飲食口味
六、問二便
七、問經帶
第四節 切診
一、脈診
二、按診
第六章 辨證
**節 八綱辨證
一、表里辨證
二、寒熱辨證
三、虛實辨證
四、陰陽辨證
第二節 臟腑辨證
一、心與小腸病辨證
二、肺與大腸病辨證
三、脾與胃病辨證
四、肝與膽病辨證
五、腎與膀胱病辨證
六、臟腑兼病辨證
第七章 薺生與治則
**節 養生
一、養生的基本原則
二、主要養生方法
第二節 治則
一、治病求本
二、扶正祛邪
三、調整陰陽
四、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第八章 藥掏療法與護理
**節 中藥方劑基本常識
一、中藥基本常識
二、方劑基本常識
第二節 常用中藥與方劑
一、常用中藥
二、常用方劑
第三節 中藥煎服法與護理
一、中藥煎煮法
二、中藥服藥規則
三、藥物的內服法與護理
四、藥物的外治法與護理
第九章 針灸療法與護理
**節 腧穴常識
一、腧穴的分類
二、腧穴的作用
三、腧穴的定位方法
第二節 針灸療法
一、毫針刺法
二、灸法
第三節 常用腧穴
一、十四經脈及其常用腧穴
二、經外奇穴
第十章 其他常用巾醫護理技術
**節 推拿療法與護理
一、常用推拿手法與護理
二、推拿療法的護理
第二節 拔罐療法與護理
一、罐具
二、拔罐療法
三、拔罐療法的護理
第三節 刮痧療法與護理
一、刮痧療法
二、刮痧療法的護理
附錄 常用方劑
參考文獻
中醫護理學-(第3版) 節選
《中醫護理學(第3版)/“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 (三)陰陽格拒 陰陽格拒,是陰陽失調中比較特殊的一類病機,包括陰盛格陽和陽盛格陰兩方面。形成陰陽相互格拒的機理,主要是由于某些原因,使陰或陽的一方偏盛至極,或陰和陽的一方極端虛弱,雙方盛衰懸殊,盛者壅遏于內,將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陰陽之間不相維系,從而出現真寒假熱或真熱假寒等復雜的病理現象。一般來說,陰陽格拒多見于疾病發展的極盛階段,病情多較危重。 1.陰盛格陽(真寒假熱)陰盛格陽,是指陰寒之邪壅盛于內,逼迫陽氣浮越于外,使陰陽之氣不相順接、相互格拒的一種病理狀態。其病的本質屬寒,而臨床癥狀卻有某些假熱之象,故又稱真寒假熱證。多見于虛寒性病變發展至嚴重階段。如極度虛寒的病人,本來表現為面色蒼白、精神萎靡、四肢逆冷、畏寒喜靜、脈微細欲絕等癥狀,突然出現面色泛紅如妝、多語、煩熱、口渴、脈大而無根等假熱之象。這即是陰盛于內,格陽于外的真寒假熱證,是瀕于陰陽離決的危證。 2.陽盛格陰(真熱假寒)陽盛格陰,是指邪熱過盛,深伏于里,陽氣被遏,郁閉于內,不能外透布達于肢體,而格陰于外的一種病理狀態。其病變本質是很重的熱證,但由于格陰于外(實為陽氣被遏,不能外達),卻可出現某些假寒之象,故又稱真熱假寒證。多見于外感熱病,病情發展的極期階段。如外感熱病,邪熱熾盛,本來表現為壯熱煩躁、面紅目赤、呼吸氣粗、舌紅、脈洪大有力等,但在病勢越來越重的情況下,可突然出現四肢不溫(但身熱不惡寒)、脈象沉伏(但沉數有力)等假寒之象。 (四)陰陽轉化 在疾病發展過程中,陰陽失調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表現為陰陽的相互轉化,即本屬陽證而轉化為陰證,本屬陰證而轉化為陽證。 1.由陽轉陰是指原本屬陽的病變性質,在一定的條件下,向屬陰的性質轉化的病理過程。多因正氣耗傷太過,機體切能代謝活動急劇下降所致。如某些急性溫熱病,由于熱毒極重,耗傷元氣,在持續高熱情況下,陽氣驟虛,可突然出現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等陽氣暴脫之危象。此時疾病的本質即由陽轉化為陰,疾病性質則由熱轉化為寒。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重陽必陰”“重熱則寒”之說。 2.由陰轉陽是指原本屬陰的病變性質,在一定的條件下,向屬陽的性質轉化的病理過程。此種轉化多見于偏于陽盛之體,感寒或中寒,寒郁而從陽化熱;或失治誤治,病從溫熱藥性而化,從而由陰轉陽。如寒飲內停而見頭身困重、痰白清稀、咳喘、舌淡、苔白滑等癥,其病機本質為陰盛。但因失治或誤治,或寒飲郁久而從陽化熱,陰寒之氣亦隨之衰落,則見口干、痰黃、舌紅、脈數等陽熱之證。其病變即由陰而轉陽,由寒轉熱。此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的“重陰必陽”“重寒則熱”。 ……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莉莉和章魚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巴金-再思錄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