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迷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237438
- 條形碼:9787550237438 ; 978-7-5502-3743-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在全世界迷路 本書特色
「未讀文藝家」首部重磅產品
1.與村上春樹齊名,日本暢銷作家角田光代散文集首度引進大陸,重新定義日系文藝風尚:日本文學*高獎項直木獎得主、《第八日的蟬》作者角田光代散文隨筆集首度引入大陸,發現另一個活潑幽默、親切溫柔、治愈感十足、一直在路上的角田光代。
2.平凡背包客、重度旅行愛好者的人生感悟:“帶著一顆少年的心和成年人的錢包,一個人去旅行。”跟隨角田光代的腳步,重拾旅行的初心,再次品味**次與世界面對面的怦然,發現生活中微小的不平凡與感動。
3.以旅行為主題,收錄38篇散文代表作品:這是一本適合一個人在旅途中捧讀的清新治愈系小書,分為“思旅”與“思物”兩部分,字里行間透露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見所感,領你玩味大作家眼中的世界的獨特魅力,一起體會沿途*有溫度的生活風景。
4.有溫度的文字,趣味橫生卻又不失深度,讓文藝女性深感共鳴:其實,無論怎樣的年齡,一旦出發,我們都像在全世界迷路的孩子。
在全世界迷路 內容簡介
《在全世界迷路》帶著一顆少年的心和成年人的錢包,去旅行!重拾旅行初心,品味**次與世界面對面的怦然。——村上春樹同門師妹、直木獎得主角田光代散文隨筆集首度引進大陸。她以看似微不足道的點滴細節,道出了旅行的意義與精髓,并刻畫出*有溫度的生活風景。全書分為“思旅”與“思物”兩大部分。“思旅”篇,我們可以跟隨她的腳步,一同體驗與感受世界各個角落的鮮活魅力;“思物”篇,則是同她一起,細數身邊那些與生活相關的實用小物,由物延及兒時的回憶與理想,感悟生活的真諦與樂趣。角田光代在書中分享了她在世界各地旅行時的所思所感,同時處處可見令人無限眷戀的平凡日常光景,讀來輕松愉悅,倍感親切。
在全世界迷路 目錄
**次知道“世界”的存在
長大之后才能體會
適者生存的城市,以及在其中求生存的人們
是石頭,還是水?
雨過必天晴
旅途中的廁所
這個地方的字典里沒有的字眼
有人就有酒
什么*好吃?
旅行究竟從何時開始算起?
一種名為“喜歡上”的幸福
旅行與野生本能
游記:尼羅河的禮物
思 物
無價之物
五百日元的悲哀
難以奢侈
雨傘的價錢沒錯嗎?
這樣比較劃算
找借口
打折有賺到嗎?
景氣與食肉男與食草男
廚房天堂
惱人的例行活動
為了興趣而做的便當
浪漫夢想的價格
購買無形之物
必先利其器
弄丟的東西
一見鐘情的價錢
好奇心與經濟
送禮的煩惱
貓與母親
只用一次的*高預算
回憶無限好
諸多考慮之下的數字
巧克力沖動
畫與價錢
買個“理想的女性形象”
后 記
在全世界迷路 節選
**次知道“世界”的存在
小時候的我,以為自己生活的地方就是全世界,雖未曾刻意說出來,卻下意識地這么認為。大一點之后,有一天突然發現“世界”指的不是這里,它在這里之外,無邊無際、浩瀚無垠。之后,我便興起去“這里之外”的某處看看的念頭。
一個孩子究竟是在什么情況下得知世界的存在呢?
如果是情感豐沛的聰明小孩,我猜一定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吧。可能是通過外國的翻譯繪本或進口餅干的包裝,知道有個不存在于這里的遙遠地方。也可能是在學校念地理、歷史時,知道世界之廣之大。
然而我小時候總是心不在焉,沒好好上課,以至于很晚才發現“世界”在我之外無邊無際地存在著。
就算讀外國繪本或童話故事,我也不認為那是發生在別處的故事。無論是《蘇和的白馬》 《古利和古拉》 《艾摩與小飛龍的奇遇記》 ,或是之后讀到的《風又三郎》 《長襪子皮皮》 《隨風而來的瑪麗阿姨》 ,我都把它們當作發生在同一個地方的故事。而《蜘蛛之絲》 《無耳芳一》 才讓我實際感受到故事不是發生在這里,因為它們描述的是另一個死的世界。當時的我只分得出生與死的世界。
雖然小學暑假時常和家人一起旅行,但我幾乎什么都沒看進去。爸媽說要到哪里,我就跟著過去;叫我轉乘電車,我就乖乖照辦,根本沒發現周遭環境和平常所處之處有什么不同,沒張開眼睛好好觀察。
即使升上小學高年級,甚至初中,我依舊不知道“世界”是什么。當時,只要是不喜歡的科目,我就放棄學習。像是上社會、歷史、地理課時,我曾因為過于吵鬧而被趕出教室,不然就是在課堂上寫信給朋友、讀書或看窗外。我對世界的無知,也影響了我的唯一興趣──閱讀。
我念初中時,漸漸發現外國文學中有許多“我無法理解的事”。在那之前,我以為皮皮、瑪麗、安妮、湯米是自己身邊的人物,簡單來說,我兀自認定他們是日本人。可是后來我發現,翻譯小說中出現的城市景色、具體食物,以及閱讀時感受到的濕度、陽光“好像不太一樣”。譬如英國文學里經常出現“gravy sauce”,雖然注釋寫著肉汁,但我知道那與烤肉時滲出的肉汁不同,是我沒吃過也沒見過的東西。這么一來,我就不想讀那本書了。因為我習慣用五感閱讀,如果碰到一個不懂的東西,我就會覺得無法完全了解那個故事。所以初高中時期,我幾乎完全不讀翻譯小說。
如果我對“世界”有點自覺性的話,或許會更有想象力。雖然沒吃過gravy sauce,但借著揣摩想象它的味道,或許就能描繪出將肉汁作為日常飲食的那個遙遠國度。可惜悲哀的是,泉鏡花 寫的“鶇鍋”我還能理解,但gravy sauce就想不通了。我當然沒吃過鶇鍋,但它畢竟是鍋類料理的一種,離我的世界比較近。
總之我到大學才知道,世界不是我所在的“這里”,而是無邊無際、浩瀚無垠,而且其他人早就知道世界的存在了。之前,我既沒搬過家,也沒有轉學的經歷,我的世界實在太狹隘了。直到念大學之后,才認識與我同齡卻開始獨自生活的同學,他們有的來自福岡,有的來自三重或北海道。同一個社團里有個來自四國的女生,我因為以前沒好好上課,連四國在哪里都不知道。當時我試著畫出日本地圖,問她:“四國在哪里?”沒想到她大為光火,指責我:“你的日本地圖怎么沒有四國!”然后在我的地圖上加了四國,我才知道它的位置,當時真是丟臉死了。
不只同學們的老家,許許多多的人和事物都帶給我不小的沖擊。譬如同齡男生的存在(我從小到大念的都是女校)、專業領域知識豐富的怪怪老師、**次去的居酒屋、女同學的小公寓、**次在戶外迎接早晨等等,無論大事小事,這一切新奇的體驗,就像有人在我耳邊小聲地說:“世界不光是你所在的地方”“它無邊無際地往外延伸”“它遼闊得令人不敢置信”“你真是無知”。
或許是因為聽到這些讓我坐立難安的悄悄話,十八歲的我向父母撒謊,決定一個人去旅行。當時的目的地是千葉北部的某個城鎮,我既沒訂旅館,手里拿的時刻表也看不太懂。現在想想,那地方近到讓人有點不好意思稱它是旅行,不過畢竟是一個人獨自乘車、換車,一個人離開居住的城市、走在陌生的街道上,一個人外宿,全部都是新鮮的體驗。雖然只是短短的兩天一夜,旅程結束后我居然多了一點點自信。原來我也可以辦到,原來自己一個人可以離開熟悉的世界。沒多久之后,我又向父母撒謊前往富山 。海不是我所認識的海,山不是我所認識的山,連公交車我都不曾看過。
之后,還是學生的我,戰戰兢兢地把目光轉向國外。我想知道日本以外的世界,但不是憑借大腦,而是通過眼睛、耳朵、舌頭、腳底去了解。從**次一個人的旅行選擇千葉這點來看,就能知道我的膽子并不大,所以**次國外旅行,我選擇挑戰的目的地是塞班島。十九歲的我有個刻板印象,覺得亞洲旅行等于窮人旅行,每當我提到**次出國是去塞班島時,身旁的人多半很吃驚。可是我怕去太遠的地方,加上也沒有錢,當同學表示她也可以去塞班島時,就定下了行程。
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我對所謂的“世界”實在是一無所知。那時我連護照的功用都搞不懂,導致回程時把護照放在托運的行李中,讓只會說英文的高個子海關目瞪口呆,趕緊帶我去等著上機的行李倉庫分頭找出我的行李。如果我早些對世界有點概念的話,就不會鬧出這種笨到家的笑話了。
如果問我在塞班島有沒有什么深刻的體驗,其實也沒有,我只是當一個輕輕松松的游客,游游泳、逛逛街罷了。不過即便如此,那刺眼的陽光、鮮艷的花朵、樹木與房子之間的樹蔭、空蕩蕩的大超市、巷子里的小餐館等等,全是我沒見過、沒感受過、沒聞過的東西,它們存在于我之外的世界里。
第二年,我去了紐約。當時我和已經在美國的朋友約定在紐約的機場碰面,那是我**次一個人搭飛機。雖然有點膽怯、莫名地緊張,卻同時也感到興奮。那種從未體驗過的心情,源自于自己即將飛往一個未知的地方。
回程和朋友一起搭飛機,根據朋友的說法,我把臉貼著飛機的窗戶,問她:“赤道在哪里?什么時候可以看到?”(我完全不記得這一段)。雖然我好不容易終于了解世界的存在,但我所認知的世界可能就只是世界地圖吧,所以才會以為赤道是海上的一條紅線。當時真是無知到可悲的地步。
幾年后,我二十四歲時,才算是真正迷上旅行。雖然膽小的個性不變,卻一個人在世界走遍。我造訪了三十多個國家,有的國家去了很多次,所以用旅游次數算的話,一定更多。我好像著了魔似的,至于為什么會這樣,我覺得是因為我太晚才認識“世界”。如果我能像其他聰明的小孩一樣,早一點通過小說、電影、餅干、音樂、歷史、地理,認識世界之廣之大,并無盡綿延于外的話,也許就不會如此執著于旅行這件事。因為憑借接觸那些事物,就能認識世界。可惜我錯過了,所以只有實際踏出自己的腳步,才了解“噢,原來這地方真的存在”。我現在還是這么旅行著,每當我想踏上旅程時,都是因為單純地想知道,那里是否真的存在著一個世界。
長大之后才能體會
前不久,我因為工作去了一趟美國,目的地是紐約與西雅圖。我沒去過西雅圖,但紐約是第二次造訪。不過**次去是十九年前,也就是二十歲的時候,當時停留了一個星期。
這次在紐約,有許多人問我是否**次造訪,當他們聽到我說“不,十九年前來過一次”,都相當詫異。紐約的樣貌的確變了許多,加上我的記憶已經很模糊,其實幾乎形同是**次造訪。
抵達紐約之后,我趁工作的空當打了通電話給紐約的朋友。這位朋友十五年前飛往紐約,此后便定居下來,在當地結了婚。他是一位非常活躍的攝影師,還有自己的攝影棚。我告訴他我人在紐約,他便說:“有想去的地方、想買的東西、想吃的美食就盡管說,我來帶路。”他這么一說,我才發現自己沒有想去的地方、想買的東西、想吃的美食,換句話說,我對這個城市沒有任何興趣。
其實二十歲的那趟紐約之旅,我回國后想想,好像一點都不好玩。之后,由于再也沒有機會踏上美國本土旅游,它就成了我對美國的印象。這次和朋友的對話,才讓我發現,我好像一直認為美國是個不好玩的地方。
可是即使沒興趣,人都到紐約了,什么都不看也說不過去。所以朋友來接我之后,我們就散散步、逛逛美術館、吃個午餐。奇怪的是,雖然先前沒有任何興趣,但光是走在街道上,就有種莫名的興奮感。就算不特別想買什么、不特別想去哪里,只是單純地走在路上就很開心。看到老舊的石造建筑與玻璃高樓相鄰也很愉快,看見地上冒出白色的蒸汽,不禁心想:“哇,這就是紐約啊。”連在餐廳里,碰到親切介紹菜色的服務生,也能讓我心情愉悅,美味的料理也令人感動不已。
然后,我才慢慢了解為什么二十歲時覺得紐約不好玩。
因為當時的我欠缺太多東西了。首先就是,我沒有眼光。看到老舊建筑,卻玩味不出設計創新,也不覺得地鐵的指示廣告牌有任何美感可言。到了美術館,也品味不出馬蒂斯作品中的沉穩氣魄或是凡?高的悲慟哀傷。
再者,當時我也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覺得什么有趣。想逛美術館,還是想逛街購物、走訪觀光景點、欣賞芭蕾舞、歌劇或演唱會?我只是毫無頭緒地拼命觀光,像是跑到不感興趣的高樓上拍照、去逛位于市中心的大公園,甚至加入參觀聯合國大樓的觀光行程,還一邊感嘆真是無聊。
然后,沒錢也是一個原因。當時實際在這里用餐才能了解,紐約的餐廳不像東京,價錢的分歧并不大。沒有超便宜的餐廳,也沒有一頓飯要價三萬日元、貴得要死的餐廳。如果想吃得便宜,就要選印度菜或中國菜,還有很多賣三明治或甜甜圈的店家。如果同樣是桌上鋪有桌巾的餐廳,收費就不會相差太多。但這些餐廳對于二十歲的我來說,卻是高不可攀。另外,因為我們沒有付小費的習慣,所以簡直就是貴上加貴。吃了兩三次餐廳之后,我就得出“沒辦法這樣吃下去”的結論,*后只能在外賣店、異國料理店或快餐店里解決三餐問題。
不只食物,面對琳瑯滿目的服飾店、二手衣店、生活雜貨店,物欲被一一挑起,卻因為經費不足而不得不作罷。這種想買卻不能買的心情,足以讓二十歲的小女生感到相當挫敗。
此外,二十歲的我*欠缺的就是從容不迫的心態。無論去哪一個國家,都是我**次的新鮮體驗。畢竟都大老遠地跑來了,所以自以為非做什么、非體驗什么、非看什么、非嘗什么、非買什么不可,否則就不算一趟充實的旅行。這是我當時的想法,于是我就拼命觀光,因為不了解自己,也因為欠缺從容不迫的心態。我以為在紐約,就一定得看音樂劇,結果卻因為時差而打瞌睡;當時還跑去大家口中的危險地帶,擔驚受怕地走著,同時歪著頭想不通這里到底有什么可怕的。
因為沒有眼光、缺乏對自己的了解、欠缺一定程度的經費、少了從容不迫的心態,都讓我無法好好享受紐約這個城市。
十九年之后,我對這個城市、這趟旅行并沒有多余的期待,也幾乎不抱任何興趣,卻因此發現這十九年來,自己漸漸擁有過去所欠缺的東西。不能說自己變得更有眼光,但我比從前更了解自己的喜好、了解自己對什么感興趣。我知道自己對音樂劇、高樓大廈、聯合國大廈一點興趣都沒有。我知道自己打從心底喜歡在街道上散步、喜歡搭公交車或火車、喜歡逛書店、喜歡逛教堂與集市、喜歡坐在咖啡廳看人來人往。經費也比二十歲時的零用錢或打工薪水多,雖然還是不太會算小費金額,但是已經無須煩惱上餐廳的花費。
至于從容不迫的心態這一點,我現在不認為把行程排得滿滿才意味著充實的旅行。就這個層面看來,我也比從前更悠然自得。
過了十九年,我終于覺得紐約這個大名鼎鼎的城市,或許真的是個有趣的地方。對我而言,紐約就像一個我暗戀了很久卻不理我的男生,在我決定放棄時,他卻表示對我有好感,有點像是這樣。
這次我在紐約只短暫地停留了三天,之后便匆匆忙忙飛往西雅圖。但當我得知航程要飛六小時,不免感到吃驚。因為從成田機場飛六小時都能到泰國了,不禁讓我再次體會到美國的幅員遼闊。
西雅圖是個沿海的小城市,徒步就能逛完一圈市中心,城市的規模讓人感到很舒服。抵達之后,我馬上前往飯店隔壁的餐廳吃午餐,沒想到我不經意點的蛤蜊巧達濃湯,美味到令人咋舌。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它是這里的名菜。
我利用工作空當的短暫時間逛了一下。沿海有一整排漁市,相對于寧靜的市區街道,這巷子里顯得熱鬧異常。漁市附近有些賣紀念品的商家與餐廳,星巴克咖啡的創始店也在這里。街上有唱歌的人、吟詩的人、把吉他放在頭上演奏的人,還有一些不曉得他們在做什么的人,總之,大家自由自在地展現才藝。海鷗飛翔、海面閃爍著銀色光輝、觀光客漫步、天空遼闊,這里活力十足卻又一派悠閑,建筑物既時尚卻又透著鄉村感。這里明明那么不同于紐約,卻又給人一種好美國的感覺。話雖如此,其實我并不了解美國,大概是美國電視劇、電影看多了,因而產生了一種不可思議的親切感吧。
自從喝了那碗令人動容的蛤蜊巧達濃湯之后,我在這里的每一餐都會點來喝。*棒的是,居然沒有一次讓我失望,每一碗都驚人地可口。有些里面加了土豆,有些沒加,有些滴了橄欖油,有些較糊,雖然每家餐廳的口味不一,卻同樣濃郁、順口,讓我興起愿意一輩子都喝蛤蜊巧達濃湯的念頭。
“如果我在二十歲時來到這里的話,會作何感想?”當我走在這個充滿高低起伏的坡道城市時,不禁這么想。相較于節奏快速的紐約,我應該可以更從容不迫地享受這個城市吧!還是說我依舊會拼命“充實”地觀光,因無法體會悠閑的鄉村風情而感到無聊呢?
開高健 曾寫過:“帶著一顆少年的心與成人的錢包去旅行吧。”我三十多歲時才讀到這段話,并慶幸自己此時才讀到。如果二十多歲時讀到這句話,我一定會很不以為然吧。什么用成人的錢包才能旅行,豈不無趣至極,那跟待在東京有什么不一樣?三十多歲的我才能理解個中意義,成人的錢包并不單指金錢,而是蘊含了心態上從容不迫的意思。
有些旅行得趁年輕出發,同樣地,有些旅行得要長大成人后才懂得玩味。這趟匆忙的出差之旅,讓我深有所感。
……
在全世界迷路 作者簡介
角田光代,當今日本文壇三大女作家之一,被稱為日本“女版村上春樹”,創作力相當旺盛,已有百余部作品出版,斬獲包括直木獎在內的多項文學獎項,年年高踞圖書暢銷榜,她的作品《第八日的蟬》《紙之月》曾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深受廣大讀者和觀眾的喜愛。角田光代還是一位重度旅行愛好者,年輕時做過背包客獨自一人環游世界,出版過多部旅行隨筆集,她曾說過:“旅行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旅行中的邂逅,確實擁有能夠改變旅人價值觀、人生與個性的力量。”
- 主題:
之前讀過作者的《星期三的神明》,挺喜歡的,女性作家獨有的細膩柔軟的筆觸,這本還沒看,書沒有塑封,磨損的也挺嚴重的,像二手書,雖然說是活動時買的,但其實折扣也沒到尾單的程度,購物體驗挺糟的
- 主題:可以作為碎片時間的休閑讀物
全新,有塑封。 不知道怎么確定的這個書名……翻看目錄也并沒有同名的文章。這個書名有點讓人出戲。其實要我個人來看,書中第一篇文章《第一次知道“世界”的存在》這個名字就可以,或者其中另一篇文章《雨傘的價錢沒錯嗎?》這個名字也挺好。 本書中的文章主要是寫了作者的旅行經歷及感受、想法,以及關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的回憶和觀念。文章都比較短而且輕松流暢,閱讀起來比較容易,可以作為碎片時間的休閑讀物。 因為旅行啊、爬山啊、煮飯啊、購物啊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會做的事,所以有些情景、有些感受似曾相識、感同身受,讀著讀著會不由自主會心一笑——原來作者也是這樣認為的啊……比如從小愛丟東西的毛病,去商場買鍋具時的糾結,在陌生國家旅行時點菜的尷尬等等。 不過作者一些文章寫到的事發生在較早的年代,比如八九十年代,從那時到現在很多地方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所以有一些可能現在的年輕讀者感到難以置信。 作者獲得過直木獎在內的多個獎項,文筆流暢,字里行間能體現出作者對旅行的熱愛,對日常生活一點一滴的珍視。讓我們在共鳴的同時,心也溫暖和柔軟起來。對我來說,又喚醒我渴望旅行的心——因為疫情的原因,這兩年耽誤了很多行程。 希望明年會好起來吧。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虎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回憶愛瑪儂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