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把心靈的痛楚變成文字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9087674
- 條形碼:9787209087674 ; 978-7-209-08767-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把心靈的痛楚變成文字 內容簡介
《山東師范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研究生論文選粹書系:把心靈的痛楚變成文字》以論文的形式,分別就三四十位中國現當代作家,包括張賢亮、史鐵生、鐵凝、王安憶、葉兆言、畢淑敏等,特別是山東籍作家張煒、莫言等的文學作品內在意蘊和藝術風格、創作個性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從中觀的視角,探討了20世紀90年代及進入新世紀以來文學作品蘊含的女性意識、家族敘事及文體意識等。
把心靈的痛楚變成文字 目錄
我心目中指導教師與研究生之關系(代序)/王萬森
90年代中國女性文學的女權主義文化策略/韋麗華
代際經驗、主體確證與悲劇性敘事
——論新時期小說中的悲劇性/劉復生
永遠的行吟詩人
——史鐵生論/韓元
論王安憶小說中的女性意識/孫俊青
難舍同心圓
——光復后臺灣現代派文學淺論/李風
凝凍的厚土與躍動的鄉情
——新時期鄉土小說論/段文平
執著于自己的天地
——鐵凝創作論/馬廷新
回歸與超越
——汪曾祺現代性靈小說論/席建彬
新寫實小說與池莉:從“認識”到“感受”/張曉晶
90年代女性寫作的征候研究/吳宏凱
尋找失落的家園
——王安憶論/孟文彬
精神困境與人格超越
——論張賢亮小說的創作心理/唐欣
90年代長篇家族小說淺論/司曉輝
困惑的張望
——新潮成長小說論/田廣文
把心靈的痛楚變成文字
——論白先勇的悲劇意識/叢坤赤
女性視野的豐富對話
——試論90年代女性文學的雜語化傾向/徐文靜
簡論遲子建小說的敘事倫理/劉新鎖
論90年代文學日常生活敘事的三種形態/劉英利
90年代女性文學中的反家庭敘述模式/周瑩
報告文學與法制社會建設
——反觀法制社會建設中的報告文學/寇紅
趙德發創作論/尹秀英
新時期家族小說的性別敘事/俞春玲
20世紀90年代女性小說中的男性形象及文化內涵/崔穎
仍在演繹的“故事新編”
——論韓少功的文體意識/宋桂花
魯迅與張愛玲的女性觀比較/段金花
70年代女作家筆下的成長主題/王玲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鄉土敘事轉型/許玉慶
文學的小城
——現代文學視野中的小城形象及小城意識/趙淑華
葉兆言小說論/孟慶艷
大眾傳播視野下的“80后”文學現象研究/杜聰
論大眾文化語境中“70年代生作家”的創作/董雪
……
后記
把心靈的痛楚變成文字 節選
《山東師范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研究生論文選粹書系:把心靈的痛楚變成文字》: 對成長小說傾心而執著的書寫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新潮文學的一個重要現象。這一現象的形成絕非偶然,它牽連著成長小說自身的審美品質與當下歷史語境之間的復雜關系。本文對新潮成長小說作一梳理和探析,并尋繹其后的時代思潮源頭,以期對這段歷史時期的文學狀況、時代心理與精神狀態諸方面從一個較為獨特的視角進行理解與把握! 俺砷L小說”這一概念舶自西方。國外學者對此概念的解釋各不相同,其中巴赫金的闡釋較為明晰。巴赫金的定義是:“這里主人公的形象,不是靜態的統一體,而是動態的統一體。主人公本身、他的性格,在這一小說的公式中成了變數。主人公本身的變化具有了情節意義;與此相關,小說的情節也從根本上得到了再認識、再構建。時間進入人的內部,進人人物形象本身,極大地改變了人物命運及生活中一切因素所具有的意義。這一小說類型從*普遍涵義上說,可稱為人的成長小說!笨疾彀秃战鸲x的傳統成長小說的具體形態特征,我們就會發現,這些成長小說敘寫的是人與世界的關系,而且其敘事的目的指向是社會性的,而對作為“成長”一詞的主語——個體的人——在成長中的更為本體的、屬于個人的存在狀態關注的極為不夠。從這種定義的內涵出發,將會遇到一些外延上的尷尬,比如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很明顯是寫個人成長狀態的,卻一直不被視為成長小說。因此,對此定義必須拓寬并重新界定,應該以題材作為界定新潮成長小說的根本原則,既包括個體經歷的發展和變動過程,也包括個體激烈的心理沖突和種種細微的情感、精神狀態。本文所說的新潮成長小說就以這一界定為基準,概指在新時期出現的描寫個體人各方面的成長為題材的小說! ⌒鲁背砷L小說蔚然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潮流,除了新時期作家年輕化傾向,更多的與這類小說獨特的審美品質有關。首先,是表現范域的寬廣。在范域的幅度上,從*本能的生理欲求到社會層面的風云舒卷,直至形而上的深邃思考,無不可加以涵括。其次是潛藏著的解構顛覆功能。成長小說采用童性聚焦方式(即包括以童年、少年、青年為聚焦對象,因其共同特點在于以天真無知的童性心態為基點或起始點來觀事審身),給文本帶來了一系列的特性,如親歷性、私人性、真實性等。這有助于將日常經驗和定勢觀念懸擱起來,重新審視世界。其三,標示作家自我的獨特性,擺脫“影響的焦慮”。成長題材有助于保持作家自我聲音的新異性,畢竟各自成長道路的親歷性、私人性、獨異性可能是如今這個世界唯一尚未被格式化的。此外,從接受學的角度來講,成長敘事往往采取天真、純潔的童年、少年視角,易發生視界融合效應,獲取讀者的信任。 新潮成長小說的審美品質決定了它在~定程度上能夠敏銳地捕捉到社會情緒和時代精神。貫穿新潮成長小說*基本的精神特征是“困惑”。同樣是“困惑”,但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形態有所差異。依據“困惑”的形態,大致說來,新潮成長小說的流變可分為三個階段。**階段:“遠行”中的幻滅。時段是從80年代中期開始到90年代初期,代表作家是徐星、劉索拉、余華、蘇童等人;第二階段:“都市”里的闖蕩和“房間”內的獨語。時段是從90年代初邱華棟、何頓、陳染、林白等人的崛起到“70年代生”作家群走紅之前;第三階段:“酒吧”里的狂歡。即從“70年代生”作家的盛極一時至今。新潮成長小說中的“困惑”實際上是各個歷史階段的現實情境、社會心理和精神狀況的一種反映,而新潮小說中的成長者們的“困惑的張望”之所以成為不變的姿勢,正是新時期整個時代精神底蘊決定的必然景觀!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隨園食單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唐代進士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