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旅游地質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2467012
- 條形碼:9787502467012 ; 978-7-5024-6701-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云南旅游地質 本書特色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云南旅游地質特征、旅游地質資源、特色旅游地質景觀、旅游地地質環境、旅游地質文化、旅游地質資源開發等,是以云南的旅游地質資源環境為樣本,以旅游地質理念與方法為思路的學術論著。
云南旅游地質與旅游地質學的旅游地質理念與方法研究是互為依存相互促進的。《云南旅游地質》是基于云南的旅游地質資源環境及旅游地質科研教學成果,以旅游地質理念與方法為學術思路進行云南旅游地質探索的著作。
云南旅游地質 內容簡介
20世紀后期,全球興起旅游活動。隨之,自然遺產地質遺跡保護及地質公園的建設在全球快速發展,地質資源被廣泛作為重要的旅游資源,旅游地質研究也隨應而生。地域高品級的地質遺跡地質景觀、旅游地質精品是地域獨特性、乃至唯一性的地域特色旅游地質資源、特色旅游景觀,地域性的地標性旅游品牌,地質資源的旅游價值旅游效應成為旅游發展的優勢資源。珍貴、稀有、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成為旅游地的優選地。地質遺跡、地質景觀列入世界遺產,成為重要的旅游資源、旅游地,建為地質公園、國家公園。
旅游發展涉及社會經濟與相關學科領域的諸多問題,地質遺跡地質資源在旅游資源中的地位、地質遺跡在確立旅游地品牌中無容置疑的作用、地質科學在旅游地生態地質環境、旅游環境保護中的作用,顯示了旅游發展與地質學科的緊密關系。
本書可作為地質、旅游專業師生和相關專業人員的學習參考用書,也可作為旅游愛好者的參考書。
云南旅游地質 目錄
1 云南旅游地質特征
1.1 云南旅游地質景觀展布的地質環境條件
1.2 云南旅游地質景觀的基本特征
1.3 云南特色旅游地質景觀
1.4 云南特色旅游地質景觀系列
1.5 云南特色旅游地質景觀展布特征與區劃
1.6 云南地質資源旅游資源化
2 旅游地質資源
2.1 云南旅游地質景觀類型與區劃
2.1.1 云南旅游地質景觀成景環境
2.1.2 旅游地質景觀類型
2.1.3 云南旅游地質景觀區劃
2.1.4 云南旅游地質景觀特征
2.2 云南巖溶旅游地質資源特征
2.2.1 巖溶旅游地質資源
2.2.2 云南巖溶旅游地質景觀
2.2.3 云南巖溶景觀的成景地質作用
2.2.4 云南特色巖溶旅游地質景觀
2.2.5 云南巖溶旅游地質景觀系列
2.3 三江并流地質遺跡與旅游地質景觀特色
2.3.1 衛星遙感顯現的三江并流影像地質景觀
2.3.2 基于地質遺跡的三江并流旅游地質景觀
2.3.3 三江并流旅游地質景觀特色
2.4 三江并流旅游地質資源類型與區劃
2.4.1 三江并流帶旅游地質資源類型
2.4.2 三江并流帶旅游地質資源區劃
2.4.3 三江并流旅游地質單元旅游景觀基本特征
2.5 三江并流旅游地質景觀系列
2.5.1 三江并流新構造運動旅游地質景觀系列
2.5.2 峽谷旅游地質景觀系列
2.5.3 巖溶(泉華)旅游地質景觀系列
2.5.4 三江并流雪山冰川旅游地質景觀系列
2.5.5 三江并流丹霞旅游地質景觀系列
2.5.6 三江并流高原湖泊旅游地質景觀系列
2.5.7 三江并流盆地旅游地質景觀系列
2.5.8 三江并流觀賞石旅游地質景觀系列
2.5.9 三江并流礦床旅游地質景觀系列
2.5.10 三江并流旅游地質文化景觀系列
2.6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保護中的旅游地質問題
2.6.1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地基本特征
2.6.2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中的地質遺跡
2.6.3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中的旅游地質資源
2.6.4 地質資源環境脆弱性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的環境隱患
2.6.5 三江并流世界遺產地的地質遺產與旅游地質資源展示
2.7 三江并流帶旅游地質景觀數據挖掘
2.7.1 旅游地質景觀數據挖掘
2.7.2 旅游地質景觀信息
2.7.3 旅游地質景觀數字信息發掘
2.7.4 三江并流帶旅游地質景觀數據挖掘
2.7.5 三江并流帶旅游地質景觀決策樹分類數據挖掘
2.7.6 三江并流帶旅游地質景觀旅游價值評價
2.7.7 旅游價值評價信息的可視化展示
2.8 麗江市旅游地質資源與人地關系耦合系統
2.8.1 麗江市旅游地質資源系統
2.8.2 麗江市人地關系系統
2.8.3 麗江市旅游地質資源與人地關系復合系統
2.8.4 麗江市基本耦合單元旅游地質資源與人地關系的耦合機制
2.9 滇中林柱狀地質景觀旅游價值
2.9.1 林柱狀旅游地質資源(景觀)的特質性
2.9.2 林柱狀地質景觀的普遍性
2.9.3 滇中林柱狀地質景觀的觀賞性
2.9.4 滇中林柱狀地質景觀的科學性
2.9.5 滇中林柱狀地質景觀的社會性
2.10 云南典型地質遺跡旅游地質景觀遙感影像特征
2.10.1 地質遺跡(旅游地質)景觀遙感影像信息
2.10.2 典型旅游地質景觀類型遙感影像特征
3 特色旅游地質景觀
3.1 云南古老的地質構造單元古陸滇中特色旅游地質景觀
3.1.1 古陸滇中特色旅游地質景觀
3.1.2 滇中林柱狀特色旅游地質景觀
3.2 云南年輕的地質構造/造山帶三江并流旅游地質景觀
3.2.1 三江并流新構造運動旅游地質景觀域
3.2.2 雪山冰川旅游地質景觀系列
3.2.3 峽谷旅游地質景觀系列
3.2.4 新構造運動旅游地質景觀系列
3.2.5 泉華旅游地質景觀系列
3.2.6 高原丹霞旅游地質景觀系列
3.3 云南璀璨的山原水域旅游地質景觀
3.3.1 騰沖火山地熱旅游地質景觀
3.3.2 滇中溫泉旅游地質景觀
3.3.3 滇中湖盆旅游地質景觀
3.3.4 磅礴烏蒙旅游地質景觀
3.3.5 滇東錐狀峰林峰叢旅游地質景觀
3.4 云南秀麗的麗江山地城鎮旅游地質景觀
3.4.1 云南山地城鎮旅游地質景觀
3.4.2 麗江古城江.山.盆層圈結構旅游地質景觀
3.4.3 麗江斷陷盆地菱形網絡結構景觀
3.4.4 麗江古城周邊旅游地質景觀結構
3.4.5 麗江城鎮選址(布局)旅游地質景觀
3.4.6 麗江古城旅游地質文化
3.5 云南久遠的礦產地旅游地質景觀
3.5.1 錫都個舊·個舊錫銅多金屬礦床
3.5.2 大理石王國·大理蒼山大理石礦床
3.5.3 新平大紅山銅鐵礦床
3.6 云南蘊涵寓意的旅游地質文化景觀
3.6.1 三江觀賞石——地域地質事件的佐證
3.6.2 石質文化——石刻石窟石雕石牌坊
3.6.3 沙雕文化
3.6.4 山水文化
3.6.5 地質景觀實景演藝/影視文化
3.6.6 地質遺產文化
3.6.7 盛世銅業·滇銅文化
4 旅游地地質環境
4.1 基于資源環境的云南旅游地景觀結構類型
4.1.1 旅游景觀結構及其基本類型
4.1.2 云南旅游地質景觀結構基本類型
4.1.3 三江并流旅游地質景觀結構
4.1.4 昭通旅游景觀結構
4.1.5 旅游景觀結構研究意義
4.2 麗江旅游地生態地質環境演化與脆弱性
4.2.1 麗江生態地質環境系統分析
4.2.2 麗江生態地質環境演化
4.2.3 麗江生態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
4.3 麗江市地質環境脆弱性及其對策
4.3.1 麗江地質資源環境
4.3.2 麗江主要地質環境問題
4.3.3 多源信息疊加的麗江地質環境特征
4.3.4 麗江地質環境脆弱性
4.3.5 麗江市地質環境脆弱性分區
4.3.6 麗江地質環境脆弱性對策
4.4 巖溶石山區巖溶水有效開發模式
4.4.1 巖溶石山區巖溶水
4.4.2 瀘西小江流域地質環境條件
4.4.3 瀘西小江流域巖溶水循環及賦存特征
4.4.4 瀘西小江流域巖溶水源地
4.4.5 瀘西小江流域巖溶水有效開發模式集成
4.5 公路沿線山地環境地質變化遙感信息
4.5.1 昆磨公路沿線地質環境
4.5.2 公路沿線山地環境變化遙感監測
4.5.3 環境地質變化驅動機制與人為驅動作用
4.5.4 地形要素處理及環境地質脆弱性
4.6 復雜地質環境山地公路地質病害誘發機理及對策
4.6.1 公路地質對云南旅游的重要意義
4.6.2 云南公路生態地質環境復雜性
4.6.3 公路地質病害
4.6.4 公路地質病害防治技術
4.6.5 公路地質病害對策模式
4.7 山地公路水滲流機制效應及對策
4.7.1 公路對旅游的影響
4.7.2 水對公路的危害
4.7.3 公路建設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
4.7.4 建立公路對地下水滲流的影響模型
4.7.5 公路路基路面降雨入滲機制模型
4.7.6 公路工程保護與水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
5 旅游地質文化
5.1 旅游地質文化的哲學思想
5.1.1 旅游地質文化的邏輯框架
5.1.2 旅游地質文化的哲學內涵
5.1.3 旅游地質文化的基本構成與客觀表象
5.2 滇西北旅游地質文化概略
5.2.1 滇西北旅游地質文化的地質環境
5.2.2 基于旅游資源類型屬性的旅游地質文化
5.2.3 郁閉的生存環境下自成體系的峽谷文化
5.2.4 雪域山原的旅游地質文化
5.2.5 遺產地旅游地質文化效應發掘
5.3 三江并流帶石文化概略
5.3.1 觀賞石
5.3.2 寶玉石和彩石
5.3.3 觀賞石材
5.3.4 石質文化景觀
5.4 陸良彩色沙林旅游地質與沙文化
5.4.1 陸良彩色沙林成景地質環境條件
5.4.2 陸良彩色沙林旅游地質景觀特征
5.4.3 陸良彩色沙林成景地質作用
5.4.4 滇中淋蝕型旅游地質景觀賞析/類比
5.4.5 滇中淋蝕型林柱狀旅游地質景觀生命周期
5.4.6 陸良彩色沙林旅游地質文化/沙文化
5.4.7 陸良彩色沙林旅游價值
5.4.8 淋蝕型林柱狀旅游地質景觀旅游地開發與保護
5.4.9 陸良彩色沙林旅游開發
5.5 麗江寶山石頭城旅游地質文化
5.5.1 墩臺狀殘山
5.5.2 麗江寶山礫巖
5.5.3 城堡狀古村落
5.5.4 隨巖依石的村落宅居
5.5.5 圍城就勢的層帶梯田
5.5.6 險危脆弱的生態地質環境
5.5.7 久遠的璀璨文化
6 旅游地質資源開發
6.1 地質遺跡與旅游地質景觀影像地質信息標志
6.1.1 地質遺跡地質調查中的地質遺跡/景觀遙感解譯功能
6.1.2 重要地質遺跡/景觀遙感解譯的若干問題
6.1.3 重要地質遺跡(景觀)類型遙感影像地質信息標志
6.2 三江并流帶旅游地質資源開發的人地關系模式構架
6.2.1 三江并流帶旅游地質資源環境基本問題
6.2.2 旅游地質資源開發中人地關系的基本問題
6.2.3 旅游地質資源開發的人地關系協調發展模式構架
6.3 三江并流旅游地質精品開發構想
6.3.1 三江并流地質景觀旅游價值
6.3.2 三江并流旅游地質資源開發策略
6.3.3 三江并流旅游地質精品開發
6.4 云南東南部旅游溫泉時空結構與整合開發
6.4.1 云南中東部旅游溫泉類型與特征
6.4.2 云南中東部旅游溫泉的空間結構
6.4.3 旅游溫泉評價
6.4.4 云南中東部旅游溫泉的整合開發策略
6.5 基于資源環境的昭通旅游資源結構與整合開發
6.5.1 昭通旅游資源類型及展布特征
6.5.2 昭通旅游資源結構與區劃
6.5.3 昭通特色旅游資源
6.5.4 昭通旅游資源/景觀整合開發策略
6.6 構架云南接壤地域特色旅游地質主題游構想
6.6.1 云南特色旅游地質主題游品牌系列構思
6.6.2 云南與鄰國/中南半島特色旅游地質主題游品牌系列構思
6.6.3 中南半島旅游地質資源及與云南合作開發框架構思
6.7 云南地質資源旅游資源化產業化概略
6.7.1 地質資源/景觀旅游功能的客觀性
6.7.2 地質資源旅游資源化產業化的社會效應
6.7.3 旅游地質文化
6.7.4 旅游地人地關系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云南旅游地質 相關資料
從云南的第一個國家地質公園建立至今,已建立10個國家地質公園(其中云南石林國家地質公園又為世界地質公園)、以地質遺跡為基礎列入世界遺產的三江并流、中國南方喀斯特(云南石林)、澄江化石、元江哈尼梯田的世界遺產地,對云南具有世界及國家意義的地質遺跡進行了系統梳理評價,對其如何保護、如何開發、如何發揮地質資源的社會功能(包括旅游功能),進行了詳細的論證、規劃,并付諸實施。客觀上,使云南地質資源旅游資源化產業化方面邁出了既嚴慎穩妥又積極可行的新階段,實施地質遺跡規范保護、規范開發,不斷建樹基于地質遺跡的云南特色旅游品牌;云南不斷擴展和深化地質資源地質景觀在云南社會經濟建設、在旅游發展的旅游地質功能。實踐表明,地質公園的建設為云南地質資源旅游價值的發掘、地質資源旅游效應的實現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效果。地質資源旅游資源化卓有成效。為云南旅游地質理念與方法研究提供了極其完美的實證,為云南旅游地質特色學科的開拓和擴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和支撐。
《云南旅游地質》論著力圖:
突出旅游地質資源環境研究領域學術上的前沿性;力求理論與實際融合,多學科多研究方向的融合;
突出旅游地質理念與方法的探索性,自然科學/地質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地質學與旅游學的融會研究;
突出云南地域特色,以典型性特色性云南旅游地質資源環境為主題主線,展示開拓性云南旅游地質思路、特色性云南旅游地質探索成果。
云南旅游地質 作者簡介
楊世瑜,男,1941年生,云南麗江人,白族,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在昆明理工大學從事地質科研與教學工作,主要研究礦床地質、構造地質、遙感地質、成礦規律與成礦預測、旅游地質、環境地質方面的研究。近十余年來致力于礦床遙感地質(交叉學科)、環境地質、旅游地質的研究。出版學術專著10部。代表專著:《云南錫礦遙感地質模型》、《礦床遙感地質問題》、《三江并流帶旅游地質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旅游地質學》、《鄉村生態旅游理念與發展模式探索》。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次(1987年),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次,二、三等獎各3次、四等獎2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