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解杜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47092
- 條形碼:9787516147092 ; 978-7-5161-4709-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禪解杜詩 本書特色
《禪解杜詩》將從杜詩禪緣、杜詩佛禪意象、杜甫禪詩之大乘義學思想、杜詩佛禪意境、杜詩慈悲情懷、杜甫詩法與“云門三句”等幾方面,探索杜詩與佛禪的因緣糾結,考辨杜詩與禪學思想的內在通聯,展現杜詩呈示的佛禪世界。《禪解杜詩》的研究對象涉及兩個文化領域——文學和佛學,故以杜詩中所呈現的佛禪世界、佛學思想為研究中軸,按照杜詩創作的時間順序與背景境遇爬梳整理,在唐代歷史、文化、思想的發展場景中考辨搜求,進行詩歌與佛禪、時間與空間、個體與社會、歷史與現實的多重對話。
禪解杜詩 內容簡介
本書對杜詩與佛禪關系這一論題做了完整系統的考辨與闡釋。從杜詩與佛禪的因緣糾結、杜詩大乘義學思想、杜詩佛禪意象、杜詩佛禪境界、杜詩大乘慈悲情懷以及杜甫詩法與“云門三句”等六個角度,分析指出:大乘義諦的浸染潤益不僅慰藉了詩人的心靈,也拓展了杜詩的廣度和深度;一部杜詩被稱為“詩史”,不僅因其提供了豐富生動的外部社會生活的歷史,還在于它也是一部內在心靈探索的歷史。惟其如此,杜詩才超出了文學的界域,具有更廣闊深遠的文化意義。
禪解杜詩 目錄
緒論 幾個相關問題的交代一、佛禪與杜詩關系研究的緣起及文化意義二、百年杜詩思想研究及其與宗教關系研究檢討(一)20世紀前杜詩研究(二)百年杜詩思想研究(三)杜詩與佛教關系研究三、問題架構及研究方法**章 杜詩與佛禪的因緣糾結一、杜甫與大乘佛法(一)“不落旁門小乘”:“身許雙峰寺,門求七祖禪”(二)“仙不如佛”:“本自依迦葉,何曾藉偓儉”二、杜詩禪緣(一)少年濡染與讀書交游的信仰機緣(二)抱志莫伸與謀生不給的意外“收獲”(三)佛禪隆盛與三教調和的時代背景(四)詩禪相通的內在機制與感觸交融
第二章 杜甫禪詩之大乘義學思想一、“性空幻有”之般若空觀(一)耽于空境:“老夫貪佛日,隨意宿僧房”(二)無住生心:“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三)佛乃空門:“不復知天大,空余見佛尊”(四)禪非世間:“誰能解金印,瀟灑共安禪”(五)空法實有:“金篦刮眼膜,價重百車渠”二、“空有相即”之大乘中道觀(一)觀空不取,涉有不迷:“金篦空刮眼,鏡像未離銓”(二)般若觀照,活潑機用:“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鳥山花共友于”三、回向人生之實相涅槃(一)現實人生的態度:“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二)樂觀積極的精神:“相看俱衰年,出處各努力”(三)利他濟眾的思想:“窮子失凈處,高人憂禍胎”第三章 杜詩佛典、佛語及佛禪意象一、杜詩佛典(一)“祗園精舍”典(二)“飛錫”、“杯渡”典(三)“梵志獻花”典(四)“鴿入佛影”、“拈花微笑”典二、杜詩佛語(一)“業白”、“禪寂”、“方便”(二)“寶地”、“金繩”、“金銀佛”、“水精域”(三)“虛空”、“世界”(四)“光明”(五)“**義”、“回向”、“心地”(六)“無生”(七)“不住”(八)“眾香”、“香廚”、“妙香”(九)“安禪”、“經行”(十)“努力”、“勇猛”(十一)“牛乳”(十二)“蓮花”、“蓮花臺”、“共命鳥”、“多羅樹”、“諸天”、“歡喜”三、杜詩佛禪意象(一)“雨”“月”“珠”意象群(二)“燈”意象(三)“三車”意象(四)“猛虎”意象(五)“窮子”意象(六)“鐘聲”意象(七)“金篦”、“鏡像”意象(八)“熱煩”、“清涼”意象第四章 山水田園詩之佛禪境界一、清幽靜寂境二、靜而能照境三、動靜相即境四、現量直覺境第五章 紀事詩、紀行詩、詠物詩之大乘慈悲情懷一、慈悲: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二、對社會民生的無緣大慈(一)明確堅定的非戰思想(二)平等利他的布施善行(三)永不衰謝的政治熱情三、對自然萬物的同體大悲(一)草木魚鳥的人格化(二)“拔一切眾生苦”的悲懷余論杜甫詩法與“云門三句”一、“函蓋乾坤”二、“隨波逐浪”三、“截斷眾流”參考文獻后記
展開全部
禪解杜詩 作者簡介
張軼男,文學博士,1972年生,1994年畢業于吉林大學中文系;北華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吉林省寫作學會理事; 現主要從事佛禪與中國文學、寫作學、語文教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