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觀滄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434032
- 條形碼:9787560434032 ; 978-7-5604-3403-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觀滄海 本書特色
《觀滄海》收錄的是作者任保平近年來在工作和研究之余寫成的一些有哲理的小品文、讀書札記、散文和隨筆。集子共收文章一百多篇,在編排上,穿插了作者的一些由文章中的名詩句寫成的書法。全書共分六部分,包括學海扁舟、書海無涯、人海回眸、觀海聽濤、海不揚波和世海茫茫。
觀滄海 內容簡介
《觀滄海》由六部分構成:學海扁舟主要記錄從事經濟學教學研究中的所見所聞;書海無涯主要寫在書海的世界中翱翔時的一些讀書筆記;人海回眸寫一些故人好友;觀海聽濤主要是游記、散文;海不揚波寫一些心情雜記;世海茫茫寫一些時事點評的雜文。
觀滄海 目錄
學海扁舟
社會科學功能的誤讀與解讀
學術文章的義理、考據和辭章
寫字與書法
書論與書法
令人驚訝的一段歷史記憶
商業精神的重要性
我們需要一個思想市場
平庸化時代的心智災難
大學的異化與歸化
談天理之開基,辯人道之始終
經濟學思想與數學邏輯形式的結合
我們的大學教育需要“全人教育”
科學與人文的結合
經濟學是需要價值判斷的
書法與經濟學的學習
學術研究的三大意識
大道至簡
博大精深
鄉土社會與市民社會
照著講與接著講
過度產業化
中國古代的生態文明智慧
經濟學家是如何影響世界的
對“有增長而無發展”狀態的憂思
回歸經濟學的人文傳統
追求有文化的經濟增長
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知識
系統論的重要性
政治經濟學的歷史性
我的經濟增長質量觀
什么樣的人能研究經濟學
什么樣的人適合讀博士
書海無涯
燈火闌珊處
讀書*好讀原著
讀瞿秋白《多余的話》
安得浮生半日閑
夜讀陸游《書巢記》
經濟學不能忘記歷史
先生:漸行漸遠的背影
運用政治經濟學方法解讀中國思想史
突進與和諧的經濟增長
大一統思想的悲劇
一切都在結構中
法律缺失的悲哀
思想史需要關注國民的心理和思想訴求
思想道德安全更重要
正義為何如此脆弱
世界體系中的中國發展
悄然來臨的第三次工業化
思想的力量
重讀米香的《經濟增長的代價》
《文心雕龍》名言解讀
市場經濟的中國之路
我是人間惆悵客
道德情操的重要性
萬事浮云過太虛
科學發現的邏輯
讀書學問,開心明目
市場的邏輯
在西方經濟學的框架下闡釋中國古代經濟思想
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
道德底線是什么?
二十四番花信
人海回眸
力戰斗,不如巧為奏
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
心靈深處的記憶
心香淚酒祭吾師
讀書不為稻粱謀
傅山書法之美
鐵畫銀鉤寫胸襟
內心自由與科學發展
斬名關,破利索,海闊天空我自飛
常懷一顆好奇心
仁厚儒雅為吾師
三十功名塵與土
山泉繞屋知深淺
驚世友情的千古絕唱
佛為心、儒為表、道為骨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觀海聽濤
葛牌古鎮暑夏閑居
人在云霧縹緲間
游香積寺
華山直挺黃河邊
寬云窄雨
能不憶江南?
二三油紙傘,撐起萬年愁
秋高氣爽登杜陵
臺灣紀行之一
雨后游岳麓書院
夏游周至厚畛子鎮
秋登皇峪寺
藍田日暖玉生煙
五老峰頭觀滄海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留余忌盡
登寶雞長壽觀
榕樹天生自理霞,枝繁葉茂綠生華
昏夜法炬,業海慈航
臘月風和意已春
春節游消災寺
龍王社鼓鬧春雩
桃李杏梅傷望眼
風追司馬
耕云種月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海不揚波
悲哉秋之為氣也
夢中只見古槐
淘得好書藏吾廬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一丸土
以文為業硯為田
天涼好個秋
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
求缺之美
人奇字自古
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海不揚波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
常在禪悅空明中
自度與度人
身閑為富,心閑為貴
在外地過中秋的記憶
未識凌波**花
幽蘭香風遠,蕙草流芳根
寧可十年不將軍,不可一日不拱卒
冰清玉潔我自憐
中醫對生命本質的理解及其啟示
高處不勝寒
冬至陽生春又來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
為官容易讀書難
耕廬記事
我選擇的是立言的事業
味書索是
正西風落葉下長安
激昂蒼勁歌秦韻
果實涂丹映碧空
十水五石
和而不同,同而不和
世海茫茫
理想、愿景與社會責任
家書已不抵萬金
社會領域中的格雷欣法則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故事少了,事故卻多了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結合
瑚燕和麻雀
以規律尋求秩序
當教師的三重境界
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道不遠人,人能弘道
默默者存
霧鎖關中遮望眼
保持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
學者與政客
圣賢與英雄
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后記:十年辛苦起一經
觀滄海 節選
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結合大學教育的任務具有二重性,既要教書,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又要育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綜合素質的創新人才。在現實的大學教育中,有一種現象是,由于專業分得太細,重視科學教育,急于培養有用之才,忽視認識人文教育,造成教書與育人不同步。通過加強科學教育,撒出了大量的“龍種”,但是缺乏人文教育的沃土,結果收回的是“跳蚤”。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知識、技術,但知識面窄,缺乏創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缺乏較深厚的素養和全面的綜合素質,只會被動地接受知識,而不會創造。 科學教育是指提高人的科學知識和能力,增強科學素質的教育;人文教育是指提高人的人文知識和能力,增強人文素質的教育。這兩種教育對人才培養都是不可或缺的。 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它們都是人類成熟心智的有機部分,并不矛盾。前一個是求諸外,后一個是求諸內。人文精神是人類的終極理想和方向。科學精神在人文精神面前只是一個工具性的東西,科學作為一項發明創造活動,終極目標仍然是為人的。一個是人對外在世界的把握能力,一個是人對內在宇宙的把握能力。它們都是高超的素質,兩者的相互促進相互依存才能使人類的文明走向前進,人的身心走向完善。科學教育是通過專業教育來實現的,而人文精神是通過人文教育來進行的。創新人才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創新精神和創造力。創新精神主要表現為敢于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創造力則表現為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力的核心內容是創造性思維。創新精神來自人文教育,而創造力則來自專業教育。因此,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現代高等教育中兩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科學求真,解決“是什么”的問題以及“如何做”的問題;人文求善,解決“應該是什么”的問題以及“為誰做”的問題。科學求真應符合客觀規律,需要人文為其導向;人文求善,需要科學為其基礎。科學與人文都植根于對真、善、美的追求,大學教育要在深厚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基礎上確立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感。科學教育體現了科學取向,*主要的功能就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人文教育的功能是對受教育者進行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其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人文教育*重要的功能是教人學會做人,以提高學生對社會關系、人際關系、物我關系的認識和處理能力,引導學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審美觀等為目的的教育。 近年來在高校經濟學人才培養中,由于在思想上、觀念上對人文教育的重視不夠,很大程度上把高等教育等同于科學教育。始終堅持教育界的任務就是教好專業,人文素質培養可有可無,造成了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培養的割裂,以及教育與育人不同步。這樣培養出的學生難免存在綜合素質偏低、人文修養欠缺、地理和歷史基礎薄弱、美育觀念模糊等缺陷,缺乏創新精神、批判精神和思想理性,造成了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的割裂。 時代呼喚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結合,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綜合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征。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結合也是新世紀教育的價值觀。 有科學精神的人文教育,才是有價值的人文教育;有人文精神的科學教育,才是有價值的科學教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結合是當今大學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是當今社會發展對大學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大學應樹立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結合的教育理念,并在理論和實踐中不斷探索并且不斷改進。只有這樣,大學教育才能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才能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
觀滄海 作者簡介
任保平,男,1968年10月生,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后、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理事、陜西省區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陜西省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副會長。入選2006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近年來萄繞中國經濟轉型與發展問題,先后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經濟學動態》、《經濟學家》和《光明日報》發表論文160余篇,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轉摘20余篇。
- >
唐代進士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