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電視信息經濟學初探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611029
- 條形碼:9787516611029 ; 978-7-5166-1102-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電視信息經濟學初探 本書特色
不對稱信息問題是當代經濟學研究的熱點之一, 由此形成了 一個重要的經濟學分支——信息經濟學。電視業是信 息不對稱現 象極為顯著,并具有很大特殊性的一個領域。這本由 陳建群著的《電視信息經濟學初探》以信息經濟學 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研究電視領域的信息不對稱現象。 探索了這一 現象的基本特點和規律。以此為依據,重新梳理了電 視節目的發 展史;分析了電視節目質量、類型、品位、播出形態 等問題與信 息不對稱的關系。這些分析表明,信息不對稱對電視 業有著不利 的影響;電視市場能夠自發形成一系列機制,克服這 些影響。技 術變遷、法律政策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這些 機制能否順 利形成,能否正常發揮作用。政策制訂者應該充分考 慮信息不對 稱的影響,使政策順應技術發展和電視市場的內在規 律。
電視信息經濟學初探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對電視信息經濟學深入研究的一項重要成果。對電視信息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做了較為系統和完整的闡述。同時對電視媒體的內容,品質等諸多方面從經濟學意義上做了深入探索。同時闡述了電視信息經濟學的概念,理論與實踐。分析了中國電視領域的歷史與現狀。
電視信息經濟學初探 目錄
1.緒論 1.1 什么是電視信息經濟學 1.2 為什么做電視信息經濟學研究 1.2.1 理論的碰撞 1.2.2 實踐的困境 1.3 本書的基本邏輯 1.4 基本假定、主要變量和研究范圍 1.4.1 基本假定 1.4.2 主要變量 1.4.3 研究范圍 1.5 本書的研究方法 1.5.1 數理分析方法 1.5.2 博弈論 1.5.3 規范研究方法 1.6 理論的適用性 1.6.1 電視播出收看活動是一種市場交易 1.6.2 電視播看活動中存在著顯著的信息不對稱2.理論基礎及現有文獻 2.1 信息經濟學相關理淪 2.1.1 信息經濟學概述 2.1.2 逆向選擇研究綜述 2.1.3 搜索品、經驗品、信用品的區分 2.2 電視播出市場的信息經濟學研究 2.2.1 國內研究 2.2.2 國外研究 2.3 關于電視節目品質的研究 2.3.1 關于電視節目質量的研究 2.3.2 關于電視節目同質化問題的研究 2.3.3 關于電視節目低俗化問題的研究 2.3.4 關于電視膚淺化問題的研究3.播看信息關系的基本問題 3.1 電視播m市場信息關系概述 3.1.1 電視播出市場上的三類信息關系 3.1.2 電視播出市場的信息不對稱與信息經濟學理論的對應關系 3.1.3 播看雙方節目信息關系基本問題 3.2 電視播看信息關系的特點 3.2.1 了解信息與交易同步 3.2.2 交易物質量鑒別的復雜性 3.2.3 交易物的變動性 3.3 天然狀態下的電視播看信息不對稱4.電視播看信息關系發展史 4.1 **次播看信息對稱化——節目系統化 4.1.1 獨立節目與節目系統 4.1.2 獨立節目播看中的信息關系 4.1.3 電視節目必然不斷走向系統化 4.1.4 節目系統的種類 4.1.5 節目系統化與播看信息對稱化 4.1.6 其他促進信息關系對稱化的因素 4.1.7 各種信息傳遞行為的作用 4.2 **次播看信息對稱的打破 4.2.1 頻道數量對信息傳遞效率的影響 4.2.2 頻道的增加 4.3 第二次播看信息對稱化——頻道系統化 4.3.1 頻道專業化 4.3.2 頻道系列化 4.3.3 頻道系統化與第二次播看信息對稱化 4.4 電視播看信息關系循環發展規律 4.4.1 電視播看信息關系循環發展規律 4.4.2 長期信息不對稱存在的可能性5.中國電視播看信息關系的歷史與現狀 5.1 影響巾國電視播看信息關系的特殊因素 5.1.1 始終處于追趕狀態的中國電視 5.1.2 電視播出機構與政府的特殊關系 5.1.3 節目質量信息傳遞渠道不暢 5.2 **階段:1958——1966 5.3 第二階段:1966——1993 5.3.1 信息對稱的打破與緩慢重建:1966——1976 5.3.2 信息對稱化過程中的短暫波折:1976——1978 5.3.3 播看信息關系的全面對稱化:1979——1997 5.4 **次循環:1997年至今 5.4.1 電視頻道的增加 5.4.2 播看信息關系的非對稱化 5.4 13頻道專業化的困境 5.4.4 頻道系列化的體制制約 5.4.5 信息不對稱的長期化 5.5 當前各類頻道的播看信息關系狀況 5.5.1 中央電視臺 5.5.2 省級衛視 5.5.3 省市地面頻道6.信息經濟學視角下的電視節目品質問題 6.1 兩種信息關系下播冉方行為目標的差異 6.1.1 信息對稱條件下播出方的行為目標 6.1.2 信息不對稱條件下電視播出行為的目標和方式 6.2 節日質量 6.2.1 電視節目質量的含義 6.2.2 信息對稱時的節目質量模型 6.2.3 信息不對稱時的節目質量模型 6.2.4 模型小結 6.2.5 中國電視節目質量的變遷 6.3 同質化 6.3.1 同質化基本問題 6.3.2 基本模型 6.3.3 多頻道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同質化模型 6.3.4 中國的電視節目同質化 6.4 低俗化 6.4.1 電視節目低俗化的含義 6.4.2 關于電視節目低俗化原因的現有研究 6.4.3 市場化運作與電視的“俗” 6.4.4 信息不對稱與電視的低俗 6.5 膚淺化 6.5.1 電視的膚淺不能歸因于媒介形式 6.5.2 電視的膚淺與播出收看模式的關系 6.5.3 多頻道收視環境使電視更加膚淺7.信息經濟學視角下的電視節目形態問題 7.1 節目內部形態 7.1.1 類型化 7.1.2 模式化 7.2 節日組織形態 7.2.1 節目系統的穩定性 7.2.2 節目系統信息的復雜與差異程度 7.2.3 欄目的內部結構 7.2.4 美國電視系列劇的播出季結構8.啟示與對策 8.1 啟示 8.1.1 市場機制是平衡播看信息關系的重要保障 8.1.2 冷靜面對技術進步 8.1.3 改進電視管理方式 8.1.4 電視管理體制急需調整和改革 8.2 對策 8.2.1 控制電視頻道數量 8.2.2 調整頻道結構 8.2.3 發展付費電視,深化頻道專業化 8.2.4 積極推進制播分離參考文獻中文文獻英文文獻術語表后記
電視信息經濟學初探 作者簡介
陳建群,新聞學博士,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現為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師。研究興趣主要集中于傳媒經濟學和媒體策劃領域。在《國際新聞界》《當代傳播》《中國電視》等新聞傳播學重要期刊先后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代表性論文有《付費電視與時間價值》《電視業的一個帕累托改進》《從信息經濟學視角看電視競爭與節目質量》等。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山海經
- >
唐代進士錄
- >
巴金-再思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