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南方語言學-第六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6810052
- 條形碼:9787566810052 ; 978-7-5668-1005-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南方語言學-第六輯 本書特色
《南方語言學(第6輯)》主要從嶺南漢語方言、少數民族語言、語音學、詞匯學、語法學與方言語法、海外漢語方言、方言歷時研究、漢語史研究、修辭學/方言與文學等多個角度論述南方語言的歷史與現狀、發展前景和方向,以及研究動態,具有較高的出版價值。
南方語言學-第六輯 內容簡介
《南方語言學(第六輯)》主要從嶺南漢語方言、少數民族語言、語音學、詞匯學、語法學與方言語法、海外漢語方言、方言歷時研究、漢語史研究、修辭學/方言與文學等多個角度論述南方語言的歷史與現狀、發展前景和方向,以及研究動態,具有較高的出版價值。
南方語言學-第六輯 目錄
嶺南漢語方言研究 從《舊時正話研究》說起 廉江安鋪白話音系及同音字匯 廣州話的造字系統:基于過程和單次單標準的分類 雷州半島客家方言概說 韶關市曲江縣馬壩鎮和樂村葉屋客家話同音字匯 河惠本地話的特征詞 梅縣方言句末助詞“來”研究 粵方言研究現狀和信息化發展 湘語小稱功能的磨損與強化少數民族語言研究 鼻冠音的時長結構——以鳳凰苗語為例語音學研究 清遠市清新區石坎白話音系簡論 福建省金門縣閩南話的語音系統及其相關問題詞匯學研究 中山三鄉閩語分類詞匯(中) 浙江九姓漁民方言詞匯(一)語法學與方言語法 山東棲霞方言中詞化的“管n”及語法化 岳陽廣興洲方言能性“得”字研究 比字句中“還”與“都”的元語增量用法 漢語中動結構與作格結構的比較研究海外漢語方言研究 論進一步開展海外漢語方言研究的迫切性與必要性 馬來西亞新會(三江)方言音系方言歷時研究 五經富客話《新約全書》聲母系統及其特點 《擊木知音》音系之再研究漢語史研究 《新唐書》所見辭書未收詞語續釋 釋“異文”修辭學/方言與文學 “語言纏繞”的修辭解析——兼論一種新的辭格 任劍輝唱腔藝術特色淺談評論 禁學利器,諱史功臣——王彥坤先生之避諱學研究述評 評“文史語言學”博士論文撮要 粵曲音韻研究 贛方言特征詞研究 香港三及第文體的流變及其語言學研究 漢語親屬稱謂研究 客家方言特征詞研究 官話方言方位詞比較研究研究機市勾 暨南大學文學院地理語言學研究所刊海推介 《華文教學與研究》簡介動態 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第十七屆學術年會暨漢語方言國際學術討論會新書架 《閩南方言教程》、《閩南方言熟語集釋》
南方語言學-第六輯 節選
(三)粵方言語法研究在已取得成績的基礎上,還需進一步開拓 早期的有著名語言學家張洪年的《香港粵語語法的研究》等。目前,在粵方言語法研究上著力較多的主要有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麥耘,暨南大學甘于恩、彭小川,華南師范大學方小燕,中山大學施其生、林華勇以及香港相關高校的學者等。其成果涉及各個方面,比如,甘于恩側重于廣東四邑地區的粵方言形態變調研究,鄧思穎運用西方轉換生成語法的理論來分析粵方言的現象,兩人都形成了一系列的論著。國內學者主要集中在詞類、構形、虛詞等方面,比如助詞、介詞等;還有學者從類型學角度來研究粵方言,比如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劉丹青就曾寫過相關的論文。研究歷史上某一時期粵方言語法的著作不是很多,目前主要有中山大學楊敬宇的著作《清末粵方言語法及其發展研究》等。 (四)對于粵方言內部的分區,各家有不同的說法 學界圍繞粵方言內部究竟分多少片說法不一,目前有多種不同的觀點。影響比較大的是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劃分的廣府、四邑、高陽、吳化、勾漏五片及詹伯慧主編的《廣東粵方言概要》一書劃分的粵海、四邑、高陽、莞寶、香山五片。其中,前者的廣府片相當于后者的粵海片。劃分的標準是各點在語音關鍵條目上的差異。關于莞寶、香山兩片,甘于恩認為可以取消,并將廣東粵方言區劃分為七片:珠三角片、四邑片、兩陽片、粵西片、勾漏片、粵北片、粵東片,在各片下面再分出小片。粵方言分區的研究多散見于論文及概論性質的論著,比如:李新魁的《廣東的方言》。 此外,廣西境內分布著一種名叫平話的方言,關于該方言與粵方言內部勾漏片的分合,學界也有爭議。有人主張兩者應該分開,有人主張合并,學者各有論述,目前尚沒有統一的意見。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學者的觀點為:平話是相對獨立的一種漢語方言,不屬于粵方言。 (五)粵方言調查材料數量巨大,多以紙質文本形式呈現,不能適應方言學的發展要求 多年以來,粵港澳三地的語言學者共同協作,對粵方言進行了持續的調查,積累了巨量的記錄材料,出版了大量的綜合調查報告、單點調查報告、方言詞典和專著,如:《珠江三角洲方言調查報告》(三卷本)、《粵北十縣市粵方言調查報告》、《粵西十縣市粵方言調查報告》、《廣東粵方言概要》等,幾乎全部是以紙本著作和文獻形式呈現,早期的調查報告還是人工抄錄,現已絕版,彌足珍貴。紙本著作難以獲取,傳播范圍十分有限,而且閱覽、查詢也非常不便。在數字化移動互聯網日新月異的當今時代,僅僅依靠紙本文獻來獲得資源和信息,將無法促使粵方言調查多年積累的語料資源得到*大化的共享和利用。盡管有些著作文獻經過掃描后以PDF文件公之于眾,但PDF文件無法實現方言材料的聚類獲取和數據查詢。粵方言調查材料的巨量、分散,客觀上嚴重制約了粵方言調查研究向深度拓展,同時也導致了許多不必要的低水平重復調查,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無法展開大規模的方言調查。 (六)信息處理用的方言字詞標準和規范建設成果薄弱 我國在漢字處理標準和規范方面已取得較為完善的成果,但信息處理用的方言字詞標準和規范還非常少,僅有針對香港粵語用字而制定的一些漢字交換碼,如國家技術監督局發布的《圖文電視廣播用漢字編碼字符集·香港子集》(GB/T15564-1995)及香港特區政府公布的新版《香港增補字符集》(2004),后者已收在IS010646國際編碼標準內。 ……
南方語言學-第六輯 作者簡介
甘于恩,男,1959年生,福建福州人。文學博士。暨南大學漢語方言中心研究員,華南師范大學嶺南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羊城晚報》特約作者。主要學術領域為漢語方言學。已出版著作《廣東粵方言概要》(合著,2002)、《七彩方言一方言與文化趣談》(主編,2005)、《新聞語誤評析》(2005)、《縱橫辭海》(2006)、《粵語與文化研究參考書目》(主編,2007);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廣東粵方言地圖集”:在《中國語文》、《方言》、《語文研究》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多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推拿
- >
經典常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