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語言科技十二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116919
- 條形碼:9787565116919 ; 978-7-5651-1691-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語言科技十二年 本書特色
李葆嘉主編的這本《語言科技十二年》回溯了自2001年至2013年成立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語言科學及技術系、語言科技實驗中心、語言科技研究所的發展歷程。從探索足跡、教書育人、學科項目、教學手記、創新訓練、論文選錄、師生隨筆方面,凸顯了南京師范大學應用語言學專業發展的水平。
語言科技十二年 內容簡介
2001年,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相繼成立了語言科技研究所、語言科學及技術系、語言科技實驗中心。2002年,語言科學及技術系招收漢語言專業(語言信息處理方向)的本科生,形成了從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的語言科技復合型人才多層次培養模式。《語言科技十二年》從探索足跡、教書育人、學科項目、教學手記、創新訓練、論文選錄、師生隨筆等方面,回溯了語言科技十二年的歷程。
語言科技十二年 目錄
探索足跡
論語言科學與語言技術
關于發展語言學專業和籌建語言學系的建議(2000)
語言科技系十年建設發展規劃書(2001)
關于成立語言科技研究所的報告(2001)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建設綱要(2001)
增設漢語言專業申報材料(2001)
南京師范大學語言科學及技術系成立(2001)
關于建立語言科技實驗中心的申請(2001)
關于建設語言科技實驗中心的報告(2002)
論語言科技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
關于建設漢語言專業語言科技實驗室的申請(2003)
語言科學及技術系漢語言專業自評報告(2003)
關于漢語言專業建設經費的鄭重申請(2003)
關于語言科學及技術系漢語言專業建設的報告(2003)
漢語言專業建設第二階段方案(2004)
漢語言專業申請學士學位授權專業材料(2006)
關于語言科技系師資隊伍建設等情況的報告(2008)
教書育人
漢語言專業本科培養計劃(2002)
2006屆畢業生跟蹤調查反饋
2007屆畢業生跟蹤調查反饋
漢語言專業本科培養計劃(2006)
附件:課程標準
在新老生交流會上的講話(2008)
學生參觀語言科技研究所時的講話(2010)
漢語言專業本科培養方案(2011)
附件一:專家評審
附件二:評審小結
附件三:課程標準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點建設綱要(2001)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2001)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點介紹(2004)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點自評報告(2007)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2007)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2013)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點建設綱要(2001)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2009)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碩士點簡介(2009)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2013)
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信息
本科畢業生信息
碩士研究生信息
博士研究生信息
博士后人員信息
學科項目
高教語言科技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結項報告
南京師范大學優勢特色學科申報答辯材料
關于優勢特色學科建設經費的使用
南京師范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簡介
語言信息處理與分領域語言研究的現代化項目任務書
語言信息處理與分領域語言研究的現代化驗收報告
語言科技創新及工作平臺建設方案
語言科技創新及工作平臺建設簡介
語言科技創新及工作平臺建設驗收報告
……
教學手記
創新訓練
論文選錄
師生隨筆
語言科技十二年 節選
一、“語言科技”新思維的提出 雖然計算機設計的初衷是緣于數值計算,但是英國數學家圖靈(A.M.Turing)在《機器能思維嗎?》(1950)一文中已經預見到計算機和自然語言將結下不解之緣,并且提出檢驗計算機智能的*好方法就是對語言信息的處理能力。1977年,費根鮑姆(Feigenbaum)提出知識工程,計算機信息處理出現了從“數據世界”向“知識世界”的轉移趨勢。 知識世界的載體是語言符號系統,語言信息處理的需求促使語言研究活動和語言研究成果的技術化趨勢日益明顯,當代語言學已凸顯出“語言科學”與“語言技術”的二分互補格局,由此我在《南京師范大學語言科技系建設發展規劃(草案)》(2001年2月)中正式提出“語言科技”的新思維。“語言科學”主要指基礎性的描寫語言學和理論語言學。“語言技術”主要指面向信息處理的應用語言學或計算語言學,其研究任務可劃分為“文本處理技術”和“語言模擬技術”。簡而言之,語言文本處理技術是通過編輯和編程,將印刷文本轉化為可供計算機使用的電子文本的技術。語言系統模擬(simulation)或者語言能力仿真(emulation)技術是通過算法和編程,將自然語言的理解和生成能力輸入計算機的技術。獲得語言能力的計算機可以實現“人一機對話”而成為名實相符的“電腦”。為研制智能機服務的“語言系統模擬”,可比喻為“語言基因圖譜分析工程”和“語言能力移植工程”。強調語言研究的技術化,并非忽視傳統語言學研究存在技術性的一面,例如實驗語音學和方言語音調查等。之所以以往未能突出語言研究的技術化,其原因在于——除語音研究可借助聲學技術設備以外——語言研究的絕大多數領域沒有相應的實驗性技術設備。 雖然當代語言學家不可能也不必要都轉向計算語言學研究,但具有一定的語言信息處理意識卻非常必要。早在1964年11月,美國科學院語言自動處理咨詢委員會就在《語言與機器》的報告中明確指出:機器翻譯遇到了難以克服的semanticbarrier(語義障礙)。然而這一警告,除了致使機器翻譯研究熱的暫時消退以外,并沒有引起語言學界的足夠重視。1982年,日本制訂了一個為期10年面向AI(人工智能)的“第五代計算機”即智能機的研制計劃,其中包括自然語言處理裝置。1992年結束時,只部分達到了預定目標。隨后又公布了另一個為期10年的“真實世界計算機(RWC)計劃”即“新信息處理技術計劃”。(許萬增,1996:6162)據說,90年代后期日本不得不宣布暫停研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未能穿過語言研究的“瓶頸”。自然語言處理裝置的任務無法實現,計算機談何“真實世界”或“人工智能”。時至今日,這一“義障”仍然沒有跨越。在《新世紀將對人類產生重大影響的十大科技趨勢》(新華社北京2000年12月30日電)的報道巾,列出21世紀的“認知神經科學領域”和“信息技術領域”,并分別提出來“探索意識、思維活動的本質”和“計算機向智能化方向發展”的任務,然而沒有語言科技領域的合作一關鍵是認知語義結構網絡研究的根本性突破——則不可能實現。 無論從手段還是就旨趣,目標對準自然語言處理的當代語言學研究,其性質都應界定為“語言科技”。“語言科技”的內涵是以理論研究為指導,以描寫研究為基礎,以應用研究為樞紐,促使語言研究向計算機應用、數學、認知科學和現代教育技術領域延伸,溝通文理工相關學科以實現語言研究過程及其成果的技術化;“語言科技”的外延表現為語言工程科技、語言教育科技和語言研究科技。語言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相結合的“語言工程科技”,研究領域是“人機對話”,其目標主要是自然語言能力的模擬。語言學與現代教育技術相結合的“語言教育科技”,研究領域是“人-人對話”,其主要目標是實現語言教育的多媒體和網絡化。“語言研究科技”是將語言研究活動與計算機工具相結合,其主要目標是實現語言學自身的計算機化,包括語料庫、詞庫和句庫的研制,語言研究的分析性、統計性、比較性和實驗性軟件的開發等。這一新思維既突出了當代科技發展所要求的“語言學的技術化”,又體現了以語言學為本而溝通文理工相關學科的研究旨趣。 ……
語言科技十二年 作者簡介
李葆嘉,語言科技新思維的倡導者。現任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聯系導師,兼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點負責人、語言科學及技術系主任、南京師范大學語言科技研究所所長、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語言信息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國家“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語言科技創新及工作平臺建設”總負責、《語言科技文庫》總主編。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唐代進士錄
- >
山海經
- >
月亮虎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