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的調節機制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018091
- 條形碼:9787565018091 ; 978-7-5650-1809-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的調節機制研究 本書特色
劉麗編著的這本《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的調節機制研究》正文共分七個章節,第二章和第三章為一般意義上的理論分析部分,為探討中國經濟增長中工資的調節機制問題提供理論的范式和依據;第四章主要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使問題轉向具體,分析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變動的基本態勢,為分析中國經濟增長中工資的調節機制奠定基礎;第五章到第八章為論文的主要研究內容,其中每一章各成體系,圍繞工資變動的調節機制問題分別從微觀、中觀、宏觀和區域角度進行深入分析,每一部分既獨立成章又和其他各章相互照應共同構成論文的主干。
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的調節機制研究 內容簡介
作為收益與成本的復合指標――工資,是經濟增長的一個決定因素,因此,工資的變動必然會影響經濟增長。而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中國工資的變動及其調節與經濟理論有很多出入的地方,需要有效的措施予以校正。基于此,劉麗編著的這本《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的調節機制研究》從前人對經濟增長與工資關系的相關研究中梳理得出,經濟增長與工資之間存在內在關系,并對此關系進行理論解釋,從而提出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調節機制的分析框架,然后據此分析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變動的基本態勢,并從微觀、中觀、宏觀和區域角度研究工資的調節機制。在理論分析層面上,本文在對前人對經濟增長與工資內在關系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得出,經濟增長與工資之間可能存在正向和負向相關關系,并對存在的這種關系進行理論解釋。在分析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調節機制的框架時,本文指出,工資調節具有微觀性、中觀性、宏觀性和區域性。而工資主要是通過影響企業生產行為和個體勞動者的消費等方式實現微觀調節機制;通過消費結構的提升、勞動力供求結構和投資結構的變化推動產業結構的演進和升級實現工資的中觀調節機制;通過消費和積累的變化影響總需求、勞動力供求結構和生產成本的變化影響總供給對宏觀經濟進行一系列的調節;區域間的工資差異通過促進勞動力的流動和區域間的消費差異來實現工資對區域經濟的調節。這樣,本文提出了一個工資調節機制的邏輯分析框架。在研究中國工資調節機制的應用層面上,《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的調節機制研究》利用前文的分析框架研究了中國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的調節機制問題。通過經濟數據對中國工資變動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變動的基本態勢:計劃經濟時期,職工工資平均水平較低,其波動不大;工資總額大致呈上升趨勢,但增長緩慢;工資增長與經濟增長的差距變化不穩定。經濟改革時期,工資水平迅速上升,但工資增長與經濟增長的差距日益增大,區域、產業間的離散度不斷增加。這些基本態勢主要是由收入分配不合理、勞動力市場的不健全和經濟發展戰略的局限性造成的,影響了整個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行。由此出發,分別從微觀、中觀、宏觀和區域四個角度對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的調節機制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在微觀方面,短期內工資對企業的產出具有負向作用,長期內工資對企業的產出具有正向作用,因而提出切實建立健全的企業工資正常增長的長效機制、深化企業工資分配制度改革、創建外部公平市場環境、提高...
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的調節機制研究 目錄
**章 導言 1.1 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1.1.1 選題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文獻評述 1.2.1 工資水平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 1.2.2 工資差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 1.2.3 對相關文獻的評價 1.3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論文框架 1.5 本文的創新第二章 經濟增長與工資內在關系的理論解釋 2.1 工資影響經濟增長的理論解釋 2.1.1 工資的動力激勵效應 2.1.2 工資的內生推動效應 2.1.3 工資的消費積累效應 2.1.4 工資的價格傳導效應 2.2 經濟增長影響工資的理論解釋 2.2.1 經濟增長對工資影響的微觀解釋 2.2.2 經濟增長對工資影響的宏觀解釋 本章小結第三章 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調節機制的分析框架 3.1 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調節的層次性 3.1.1 工資調節的微觀性 3.1.2 工資調節的中觀性 3.1.3 工資調節的宏觀性 3.1.4 工資調節的區域性 3.2 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調節機制的分析框架 3.2.1 微觀調節機制 3.2.2 中觀調節機制 3.2.3 宏觀調節機制 3.2.4 區域調節機制 本章小結第四章 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變動的基本態勢分析 4.1 計劃經濟時期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變動的基本態勢分析 4.1.1 職工平均工資水平較低,其波動不大 4.1.2 工資總額大致呈上升趨勢,但增長緩慢 4.1.3 工資差距總體不大 4.1.4 工資增長與經濟增長的差距變化不穩定 4.2 經濟改革時期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變動的基本態勢分析 4.2.1 工資總體呈上升趨勢 4.2.2 工資增長與經濟增長差距日益增大 4.2.3 工資差距日益擴大 4.2.4 離散程度不斷增加態勢 4.2.5 工資增長速度較慢使居民消費增速明顯低于經濟增長 4.3 經濟改革時期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變動基本態勢的影響分析 4.3.1 國內居民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 4.3.2 限制國民經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4.3.3 收入分配差距逐漸拉大,造成國民經濟出現了消費斷層 4.3.4 影響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 4.3.5 影響了工資對經濟增長傳導機制的正常發揮 4.3.6 居民進入勞動力市場積極性受阻,造成邊際勞動生產力下降 4.3.7 阻礙我國國家競爭力的提高 4.3.8 不利于降低對外貿易依存度,加劇了貿易摩擦與貿易糾紛 4.4 中國經濟增長中工資變動基本態勢的形成原因分析 4.4.1 勞動力供給大于需求 4.4.2 收入分配不合理 4.4.3 勞動力市場不健全 4.4.4 勞動生產率低下 4.4.5 經濟發展戰略的局限性 4.4.6 當前的國際產業分工模式影響我國勞動者工資收入的提升 4.4.7 產業結構調整緩慢影響勞動收入占比的提升 4.4.8 壟斷行業和企業的存在影響整個社會的勞動者工資收入水平的提升 本章小結第五章 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的微觀調節機制 5.1 市場經濟條件下微觀經濟運行 5.2 中國微觀經濟運行分析 5.3 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的微觀調節機制分析 5.3.1 計劃經濟時期中國工資的微觀調節機制 5.3.2 經濟改革時期中國企業人均工資變化趨勢的基本特征 5.3.3 經濟改革時期中國工資的微觀調節機制分析 5.3.4 經濟改革時期工資對企業發展影響的實證分析 5.4 結論及相關政策建議 5.4.1 切實建立健全企業工資正常增長的長效機制 5.4.2 深化企業工資分配制度改革 5.4.3 創建外部公平市場環境,提高企業工資決定的競爭水平 5.4.4 逐步完善*低工資標準制度,保障職工的基本生活 5.4.5 重視技術創新隊伍建設 本章小結第六章 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的中觀調節機制 6.1 中國產業結構的演變 6.2 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中觀調節機制分析 6.2.1 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的消費需求驅動機制 6.2.2 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的勞動力供求導向機制 6.3 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對產業結構影響的實證檢驗 6.3.1 變量選取與數據說明 6.3.2 模型分析與實證檢驗 6.4 結論及相關政策建議 6.4.1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特別是提升中低收入者的消費需求 6.4.2 開發農村市場,發掘農村的消費潛力 6.4.3 推動第三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本章小結第七章 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的宏觀調節機制 7.1 中國宏觀經濟分析 7.1.1 中國總需求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7.1.2 中國總供給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7.2 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的宏觀調節機制分析 7.2.1 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對總需求的宏觀調節機制 7.2.2 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對總供給的宏觀調節機制 7.3 基于中國經濟數據的實證分析 7.3.1 變量選取與數據說明 7.3.2 模型分析與實證檢驗 7.4 結論及相關政策建議 7.4.1 完善勞動力市場環境,擴大國內需求 7.4.2 建立健全的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構建和諧社會 7.4.3 加大教育投資,提升勞動力就業結構層次 本章小結第八章 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的區域調節機制 8.1 中國區域發展戰略的演變 8.1.1 **階段:東中西部地區均衡發展時期 8.1.2 第二階段:優先發展東部沿海的非均衡發展時期 8.1.3 第三階段:西部大開發的非均衡發展時期 8.1.4 第四階段: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時期 8.2 中國區域間的工資差異分析 8.2.1 中國區域間工資差異的現狀 8.2.2 中國區域間工資差異形成的原因分析 8.3 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的區域調節機制分析 8.3.1 計劃經濟時期工資的區域調節機制 8.3.2 經濟改革時期工資的區域調節機制 8.4 結論及相關政策建議 8.4.1 深化市場化改革,為工資調節機制的發揮提供有效率的制度環境 8.4.2 全方位擴大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8.4.3 統籌區域發展規劃,建立區域利益調整機制 8.4.4 支持中、西部地區科技與教育的發展,提高人力資本水平 本章小結結論及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參考文獻致謝
展開全部
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工資的調節機制研究 作者簡介
劉麗,女,1979年出生,河南省南陽人,先后獲得陜西師范大學學士學位、經濟學碩士學位和西北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現為金陵科技學院商學院副教授。曾在《經濟評論》《農業經濟問題》《當代經濟科學》等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30余篇,主持和參與*和省部級、市廳級課題多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