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微知著:納米科學:science on the nanoscale 版權信息
- ISBN:9787312033773
- 條形碼:9787312033773 ; 978-7-312-03377-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見微知著:納米科學:science on the nanoscale 本書特色
人類所賴以生存的自然是極其廣闊的。如果只憑借直覺,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就只能局限于一個很窄的范圍——介乎于“很大”和“很小”的“中間范圍”。弗蘭柯、懷特塞茲著的《見微知著(納米科學)(精)》講述的是微觀世界的故事,它和經驗有別,有時候甚至會完全超乎想象。事實上,“小”一直在吸引著我們:精致手表內的齒輪和彈簧、刺繡、蜘蛛網……每一樣都很奇妙。我們既是制造精致手表的能工巧匠,又是懂得欣賞精美刺繡的鑒賞家。納米技術已經成為信息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這種重要性還在不斷增加,可以說,納米科技為我們的文明社會打開了通往未知世界的又一扇大門。《見微知著(納米科學)(精)》所面向的對象是那些對科學和應用感興趣的大眾讀者。從量子世界中有違直覺的規律,到生命和細胞進化的傳奇,再到信息和能源技術以及醫學……納米科技所涉足的領域之廣讓人驚嘆,這也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研究熱情。同時,我們希望把這份熱情分享給各行各業的讀者,給熱衷于科研事業的研究人員,給那些對新奇事物充滿好奇心的高中生和老師,給任何一個有求知欲望的人。
見微知著:納米科學:science on the nanoscale 內容簡介
人類所賴以生存的自然是極其廣闊的。如果只憑借直覺,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就只能局限于一個很窄的范圍——介乎于“很大”和“很小”的“中間范圍”。本書講述的是微觀世界的故事,它和經驗有別,有時候甚至會完全超乎想象。事實上,“小”一直在吸引著我們:精致手表內的齒輪和彈簧、刺繡、蜘蛛網……每一樣都很奇妙。我們既是制造精致手表的能工巧匠,又是懂得欣賞精美刺繡的鑒賞家。納米技術已經成為信息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這種重要性還在不斷增加,可以說,納米科技為我們的文明社會打開了通往未知世界的又一扇大門。本書所面向的對象是那些對科學和應用感興趣的大眾讀者。從量子世界中有違直覺的規律,到生命和細胞進化的傳奇,再到信息和能源技術以及醫學……納米科技所涉足的領域之廣讓人驚嘆,這也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研究熱情。同時,我們希望把這份熱情分享給各行各業的讀者,給熱衷于科研事業的研究人員,給那些對新奇事物充滿好奇心的高中生和老師,給任何一個有求知欲望的人。
見微知著:納米科學:science on the nanoscale 目錄
緒論
小之道
1 探索新大陸
2 盲人摸象?
3 量子躍遷
4 水
5 單個分子
6 裂紋
7 納米管
奇境中的愛麗絲
8 振動的琴弦
9 棱鏡和折射
10 波粒二象性
11 波的干涉
12 量子蘋果
13 分子多米諾
14 細胞肖像圖
15 層流
16 濕的奇談
17 “手指”
生命
18 肥皂泡
19 細胞與馬戲團
20 核糖體
21 細菌的鞭毛
22 拼圖般的生命
23 轉動的輪子
24 量子點和細胞
25 dna測序
26 分子識別
27 捕獲光
28 低等動物的優雅
29 抗體
30 病毒
為何在意?
31 光刻
32 《埃莉諾·里格比》
33 算盤
34 二進制計數
35 巴貝奇的計算器
36 供水系統般的計算機
37 微反應器
38 模板效應
39 催化劑顆粒
40 圣誕樹般的混合器
41 自組裝
42 人造狗鼻子
43 千足蟲
44 電子紙和電子書
45 決定命運的橫向流動檢測法
46 用細胞來篩選藥物
47 給發燒的大腦降溫
灌木叢中的黑影?
48 幽靈
49 隱私與蜂窩
50 灰塵與健康
51 機器人
52 霧
53 疾病與健康
鯨魚還是鯡魚?
54 因特網
55 反滲透膜
56 核反應
57 火焰
58 燃料電池
59 太陽能電池
60 植物和光合作用
尾聲
五件不那么容易完成的作品(來自攝影師的注釋)
量子蘋果
二進制計數
納米管
棱鏡和折射
量子點和細胞
擴展閱讀
跋
譯后記
圖片索引與簡介
見微知著:納米科學:science on the nanoscale 作者簡介
弗莉絲·弗蘭柯(Felice C. Frankel),知名攝影師,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其科技攝影作品曾獲得哈佛大學設計學院的羅伯獎學金、美國攝影學會及多個基金會的資助,包括古根漢姆基金會、全美藝術捐贈基金會、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阿爾弗雷德斯隆基金會、蘭納德尼爾森基金會、卡米爾和亨利德萊弗斯基金會,等等。已出版的圖書包括《Envisioning Science》《On the Surface of Things》《No Small Matter》。 喬治·懷特塞茲(George M. Whitesides),化學家,哈佛大學校級教授,美國科學院、工程院、人文和科學學院三院院士,在自組裝、軟刻技術、納米材料、微流體、金屬有機化學、核磁共振譜學、物理有機化學、酶催化合成等諸多領域均有開創性的貢獻。曾獲1998年美國國家科學獎章、2000年美國材料研究學會最高獎(Von Hippel Award)、2003年京都材料科技獎、2005年丹·大衛獎,以及2007年美國化學學會最高獎(Priestley Medal)。已發表論文1200多篇,h-index指數為163,是世界所有在世化學家中h指數最高的一位。除了科學研究,他還積極參與美國科學政策的制訂,并與他人合作成立了12家公司,目前市場總價已超過20億美元。 曾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導,中科院“百人計劃”和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青年專項首席科學家。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攻讀博士期間,師從侯建國院士和王曉平教授;留美期間,先于華盛頓大學擔任博士后研究員,師從美籍華人科學家夏幼南教授,后在該校擔任研究型助理教授,2012年4月回母校執教至今。研究領域為納米催化與新能源技術。已在《Nature Nanotechnology》《Chemical Reviews》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60余篇,被SCI引用2000余次。研究成果入選2007年度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美國醫協會聯合頒發的“最佳論文獎”。申請美國專利4項,獲中國專利9項。 王燚,在西南大學獲環境科學專業學士學位、分析化學專業博士學位。2011-2013年先后在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和佐治亞理工學院從事訪問研究,師從美籍華人科學家夏幼南教授。研究方向為納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在分析化學和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已在《Nano Letters》《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stry Society》《Advanced Materials》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被SCI引用300余次。 秦冬,美籍華人學者,上海出生, 成長于教育世家。獲取復旦大學化學學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化學博士。在哈福大學從事博士后期間,師從喬治·懷特塞茲教授。1998年成為華盛頓大學納米研究中心創始人之一,并于2002年出任中心副主任。2003年獲得華盛頓大學工商管理碩士。2007-2011就任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工程院副院長兼任美國國家納米技術基礎設施組織主任。2012年至今,受聘于喬治亞理工學院,現任材料科學系副教授,從事納米光學材料研究,發表論文40余篇, 被SCI引用近3000余次,h-index指數為25。 夏幼南,美籍華人科學家,1996年獲哈佛大學化學博士學位,師從喬治·懷特塞茲教授,后于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分校和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任教。2012年至今,受聘于喬治亞理工學院,任生物工程系和化學與生物化學系納米醫學領域Brock Family Chair及Georgia Research Alliance杰出學者。主要研究方向是納米材料及其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曾獲1999年美國化學會拉梅爾獎、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杰出青年基金,2000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杰出青年教授獎、帕克基金會科學工程研究獎,2005年美國化學會貝克蘭獎,2006年NIH院長先驅獎,2013年美國化學會材料化學獎(第一位華人獲獎者)、美國材料學會費雷德·卡費里納米科學杰出講座獎。2009年入選世界排名機構Times Higher Education評選的1999-2009世界前十名化學家,排名第五;2011年入選湯森路透集團發布的2000-2010全球頂尖材料科學家名人榜及2000-2010全球頂尖化學家名人榜,排名第四及第35位。已發表論文530余篇,h-index指數為142。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莉莉和章魚
- >
煙與鏡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