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論稿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1549261
- 條形碼:9787561549261 ; 978-7-5615-4926-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論稿 本書特色
朱熹的道德倫理思想及其獨特的道德教育思想體系已深深扎根于廣袤的民族文化沃土之中,成為中華傳統價值觀和道德倫理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朱熹道德教育思想論稿》深入研究和挖掘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中的“合理內核”,能為我們今天解決社會道德領域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供有益的借鑒。姚進生編著的《朱熹道德教育思想論稿》包括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淵源、朱熹的教育歷程與道德教育思想體系的建構、朱熹的道德倫理與道德教育思想的概述、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歷史地位及傳播、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價值等幾個部分。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論稿 內容簡介
姚進生編著的《朱熹道德教育思想論稿》共分九章**章簡要論述古代教育與道德教化的關系、儒家道德教育的發展歷程,并對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哲學基礎、主要內容及其時代意義作了概述。第二章從朱熹所處的南宋社會歷史背景、社會的教育制度的弊端以及宋代理學先驅的道德教育思想等三個方面,論述了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淵源。第三章選取了朱熹在同安興學、復興白鹿洞書院與在武夷精舍講學及著述等三個在朱熹道德教育思想體系形成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教育歷程階段。第四章分別從朱熹的道德本體論、道德倫理哲學的幾對主要范疇和朱熹的倫理綱常思想等維度較為全面地論述朱熹的道德哲學及其道德倫理規范體系。第五章從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基本內容及道德修養方法論三個層面對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展開了深入探討。第六章為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的歷史地位及傳播。第七章從當前我國道德領域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成因分析入手。第八章專門論述朱熹的生態倫理觀及生態道德教育思想。第九章分析當前國學熱尤其是朱子學熱興起的主要原因,結合目前國內在弘揚朱子文化尤其是朱熹道德教育中的成功案例分析,進一步探討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現代應用問題。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論稿 目錄
一、古代教育與儒家道德教育
二、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哲學基礎和基本內容
三、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時代意義
第二章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淵源
**節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歷史背景
一、社會動亂、倫常失序
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社會經濟的短暫恢復和發展
三、理學入閩,思想文化和教育活動的興盛
第二節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論淵源
一、傳承先秦儒學的優良德育傳統
二、集北宋以來的理學先驅道德教育思想之大成
三、對佛老思想的批判與吸收
第三節 南宋的教育制度改革與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
一、宋代教育的發展及其教育制度的改革
二、宋代教育思想的發展與不同學派之間的激烈競爭
三、南宋教育重心的下移和民間教育的興盛
第三章 朱熹的教育歷程與道德教育思想體系的建構
**節 同安興學設“四齋”——道德教育初踐行
一、整頓縣學,推廣儒學教育
二、設立“四齋”,踐行完美人格教育
三、宣揚先賢,激勵后學
第二節 白鹿洞書院訂“教規”——道德教育得彰顯
一、教研相長,探源溯流——朱熹在寒泉、云谷精舍講學著述時期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二、“尊德性”與“道問學”的統一——“鵝湖之會”與朱熹修德凝道“教人之法”的完善
三、訂規立制,彰顯教化——復興白鹿洞書院與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成熟
第三節 武夷精舍繼“道統”——德育理論集大成
一、高舉道德至上教育旗幟,接引后學而有教無類
二、探求“去私進德之方”,展開全方位的文化論辯
三、《四書集注》理學體系完整構建,道德教育理論體系趨于完善
第四章 朱熹的道德哲學及其綱常倫理思想
**節 朱熹的道德本體論
一、天理論
二、理一分殊說
三、仁義禮智便是天理之件數
第二節 朱熹道德倫理哲學的幾對主要范疇
一、天理與人欲
二、義與利
三、善與惡
第三節 朱熹的倫理道德綱常思想
一、三綱
二、五常
三、五倫
第四節 朱熹“和”思想及其“仁愛”和諧觀
一、朱熹關于“人”的和諧思想
二、朱熹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天人和諧的思想
三、朱熹關于人類和睦、世界和諧的思想
第五節 朱熹“誠”思想及其道德價值觀
一、朱熹關于“誠”的思想內涵-
二、關于“誠”與“敬”、“信”關系
三、關于“誠意”與“致知”關系
第五章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和基本內容
**節 理氣論和心性論是構成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哲學依據和理論基礎
一、理氣論——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哲學依據
二、心性論——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
三、朱熹道德教育的功能與價值說
第二節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內容及展開
一、朱熹的道德教育目的觀
二、朱熹道德教育的階段觀
三、朱熹道德教育的為師(教者)與為學(學者)關系說
四、朱熹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則
第三節 朱熹的道德修養方法(工夫)論
一、居敬
二、窮理
三、存養
四、省察
五、踐行
第六章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歷史地位及傳播
**節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評價和歷史地位
一、如何正確對待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
二、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及其道德教育實踐活動的積極意義
三、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歷史局限和批判
第二節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傳承與發展
一、南宋朱子后學和南宋后期統治者對朱子理學的推崇和表彰,推動了理學教育的官學化
二、元、明、清朱子理學的流行及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發展
三、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在臺灣的傳播與發展
第三節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在海外的傳播
一、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在日本的傳播及其演化
二、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在韓國的傳播和發展
三、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在東南亞的傳播及發展
四、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在西方國家的影響與傳播
第七章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
**節 當前我國道德領域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成因分析
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發展態勢
二、當前我國公民思想道德的總體分析
三、當前我國道德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及成因分析
第二節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對我國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的當代價值
一、傳承朱熹重視倫理道德和道德教育理論的創新精神,彰顯理想信念教育的時代主旋律
二、發掘和弘揚朱熹道德教育規范論的當代價值,著力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規范體系
三、借鑒朱熹道德教育方法論的積極因素,努力探索新時期道德建設的有效途徑
第三節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對加強學校道德教育的啟示
一、當前我國學校道德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二、弘揚朱熹道德教育階段觀的當代價值,科學規劃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德育目標和內容體系
三、借鑒朱熹書院道德教育思想精華,積極探索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
第八章 朱熹生態道德教育思想與當代生態文化的建構
**節 朱熹的生態哲學和生態倫理思想
一、朱熹確立了“理一元”論的生態哲學觀
二、朱熹提出“物各得其宜,不相妨害”的“眾生平等”觀
三、朱熹肯定了人在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中的主觀能動作用
四、朱熹提出了以“事親之道以事天地”、“視萬物如己之儕輩”的“愛物”生態倫理觀
第二節 朱熹的生態價值觀及其“中和”的辯證思維
一、朱熹提出了“取之有時,用之有節”的生態價值觀
二、朱熹提出了“中和”的生態辯證思維觀
三、朱熹提出了“用事親之誠以明事天之道”的“仁民愛物”生態道德教育觀
第三節 朱熹生態倫理思想及生態價值觀對構建我國當代生態文化的啟示
一、生態文化的功能及其在我國當前社會的現狀
二、朱熹的生態倫理思想為構建現代生態倫理學提供了重要思想來源
三、朱熹的生態倫理思想對構建具有中國特色與風格的生態文化體系的啟示
四、朱熹的生態倫理思想為當前我國生態道德教育尤其是高校的生態道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第九章 當前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弘揚與運用
**節 當前國學熱尤其是朱子學熱興起的主要原因
一、我國當前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引發了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自信與自覺
二、經濟發展與道德滑坡的矛盾沖突,促使人們回到傳統文化中尋根求本
三、全球化與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凸顯了朱子學的東方文化意義
第二節 當前朱子文化研究交流活動的開展
一、朱子學學術會議頻繁召開,朱子文化交流活動深入開展
二、朱子學與兩岸文化活動日益開展
第三節 朱子文化和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在學校德育工作中運用的成功范例
一、武夷學院開展具有武夷特色大學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二、武夷山朱子學校弘揚朱子文化的生動實例
三、福建晉江市松熹中學“松熹”主題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探索
參考文獻
后記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論稿 作者簡介
姚進生,現任中共武夷學院黨委副書記。1982年7月畢業于福建師范大學政教系政治教育專業,副教授。1986年6月任南平師專團委副書記(主持工作),1991年12月任南平師專辦公室主任,1994年5月任南平師專黨委副書記,2002年7月兼任南平市社科聯剮主席、2009年6月起,任中共武夷學院黨委副書記。
- >
史學評論
- >
煙與鏡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巴金-再思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唐代進士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