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佛教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41984
- 條形碼:9787516141984 ; 978-7-5161-419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隋唐佛教史 本書特色
楊曾文所著的《隋唐佛教史》分為兩編。**編是寫隋朝佛教,由兩章組成:**章寫隋朝社會和佛教,著重介紹隋朝的社會及佛教政策、佛教概況、僧官制度、佛經翻譯和經錄、佛學研究;第二章寫隋代的佛教宗派,對天臺宗、三論宗和三階教作介紹。第二編寫唐朝佛教,也分兩章:**章寫唐朝社會和佛教,介紹唐王朝的宗教政策和佛教,對唐初佛、道二教的爭論、武則天稱帝與扶植佛教、唐朝僧尼制度、唐武宗滅佛、佛經翻譯及佛教著作等作介紹;第二章寫唐代佛教宗派,對法相宗、律宗、凈土宗、華嚴宗、禪宗的成立和早期發(fā)展、禪門五宗中的臨濟宗、溈仰宗、曹洞宗等進行介紹。
隋唐佛教史 內容簡介
本書分隋朝佛教、唐朝佛教兩編。隋朝編有兩章:一、隋朝社會和佛教,介紹隋朝社會及佛教政策、佛教概況、僧官制度、佛經翻譯和經錄、佛學研究;二、隋代佛教宗派,介紹天臺宗、三論宗、三階教。唐朝編也兩章:一、唐朝社會和佛教,介紹唐朝宗教政策和佛教、唐初佛道二教爭論、武則天與佛教、僧尼制度、唐武宗滅佛、佛經翻譯及佛教著作等;二、唐代佛教宗派,對法相宗、律宗、凈土宗、華嚴宗、禪宗成立和早期發(fā)展、禪門五宗中臨濟宗、溈仰宗、曹洞宗等進行介紹。
隋唐佛教史 目錄
序
**編 隋朝佛教
**章隋朝社會和佛教
**節(jié)統(tǒng)一的隋王朝和佛教
一 實現(xiàn)南北統(tǒng)一的隋王朝
二 隋文帝興隆佛法
三 隋煬帝與佛教
四 隋朝的僧官制度
第二節(jié)隋朝的譯經和經錄
一 佛經翻譯
二佛教經錄
(一)法經等人編《眾經目錄》
(二)彥琮等人編《眾經目錄》
(三)費長房編《歷代三寶記》
第三節(jié)隋朝著名學僧及其研究和弘法活動
一 隋朝獎勵佛教義學及在長安的學僧組織
二 隋朝的著名學僧及其佛學成就
(一)帝師曇延
(二)地論學者凈影慧遠及其著作、弟子
(三)游歷南北的攝論學者曇遷及其著作
(四)將南方攝論唯識學傳到北方的靖嵩及其著作
(五)寶山寺石窟的建造者靈裕
(六)彥琮及其論譯經的《辯正論》和論佛儒的《通極論》
(七)“三國論師”僧粲
(八)《成實論》學者智脫
(九)《四分律》學者洪遵
第二章隋朝的佛教宗派
**節(jié)天臺宗的創(chuàng)立
一 慧文、慧思和智額在天臺宗祖統(tǒng)說中的地位
二 慧文及其“一心三智”理論的提出
三 慧思及其“心具染凈”的心性論
(一)慧思的生平
(二)慧思的著作和思想
四 天臺宗的真正創(chuàng)始人——智頡
(一)師承北齊慧思,以隋晉王楊廣為外護
(二)智顓著述——天臺三大部和五小部
第二節(jié)天臺宗的教義
一 天臺宗的判教論
(一)對一切佛經教義的總評述與分類——“判教”
(二)南北朝時期“南三北七”的判教學說
(三)天臺宗的判教理論——“五時八教”
二 天臺宗的真理觀——中道實相論
三 觀心和一念三千、一心三觀、一心三智
四 天臺宗“性具善惡”的心性論
第三節(jié)三論宗的創(chuàng)立及其教義
一 “三論”的翻譯和隋以前研究概況
二 吉藏的生平
三 吉藏的著作
(一)《三論玄義》,一卷
(二)《中觀論疏》,簡稱《中論疏》,十卷,或析為二十卷
(三)《十二門論疏》,三卷
(四)《百論疏》,三卷
(五)《二諦義》,三卷
(六)《大乘玄論》,五卷
四 以弘揚中道不二思想為主旨的三論宗教義體系
(一)三論宗的判教學說
(二)般若空義與中道實相論
(三)二諦與所謂“四重二諦”論
(四)八不中道論
(五)二智與“無所得”境界
第四節(jié)三階教的興起和衰亡
一信行略傳
二 三階教的典籍和歷代遭禁情況
三 三階教的教義
(一)佛教的正、像、末三法和三階教的末法觀
(二)三階與普法
(三)所謂“無盡藏”
第二編唐朝佛教
**章唐朝社會和佛教
**節(jié)唐王朝的宗教政策和佛教
一 唐王朝的盛衰及其文教政策
二 唐初傅奕奏請廢佛和高祖下詔沙汰僧尼
三 唐太宗在戰(zhàn)地立寺和超度陣亡將士
四 武則天稱帝和佛教盛況
五 佛道先后問題
六 國家寺院
七 關于沙門致敬父母、君王問題
八 唐朝的僧官制度
九政府制定僧尼法規(guī)
十 佛骨崇拜和法門寺
十一 韓愈諫迎佛骨
十二 唐武宗滅佛
第二節(jié)唐朝的佛經翻譯
一 玄奘西行求法和佛經翻譯
(一)玄奘學歷及其赴印求法的艱難歷程
(二)在唐太宗、高宗直接支持下的玄奘譯場
(三)玄奘所譯主要佛典介紹
二 義凈西行求法和佛經翻譯
(一)出家學習佛法和渡海赴印求法
(二)義凈的佛經翻譯和著作
三 波頗、那提、地婆訶羅、實叉難陀和菩提流志的譯經
(一)波頗
(二)那提
(三)地婆訶羅
(四)實叉難陀
(五)菩提流志
四 “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的譯經
(一)善無畏
(二)金剛智
(三)不空
第三節(jié)唐朝的佛教經錄
一道宣及其《大序內典錄》
二 《大唐東京大愛敬寺一切經論目錄》和《古今譯經圖紀》
三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
四 智升《開元釋教錄》和圓照《續(xù)開元釋教錄》
五 圓照《貞元釋教錄》
第四節(jié)唐朝的佛教史書著作
一 法琳及其《辯正論》
二 道宣《廣弘明集》
(一)佛、道二教的論爭
(二)朝廷廢佛
(三)朝廷興佛
(四)靈魂是滅還是不滅
三 道宣《續(xù)高僧傳》
四 惠祥《弘贊法華傳》和法藏《華嚴經傳記》
(一)惠祥《弘贊法華傳》
(二)法藏《華嚴經傳記》
五 文諗撰《往生西方凈土瑞應傳》
六 禪宗史書《寶林傳》
第二章唐朝的佛教宗派
**節(jié)法相宗
一 玄奘、窺基與法相宗
二 法相宗的判教論
三 法相宗的唯識理論
(二)三自性、三無性的理論
(三)“唯識五位”與“轉依”、轉識成智的解脫論
(四)五種姓論
第二節(jié)佛教戒律和唐代律宗
一 律的傳譯和戒律基本內容
(一)小乘四部律的傳譯和基本內容
(——)大乘戒律的傳譯和基本內容
二 中國律學體系,的創(chuàng)立——道宣的南山律宗
(一)道宣簡歷與著述
(二)道宣的四分律學
(三)道宣的判教論——化教和行教(或制教)
(四)止持與作持——強調止惡與行善并重
(五)道宣的戒體論及其意義
(六)把小乘戒律納入大乘佛教體系之中
三 相部宗與東塔宗
(一)法礪和相部宗
(二)懷素和東塔宗
第三節(jié)道綽、善導和唐代凈土宗
一 道綽及其凈土思想
(一)道綽生平
(二)《安樂集》的凈土思想
二 善導的凈土學說
(一)善導及其著作
(二)善導的凈土思想
(三)善導的弟子懷感、懷惲
三 其他凈土高僧:慧日、承遠、法照、少康
第四節(jié)華嚴宗
一 華嚴五祖和華嚴宗
(一)祖杜順
(二)祖智儼
(三)祖法藏——華嚴宗正式創(chuàng)始人
(四)祖澄觀
(五)祖宗密
二 華嚴宗的基本教義
(一)華嚴宗“五教十宗”的判教論
(二)法藏的法界觀
(三)澄觀的四法界論
三 宗密的《原人論》
第五節(jié)禪宗的成立和早期發(fā)展
一 禪宗的成立二東山法門
(一)道信及其“入道安心”禪法
(二)弘忍及其“守心”禪法
二 神秀和北宗
(一)“兩京法主,三帝門師”的神秀及其弟子普寂
(二)北宗的禪法
三 慧能和南宗
(一)慧能生平和北上求法歷程
(二)曹溪傳法和六祖地位的確立
(三)慧能的禪法思想
四 南宗的早期傳播
(一)馬祖道一和洪州宗
(二)石頭希遷和石頭宗
……
主要參考書目
展開全部
隋唐佛教史 作者簡介
楊曾文,1939年12月7日生于山東省即墨縣,1964年9月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yè),現(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中國佛教史》第1-3卷(任繼愈主編,共著)、《佛教的起源》、《日本佛教史》、《唐五代禪宗史》、《宋元禪宗史》、《中國佛教東傳日本史》、《中國佛教史論》、《當代佛教與社會》、《佛教與中國歷史文化》;主編并參與撰寫《佛教文化面面觀》、《當代佛教》、《日本近現(xiàn)代佛教史》、《中國佛教基礎知識》;與日本源了圓合編《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佛教與中國歷史文化·宗教卷》;校編《敦煌新本六祖壇經》、《神會和尚禪話錄》;翻譯《日本佛教史綱》(村上專精著)、《印度佛教史概說》(合譯)。有論文230多篇、譯文36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