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現代教育技術 版權信息
- ISBN:9787040396188
- 條形碼:9787040396188 ; 978-7-04-039618-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現代教育技術 內容簡介
《現代教育技術/高等學校教材》以《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為依據,以培養在校師范生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提高在職中小學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能力為目標。本書分為理論知識篇和實踐技能篇,其中,理論知識篇主要介紹現代教育技術的相關理論與應用,包括教育技術概述、教育技術理論基礎、信息化教學環境與網絡學習資源、信息化教學設計與評價、新技術及其教育應用和教育技術與教師教育;實踐技能篇主要介紹教學媒體的使用以及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包括教學媒體設備的使用、多媒體素材的采集與處理、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與應用和網絡課程開發。 本書既可作為高等師范學校本、專科生“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的教學用書,也可作為各級各類學校教師繼續教育、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教材。此外,還可供從事教育技術、信息技術教學與管理的相關人員參考。
現代教育技術 目錄
第1章 教育技術概述
1.1 基本概念
1.1.1 教育技術的含義
1.1.2 教育技術的研究內容
1.2 發展歷程與趨勢
1.2.1 教育技術的產生與發展
1.2.2 我國教育技術的產生與發展
1.2.3 發展趨勢
1.2.4 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改革中的
作用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實踐環節
第2章 教育技術理論基礎
2.1 學習理論
2.1.1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2.1.2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2.1.3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2.1.4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2.1.5 學習理論對教育技術的啟示
2.2 教學理論
2.2.1 斯金納的程序教學理論
2.2.2 布魯納的發現教學理論
2.2.3 布盧姆的掌握學習教學理論
2.2.4 巴班斯基的*優化教學理論
2.2.5 教學理論對教育技術的啟示
2.3 視聽和傳播理論
2.3.1 視聽教育理論
2.3.2 傳播與傳播模式
2.3.3 教育傳播理論
2.3.4 傳播理論對教育技術的啟示
2.4 系統科學理論
2.4.1 系統科學的基礎理論
2.4.2 系統科學的基本原理
2.4.3 系統方法對教育技術的啟示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實踐環節
第3章 信息化教學環境與網絡學習資源
3.1 信息化教學環境
3.2 典型的信息化教學環境
3.2.1 多媒體網絡教室
3.2.2 微格教學系統
3.2.3 數字校園
3.2.4 網絡課程平臺
3.2.5 虛擬學習社區
3.3 網絡學習資源
3.3.1 網絡學習資源的檢索
3.3.2 網絡交流工具與資源共享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實踐環節
第4章 信息化教學設計與評價
4.1 教學設計
4.1.1 教學設計概述
4.1.2 教學設計的基本過程
4.2 信息化教學設計
4.2.1 信息化教學設計概述
4.2.2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特點
4.2.3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內容
4.2.4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過程
4.3 信息化教學評價
4.3.1 信息化教學評價的特點
4.3.2 信息化教學評價的原則
4.3.3 信息化教學評價的類型
4.3.4 信息化教學評價的過程
4.3.5 信息化教學評價的方法設計
4.4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典型模式及案例
4.4.1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典型模式
4.4.2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典型案例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實踐環節
第5章 新技術及其教育應用
5.1 虛擬現實技術及其教育應用
5.1.1 虛擬現實技術概述
5.1.2 虛擬現實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現狀
5.1.3 三維虛擬現實平臺教育實踐
5.2 云教育
5.2.1 云計算的概念及特點
5.2.2 云教育的發展現狀
5.2.3 云教育實踐
5.3 智慧學習
5.3.1 智慧學習概述
5.3.2 智慧學習環境的實現技術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實踐環節
第6章 教育技術與教師教育
6.1 教育信息化對教師教育的新要求
6.1.1 教育信息化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新要求
6.1.2 教育信息化對教師課堂教學技能的新要求
6.1.3 教育信息化對教師信息素養的新要求
6.2 教育技術對教師教學技能訓練的支持
6.2.1 微格教學的應用
6.2.2 簡易教學技能訓練環境
6.2.3 多功能智能錄播系統的應用
6.2.4 微課教學的應用
6.3 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
6.3.1 《標準》的制定背景
6.3.2 基于《標準》的教師培訓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實踐環節
實踐技能篇
第7章 教學媒體設備的使用
7.1 教學媒體設備概述
7.2 數字投影儀的使用
7.2.1 數字投影儀的主要構成
7.2.2 數字投影儀的基本操作
7.2.3 數字投影儀使用注意事項設計
10.3.3 站點的創建
10.3.4 創建模板
10.3.5 創建頁面
10.3.6 網絡課程后臺及動態頁面開
10.3.7 網絡課程的測試與發布
10.4 基于Moodle制作網絡課程
10.4.1 Moodle網絡教學平臺概述
10.4.2 Moodle網絡課程平臺的搭建
10.4.3 開發Moodle功能模塊
10.4.4 開發Moodle課程的教學資源
10.4.5 完成現代教育技術網絡課程的
構建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實踐環節
附錄A
附錄B
附錄C
參考文獻
現代教育技術 節選
1.精簡的微格教學環境 微格教學把訓練的過程用錄像機錄下來,受訓者在回放錄像的過程中進行反思與討論,從中發現自己教學行為上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從而促進自己技能的提高。這樣,一臺帶有攝像頭的計算機就可以完成微格教學的主要功能。由于帶有攝像頭的個人計算機十分普及,也就意味著可以很容易地構建一種簡易的微格教學環境。如果這樣一種微格教學環境能夠被接受,那么現在很多大學的學生寢室就可以被改造成一個微格教室,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攝像頭來錄制講課過程,寢室其他成員作為聽課的學生,完成訓練后,存放在計算機里的視頻可以被用來反復觀看并評價,同時也能夠通過傳到網絡上,供其他同學或教師點評。 值得一提的是,Microsoft公司甚至還提供了一個將PPT整合到教學錄像中的免費授權軟件,作為PowerPoint加載項的MicrosoftProducer,它可以捕捉和同步音頻、視頻及圖像,將視頻錄像、幻燈片演示和現場聲音三者匯合在一起并同步播放。由它生成的演示文稿可以發布到任何地方,以便使用Web瀏覽器進行查看。 這一過程基本上是模擬了微格教學的做法,與傳統的微格教學相比只是場合有所不同,微格教學的理論在這種場合中還是能夠體現的。由于信息技術的加入,傳統微格教學已經向數字微格發展。 2.課堂錄音和錄像 微格教學對教學技能訓練來說是比較全面的,從姿態、語言一直到講課內容都有所涉及,但是它由于是一個模擬的課堂,缺乏臨場感,因而對教學技能的訓練實際上又是有缺陷的。如何將教學技能訓練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微格教學思想的運用,已經使這種方式能夠得到有效的實施。 (1)課堂教學過程錄音及其應用 教學活動尤其是傳統的講授法和討論法主要是通過口頭語言的交互實現的,因此師生之間的語言交流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完整的教學過程,可以完全將此作為一個分析課堂教學過程,尤其是師生交互過程的主要材料。 課堂錄音方法就是借助實際課堂上的教學交互(主要是語言交流)過程的錄制和保存來分析教師的教學行為和與學生的交互過程,并據此來達到技能訓練目的的方法。過去笨重的錄音器材已經被高保真的數字錄音設備所取代,錄音工具更加簡單和更加小型化,從微型錄音機到數字錄音筆,不僅具有很強的錄音功能,而且小型化的特點可以讓學生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很好地避免了錄音過程對實際教學產生干擾。只要有一個容量足夠的錄音設備(目前已經出現一次可以錄制幾百小時的錄音筆),在上課的時候開啟它的錄音功能,教師一直到下課都可以不用再進行操作。 所有數字錄音都可以很方便地導出,保存在計算機上甚至上傳到網絡存儲空間中,教師可以根據錄音的內容來分析自己的教學過程,發現其中的優缺點,并做出列表,作為以后教學行為改進的依據。用這種方法可以很容易地解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口頭禪問題,以及提問和回答中的問題和其他表述問題。 (2)課堂教學錄像及其應用 錄音只能對教學過程中的聲音信息進行加工和分析,不能對教師在課堂上的行為,如身體姿勢、面部表情以及其他教學互動中的細微表現進行記錄和分析,而錄像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可以隨時將教學過程用攝像機拍攝下來,作為分析教學過程的材料。 借鑒體育訓練和比賽過程中將運動員的表現錄制下來進行分析的方法,出現了課堂教學錄像分析法。該方法主要利用攝像技術,并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對課堂教學中豐富而又復雜的師生交互過程的信息進行數字化處理和分析,并與教師的教學行為分析相結合,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 課堂教學錄像分析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①挑選適當的、典型的、完整的課堂教學過程,進行全程錄像,*好將此轉化為數字化的可編輯的視頻材料。 ②對整堂課的教學流程和教學機構進行分析,對課堂教學流程進行客觀描述。 ③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詳細分析,可以依據人們對特定課堂教學過程和交互技巧的理解,設計相應的分析框架,提出需要關注的主要方面。 ④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提煉和分析,指出教師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表現的優劣。 ⑤根據分析結果,讓教師進行討論和反思,提出自己的改進建議。 嚴格的課堂教學錄像分析方法是非常耗費時間和精力的工作,因此有很多專用的分析技術和工具。 ……
- >
經典常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煙與鏡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