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中華魂-愛國志士民主先鋒新聞出版家鄒韜奮的故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6075179
- 條形碼:9787206075179 ; 978-7-206-07517-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魂-愛國志士民主先鋒新聞出版家鄒韜奮的故事 本書特色
愛國主義思想的繼承和發揚,是關系到民族盛衰、國家興亡的根本問題。一代代人愛國主義思想情操的形成,需要不斷地培養。培養愛國主義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向愛國主義的英雄人物和典范事跡學習。這本劉思佳編著的《中華魂·百部愛國故事叢書·愛國志士民主先鋒:新聞出版家鄒韜奮的故事》的出版,對于人們向英雄和先進人物學習,特別是對于在中小學生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將可提供一些生動的教材。祝愿此書出版發行成功,為培養“四有”新人作出貢獻。
中華魂-愛國志士民主先鋒新聞出版家鄒韜奮的故事 內容簡介
《中華魂·百部愛國故事叢書·愛國志士民主先鋒:新聞出版家鄒韜奮的故事》講述了鄒韜奮獻身新聞出版事業的奮斗歷程,展現了一位新聞工作者堅定的革命信念和熾熱的愛國主義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讀者服務的奉獻精神,歌頌了他的高尚情操和優良品質。
中華魂-愛國志士民主先鋒新聞出版家鄒韜奮的故事 目錄
曲線就業
嶄露頭角
抗敵御辱
赤心謀救國
威武不屈的“七君子”
民族的驕傲
英名永垂青史
中華魂-愛國志士民主先鋒新聞出版家鄒韜奮的故事 節選
艱難的求學之路鄒韜奮祖籍江西余江,祖父鄒舒宇,號曉村,曾考中前清拔貢,先后做過福建永安、長樂知縣,官至延平知府。 鄒韜奮的弟弟曾在一篇文章里寫道:“我們的祖父由于苦讀中了‘功名’,做了官。他因為自己是窮苦出身,極力清廉自持,只以‘書禮傳家’四個字作為他的心愿,并且受了初期的民主主義思想的感染”。 鄒舒宇身為清政府的下級官員,目睹清王朝的腐敗與軟弱,對譚嗣同和梁啟超等人關于維新運動的宣傳,給予理解和贊同,在慈禧太后專橫攬權的時候,官員個個言行謹慎人微,而鄒韜奮的祖父在一篇文章中卻寫道“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一人之天下也”,他的思想從中一覽無余。鄒舒宇非常喜愛梅花并以梅自詡,保持了污塵不染,廉潔自立,勤于書法,樂于詠梅。他對子女要求嚴格,教育子女不依權勢欺人,不許貪污受賄,要勤奮苦學,要自食其力。雖系封建家族,但家風清廉嚴明,影響了鄒家兩代人,晚輩以先輩為榜樣,效法力行。 1895年11月5日(清光緒二十一年九月十九日),這個大家族又新添一男丁,這個男孩兒就是鄒韜奮。他的原名為鄒恩潤,乳名蔭書,鄒韜奮是他在《生活》周刊時所用的筆名。他曾對好友說:“韜是韜光養晦的韜,奮是奮斗的奮。一面要韜光養晦,一面要奮斗。”他之所以選用這個筆名,意在自勉延志,“這就是他改名的意義。”那時鄒韜奮的父親還在和祖父同住,過著“少爺”的生活;父親有十來個弟兄,有女子幾個都結了婚,所以這大家族里有著很多的孩子。他的母親在15歲時嫁給他的父親,也做了這大家族里的一分子,家里終日熱熱鬧鬧。鄒韜奮依稀記得在他兒時大約二三歲時,大概當時家人正高高興興過元宵節,他的母親看見許多孩子玩燈熱鬧,便想起了正在睡覺的兒子,便躡手躡腳到鄒韜奮的床前看了好幾次,見他醒了,便背他出去一飽眼福。鄒韜奮的母親把他背在她的背上,跑到一個燈光燦爛人影憧憧往來的大客廳里,走來走去“巡閱”著。這大客廳里除有不少成人談笑著外,還有二三十個孩童提著各色各樣的紙燈,里面燃著蠟燭,三五成群地跑著玩。鄒韜奮則伏在母親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張著眼看這個,望那個,感受著熱鬧非常的氣氛。但是這種衣食無憂的日子沒過幾年,當祖父官升知府,離開永安時,鄒韜奮的父親便赤手空拳攜全家人到福州做候補官,五口之家完全依賴他父親微薄的薪水過活。 1900年,鄒韜奮的祖父年老告退,鄒家家道逐漸走向沒落,他雖然出生于“做官”人家,但并沒有因此過上好日子。家中經常出現無米下鍋的情況,每每這時妹仔(鄒韜奮母親從娘家帶來的青年女仆)就會到附近施米給窮人的一個大廟里去領“倉米”,領“倉米”也要費許多周折,要先在廟前人山人海里面擁擠著領到竹簽,然后拿著竹簽再從擠得水泄不通的人群中,帶著粗布袋擠到里面去領米,然后拿回家來糊口。生活的拮據使這個家庭不得不精打細算地過日子,不敢亂花一文錢。 為了節約家里的經濟支出,在鄒韜奮剛滿6歲的時候,他的父親決定親自教他學習文化知識,啟蒙的**課是《三字經》,他的父親教兒子認識“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之后,就讓兒子自己背誦。 因為歲數小,不能理解它的內涵,對此感到有點兒莫名其妙!鄒韜奮一個人坐在一個小客廳的炕床上“朗誦”了半天,雖不解其意,仍懵懵懂懂地背下來,這種枯燥乏味的日子苦不堪言。過了一段時間,他的母親覺得這樣教法效果不是太好,便決定情愿節衣縮食,用省下的錢請一位“西席”老夫子。平日里由老夫子教,到年底的時候,鄒韜奮的父親便要和他“清算”平日的功課。歲月如梭,一晃幾年過去了,鄒韜奮讀的書漸漸增多。10歲時,讀的是“孟子見梁惠王”,有一天他的父親檢查鄒韜奮的讀書情況,在夜里親自聽鄒韜奮背書,很嚴厲,桌上放著一根兩指闊的竹板。鄒韜奮背向著他的父親站立背書,背不出的時候,他的父親提一個字,就叫兒子回轉身來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來。小鄒韜奮不由自主的失聲地哭了,但是還要忍住哭,回過身去再背。背著背著,不幸又有一處中斷,背不下去,經他父親再提一字,就會再打一下。鄒韜奮就這樣嗚嗚咽咽地背著那位前世冤家的“見梁惠王”的“孟子”同時聽得見坐在旁邊的母親也唏噓地哭著。雖然母親心疼兒子,但為了兒子能上進,不時從嗚咽著的斷斷續續的聲音里勉強說著“打得好”。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被打得腫有半寸高,偷向燈光一照。通亮,好像滿肚子裝著已成熟的絲的蠶身一樣。母親含淚把兒子抱上床,輕輕蓋上被子,并在他的額頭吻了幾吻,然后離去。 在“牢獄”般的私塾環境中,這種封建的啟蒙教育與熏陶,對鄒韜奮早期的思想發展,雖有一定的消極影響,但也使他養成了認真刻苦的讀書習慣,奠定了豐厚的文學基礎,他讀古書受到了較為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對祖國的歷史、民族的特征已有所了解,因而感情上也比較親近,他還學到了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卻過著貧困生活,沒有沾染任何“闊少”的惡習。難能可貴的是他雖苦讀書卻并未變成舊禮教的奴隸。由于從小耳濡目染祖父、父親的品德,學得清正廉潔,自立自強。母親的善良、寬厚、勤儉持家,關心他人和吃苦耐勞的風范,給他終生以深刻的影響。他是“推母愛以愛我民族和人群”的。 ……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煙與鏡
- >
二體千字文
- >
我與地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