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三希堂法帖-(全六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608823
- 條形碼:9787514608823 ; 978-7-5146-0882-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三希堂法帖-(全六卷) 本書特色
★16開函套精裝,中國畫報出版社出版
★《三希堂法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稱叢帖中之巨制
★梁詩正是清代著名書法家,《大清一統志》纂修官,東閣大學士,書法初學柳公權,繼參趙孟頫,晚年師顏真卿,編歷代名家書法真跡《三希堂法帖》,所書《十宮帖》為清代行書精品
★本次出版在編排上將《三希堂法帖》分為六卷,其中五卷為原刻印本
★特地將清人陳焯奉敕所編《三希堂法帖釋文》收錄影印集成第六卷,并在前五卷每帖的書眉處標注帖名和作者名
★本套書按照原帖的版式將所有書法作品及印鈐全部以正書謄出,使學習者大得便利
“三希堂”原名“溫室”,本為乾隆皇帝讀書之所。乾隆帝在此珍藏了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三件稀世墨寶,并時常把玩,遂以此更名。后乾隆帝敕令朝臣編刻《三希堂法帖》,收錄內府所藏魏晉以來書法家名跡,其中就包括此三珍。
《三希堂法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稱叢帖中之巨制。完成之后,僅精拓數十本賜與寵臣。后于乾隆十七年,復從宮中藏品中再次精心挑選出歷代名人法書五卷,摹刻上石。至此,《三希堂法帖》始成完璧。至清代末年,其傳始廣。原石嵌于北京北海公園閱古樓壁上。
該書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弘歷敕命吏部尚書梁詩正、戶部尚書蔣溥等人,將內府所藏歷代書法作品。
本套書按照原帖的版式將所有書法作品及印鈐全部以正書謄出,使學習者大得便利。
此外,本次出版在編排上將《三希堂法帖》分為六卷,其中五卷為原刻印本。為了方便廣大書法愛好者更好地辨識帖中字跡印鈐等,本帖還特地將清人陳焯奉敕所編《三希堂法帖釋文》收錄影印集成第六卷,并在前五卷每帖的書眉處標注帖名和作者名,以便參閱。
三希堂法帖-(全六卷) 內容簡介
《三希堂法帖(套裝1-6冊)》按照原帖的版式將所有書法作品及印鈐全部以正書謄出,使學習者大得便利。 此外,本次出版在編排上將《三希堂法帖》分為六卷,其中五卷為原刻印本。為了方便廣大書法愛好者更好地辨識帖中字跡印鈐等。本帖還特地將清人陳焯奉敕所編《三希堂法帖釋文》收錄影印集成第六卷,并在前五卷每帖的書眉處標注帖名和作者名,以便參閱。
三希堂法帖-(全六卷) 目錄
清 乾隆 皇帝弘歷特諭
**冊
魏 鐘繇 薦季直表
晉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
臨鐘繇 千字文(傳)
行穰帖
游目帖
瞻近帖
第二冊
晉 王羲之 袁生帖
秋月帖
都下帖
二謝帖
曹娥碑(傳)
王獻之 中秋帖
送梨帖
新埭帖
保母帖
王殉 伯遠帖
第三冊
梁 武帝 異趣帖
隋 無名 氏出師頌
唐 歐陽 詢卜商帖
張翰帖
褚遂良 倪寬贊
臨蘭亭序(傳)
馮承素 臨蘭亭序(傳)
……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三希堂法帖-(全六卷) 節(jié)選
三希堂法帖-(全六卷) 作者簡介
梁詩正(1697年-1763年),字養(yǎng)仲,號薌林,又號文濂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官員、書法家。擅詩文,同杭世駿、陳兆崳等六人結“月課詩社”。
二十七歲,從院長萬(太史)經讀書敷文書院。雍正四年(1726年)中舉,雍正八年(1730年)一甲三名進士(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旋充《大清一統志》纂修官。雍正十二年(1734年)選入上書房。
乾隆初為南書房行走,遷戶部侍郎。建議八旗應行邊屯,停止募補綠營,以補國用。乾隆十年(1745年)擢戶部尚書。上疏皇帝要以節(jié)儉為要。乾隆十三年(1748年),調兵部尚書。次年,為刑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協辦大學士。乾隆十五年(1750年),調吏部尚書。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丁父憂,召署工部尚書,調署兵部尚書。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仍命協辦大學士,兼翰林院掌院學士。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授東閣大學士,尋卒,謚文莊。
梁詩正經常隨乾隆帝出巡,朝廷重要文稿多出其手。任內有“八旗閑散人丁宜分置邊戈,以資生產;緣營兵丁,宜量停募補以減冗額”之策疏;又有“每歲天下租賦,以供官兵俸餉各項經費,皇上宜以節(jié)儉為要,勿興土木之工,黷武之師,庶以持盈保泰”之安國政論。工書法,初學柳公權,繼參趙孟頫,晚年師顏真卿,編歷代名家書法真跡《三希堂法帖》,所書《十宮帖》為清代行書精品。著有《矢音集》。
- 主題:
正文為前五冊,照石刻拓本影印,釋文為第六冊,照清代雕版刻本影印,為全本,凡正文及印章均在釋文之中。硬精裝,六冊書共一函套,書脊在函套內,取出不便,好處是紙張不落灰。內容似與中國書店本,山東畫報本相近,未比較源流。影印清晰,唯個別小字筆畫較細處略顯模糊。書家中筆畫極有特色,一望而知者,有顏真卿,蘇軾,黃庭堅,趙孟頫。正文中最后一部分為董其昌書《漢書 倪寬贊》,為全書字字體最大的一篇作品,一頁僅有兩字,其原作如此,原帖亦如此,非放大所致。暑期曾于湖南博物院“石渠寶笈”特藏館見到了大量三希堂刻石拓片復本,其原碑為一塊塊一尺寬,三尺多長的細長石頭刻出,故清代拓本設計為經折裝,當代出版出于閱讀便利,剪切為16開翻頁本,讀者識之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經典常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