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探尋生死秘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720962
- 條形碼:9787511720962 ; 978-7-5117-2096-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探尋生死秘境 本書特色
作者在參考各種生死哲學的基礎上,主要從佛教的角度闡述了作者的生死觀,以及面對生死問題如何解決。對現代人如何處理好生死問題,如何活得有意義、死得從容、有尊嚴,提供有益的心理幫助。 生老病死是宇宙中定不可移自然規律。對人來說,生死只會有一次,有過瀕死經歷的人只是極少數,所以絕大多數人無法體驗生死,也不可能參透生死的本性。但我們可以從他人的生死經歷之中,以及佛陀與高僧大德的教言之中感悟到生死的本質,由此而更加深刻地認知生死。那么,佛教持什么樣的生死觀?佛教有哪些關于生死的論點?我們應該怎樣認識生死、怎樣正確的對待生死呢?這就是本書所要探討的內容。
探尋生死秘境 內容簡介
近些年來,作者常奔走于青藏之地,參訪了眾多的大德高僧,跟隨幾位大德上師修學佛法。雖有所獲,卻覺入密宗之門未深,僅得密法之皮毛而已。作者深感生死無常,覺悟不易,出離甚難。雖枉修多年,卻成果淺陋,愧對自己的上師,更無資格引導他人修學。 然作者常聞諸漢地學佛之人苦于無法系統地聽聞佛法,難尋到俱德上師,故在修學途中常遇各種問題與障礙,以學修難繼,甚至半途而廢。一些學佛之人也曾提出了一些修學佛法方面所遇之問題,作者痛感能力淺微,亦無閑暇,難以滿足各類人士所提之各種問題,遂于1997年發心,將自己的點滴學佛與修行之感悟寫錄成書。如對于世間的種種現象佛教是怎樣認識的,我們應該怎樣做個修佛者、怎樣豎立佛法的正見、修行人應該怎樣做人、怎樣面對煩惱、怎樣面對生死、怎樣調伏自心、怎樣修才能使心不被外境的誘惑所擾動、如何修菩提心、為何要滅除自己的我慢心與嫉妒心,以及怎樣選擇上師、怎樣對待上師、怎樣禪修、如何對待自己修行之中產生的感覺、當自己修不下去時應該怎么辦、修行人應怎樣過與佛法相應的瑜伽生活、如何面對修行中的艱難險阻與各種障礙……等等。倘行人無法正確對待這些問題,則修學佛法無異于盲人摸象,難有所成。故作者有針對性地對修行之中常見的二十多種問題作了深入淺出的解答,將每個問題寫成一書,逐一將這些修學中常見的問題加以分析,與諸大德看官一起研討,共同提高。此集定名為《心靈覺悟叢書》。 十幾年來,作者耗費了大量修行時間對此叢書進行修改,使其中之一《探尋生死秘境》與讀者見面。 生死無情,眾生都須面對。眾生不僅要忍受生老病死,而且要面對死后的去處。所以,這個生死的命題至關重要,值得認真加以討論。此書從有生既有死的現象,引發了應該如何面對生老病死這個自然規律的討論;又從輪回的高度,闡述了無盡生死輪回的真相,分析了眾生在輪回中所遭遇到的種種苦難;進而又講述了佛教的生死觀,介紹了佛陀將生死輪回比做“火宅”定要出離的觀點。*后介紹了應該如何通過修行來出離生死,以及在遇到那些沒有信仰之人面臨死亡時,親屬渡化他們的各種善巧方法。 此書內容林林總總,循序漸進,由淺入深,言語質樸無華,平實易懂,方便各階層之大眾理解。作者愿以此點滴感悟與眾人分享,故成此書,以饗讀者。
探尋生死秘境 目錄
1.世間諸法皆有漏,皆是苦
佛陀將這個世界定義為“娑婆世界”,意為“堪忍世界”,另一解釋是為“穢土”。
2.業力流轉
有這樣一句俗話:“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笨梢姺e累福報是十分重要的,而積累罪孽則是很可怕的。
3.人身難得
佛陀講人身難得的目的,是要使人們珍惜這得來不易的人身,并用這個來之不易的人生修行解脫,不要再沉淪在輪回之中受苦了。
4.世法無常
我們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并為此而努力奮斗著。但理想能否實現,卻不是我們自己能說了算的。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5.壽命日減
人們稱長壽者是“有福之人”,就是因為他們具有享受長壽的福報。而這樣的有福之人若是放縱欲望,不擇手段的損人利己,做缺德的壞事,那他就會在不知不覺之間喪失掉自己在前世得之不易的福報。
6.有生必有死
我們的身體太脆弱了,如水中的泡沫一樣,不用太大的風暴,就是有一個刺扎一下,就能使泡沫破滅。
7.不必怕死
曾有一個有天眼功能的人對末學說,他在無意之間,看到婦產醫院的樓頂上有一大群的靈魂等著投胎轉世,他們之間似乎還在討論著什么。
8.未成就前要怕死,以此提起猛利的出離愿
佛教認為,了生脫死的關鍵是要通過修行證悟到生死的本性。如此,才能解脫輪回的束縛,才能從根本上了斷生死,避免繼續在輪回之中受苦。
9.因憂無常而提起念死之心
“觀無常法”乃是一切修法的基礎,如果能夠將“念死無!钡姆ㄩT修好,任何法門都可以修成功;如果沒有建立起“死無常”的觀念,那么縱然是修了無上大圓滿法也是無法成佛的。
10.放棄對世法的執著
眾生放不下世法的原因,就在于眾生看不到世法虛妄的本質,而是認為名、利、毀、譽、苦、樂、譏、稱等世間八法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因此就要爭、要奪、要不惜一切手段來攫取不屬于自己的利益,哪怕是因此而被殺頭也要干。
11.不執著于壽命之長短
當時,魔王波旬現身對佛說:“你的壽命到了,應該走了!贝藭r,以釋迦佛的能力完全可以宣布自己多住世一段時間,但佛祖沒有這樣做,他知道自己的世緣盡了,于是答應入滅。
12.放棄對死亡的執著
作為修行人,*關心的應該是自己的一生所作所為是否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是否對得起上師佛法。
13.發出離解脫之菩提心
貪圖享樂與發愿出離是對立的,因為貪圖享樂者必定會留戀這個世界。所以,欲出離輪回必當祛除享樂心,而應發起菩提心。
14.以正確的方法可以長壽
長壽與錢財不成正比,與權力成反比,與習氣成反比,與欲望成反比,與罪業成反比。
15.以修行正法獲出離解脫
如果你想滅除輪回中的無盡苦難,就要出離輪回;倘若要出離輪回,就應為自己而選擇未來的目的地。
16.利用中陰界的機遇獲得解脫,圓滿成佛
就在智慧光出現的同時,代表人道的暗藍色的光向你而來,穿透你的心。在傲慢的驅使下,你將恐懼的逃離耀眼的黃光,卻喜歡人道的暗藍色光,因而對它執著。
17.引導亡者獲得出離
當人死后,會見到明耀的各色光與暗淡的各色光。明耀的光是佛光,而暗淡的光是六道之光。
18.依照佛教的儀軌辦喪事
只有具備了愿菩提心的人才具備真正為他人超度的能力。除此以外,大德高僧還要有修證,要具有將死者的頂門打開,送死者的神識沖出梵穴的法力,否則是無法超度亡靈往生的。
探尋生死秘境 作者簡介
吳玉天,1954年生于北京,原籍山東,當過兵,后經自學于1977年考入大學,現居天津。自1979年起,對佛教發生了興趣,對佛教廣泛涉獵,后學藏傳佛教。1992在藏地參訪了一年,拜在晉美彭措法王等多位上師門下,著有《訪雪域大師》一書,影響很廣。后長年赴藏地學習,對佛教具有較深的研究。此叢書是其多年對佛教哲學理念研究、參學、修行的總結。對研究佛教與人生意義之人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自卑與超越
- >
山海經
- >
姑媽的寶刀
- >
二體千字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