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學術史視野中的華文文學-第十七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5000884
- 條形碼:9787555000884 ; 978-7-5550-008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學術史視野中的華文文學-第十七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本書特色
由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編著的《學術史視野中的華文文學--第十七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主要內容包括:尋找海外華文文學的世界坐標、中華文化復興與世界華文文學、融匯中外文化的世界華文文學、三十而立——福建省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學術研究概況與思考、臺灣華文文學的源流與學術軌跡、庾信文章老更成——陸士清對華文文學學科的獨到貢獻、痛,并快樂著——華文文學研究之回顧等,供讀者閱讀學習。
學術史視野中的華文文學-第十七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內容簡介
《學術史視野中的華文文學:第十七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主要內容包括:尋找海外華文文學的世界坐標、中華文化復興與世界華文文學、融匯中外文化的世界華文文學、三十而立——福建省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學術研究概況與思考、臺灣華文文學的源流與學術軌跡、庾信文章老更成——陸士清對華文文學學科的獨到貢獻、痛,并快樂著——華文文學研究之回顧等。
學術史視野中的華文文學-第十七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目錄
在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成立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致辭
在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成立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致辭
在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成立十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七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致辭
在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成立十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七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致辭
在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成立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任重道遠,向同一個目標邁進
傳承與創新共舞
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成立十周年紀念大會在福州舉行
第十七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一、世界華文文學的源流與學術軌跡
尋找海外華文文學的世界坐標
中華文化復興與世界華文文學
融匯中外文化的世界華文文學
三十而立——福建省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學術研究概況與思考
臺灣華文文學的源流與學術軌跡
論二十世紀三次華人留學潮的文化學意義——兼談北美華文文學的代際主題
三十歲月悠然走過——我與世界華文文學研究
庾信文章老更成——陸士清對華文文學學科的獨到貢獻
痛,并快樂著——華文文學研究之回顧
二、臺灣文學的歷史經驗與前沿話題
1895世變哀歌——劉梅溪及其《乙未年遺稿》
移植與模仿——日治臺灣通俗小說與中國內地文學的關系
庶民認同、民族敘事與知識分子烏托邦情結的反省——論楊逵日據時期文學創作和思想理念
魯迅與日據時期臺灣醫生作家的疾病敘事研究
日據臺灣“左翼”文學中的“革命+戀愛”小說
臺灣文學回歸中國文學及其相關語文問題——從戰后初期國語運動談起(1945-1949)
舞鶴的寫作意識與臺灣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微細的一線香》為中心
試析瓊瑤后期小說:探索言情小說的新形式
族群認同與現代性反思——試論大河小說《玉山魂》
多重時間建構下的歷史敘述——論臺灣后鄉土文學中的歷史書寫
當代臺灣女性小說欲望書寫之利弊探析
論陳雪《迷宮中的戀人》疾病敘事的美學
……
學術史視野中的華文文學-第十七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節選
原來戰后的癲狂祭祀,竟是為了“逃避”曾經的淪喪嗎?“書房”是一個充滿了隱喻的地方,給我們看到的不過是兩種東西:器物和文字。大和文明的木屐、和服進入了銅油盞、線裝書的書房,代表著從武力征服到文化入侵的大變動。文字則道出讀書人的心靈掙扎。一方面,文言正用它特有的聲韻腔調,表白著與殖民者燕好的心意,連呼“幸甚”。另一方面,華麗的“旨趣書”又隱然透露遺民的自我辯解:“統治之極在于文化向上,民生安定而已。”殖民初期,漢書房和如祖父這般的舊文人,曾是與殖民者進行語言角力、“維系漢文化于一脈”的重要營盤。但同時,“漢文漢詩”也是殖民者以“同文”示好,拉攏舊文人、排斥“新文學”的手段,后者直接受到大陸新文化運動影響而產生,在殖民地處境下,有強烈的抵抗意識。“漢文化”與“舊文人”,在多重的歷史夾縫中,焉能不進退失據。祖父典藏的“臺灣公益會旨趣書”,代表的或是一類“屈節者”:文化不滅,則與日本人“融合協立”,未必不利于“除去民間疾苦”——考諸中國近代史,這番說辭并不罕見。②所謂“助長內(日)臺人差別之撤廢”,或許是順應時勢的天真愿望,但某種意義上亦是殖民地人*難抗拒的宿命:殖民地人的*高目標,應是成為與殖民母國同等的人。由此再回顧父親的經歷,太平洋戰爭給他成為“皇民”的希望,希望的毀滅伴隨著認同倫理的反撲,讓父親一代精神癱瘓。而為父親取名“承祖”的祖父,想要他如何承祖?一些日本學者的研究,如此理解祖父這一代臺灣人所遭遇的歷史兩難: 本島人要保持對岸的語言和習慣,在今日對他們沒有什么利益,恐怕更 使他們子孫的地位增加困難……使用本島話及隨著因使用本島話而懷著思 想祖國及懷念祖國的感情,那么他們在政治上就不能不受到不利的處置。① 敘述者“我”說,“家族遺傳的血液啃蝕了父親的一生”,祖父遺傳給父親的不是別的,卻是一個大漢遺民的歷史困頓——政治上的屈節與傳統文化本身的萎落,從《明代名臣言行錄》的書名與一卷卷紙軸《大和頌》、《送尾崎一郎東歸詩》、《和上田總督詩》的對照中,可以想見。 “我”的偷窺揭開了祖父的傷口,病中的他,拼盡全力擲來手杖,打碎了木匾。而年少的“我”懵懂不覺,多年后方殷殷詢之于母親。母親卻講起了祖父辦工廠的事情,由此我們進入祖父的第三個空間:工廠。 光復后,祖父賣掉五進大厝的后邊兩進,在郊外開了一家產品銷往“唐山大陸”的罐頭廠。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祖父的工廠亦受到持著棍棒、嘯叫著“打豬仔”②的本省人的沖擊,祖父嘶吼:“我是臺灣人!”眾人愣住,祖父卻又齜著牙惡狠狠地說:“中國人!”眾人惶惶,一個干癟的聲音冷冷道:“昨天是日本人,今天臺灣人,究竟是什么人?”祖父被問得啞了聲。日本時代努力做“日本人”,光復了剛剛做回“中國人”,又要做“臺灣人”的區分——干癟的聲音“冷而堅直”地替祖父作答:“什么人?現實的人!”這個情節或許太刻意,“干癟的聲音”,像終于來臨的末日審判,宣告著祖父作為“淪喪者”的道德破產。祖父抱著振興家業的雄心開辦工廠,具有商業投機色彩。光復之初,兩岸往來暢通,對由于日本人的經營而初步擁有現代工業觀念的臺灣士紳來說,看到了商機,而府城本因貿易而興,重利的商業性格也是一種積淀。舞鶴對此頗有自覺,并在不同的作品中一再加以表現和嘲諷。后來的短篇《調查:敘述》(1993)和長篇 ……
- >
二體千字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推拿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朝聞道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