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故事的多重講述與文藝大眾-十七年長篇戰爭小說的文本發生學現象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752593
- 條形碼:9787509752593 ; 978-7-5097-5259-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故事的多重講述與文藝大眾-十七年長篇戰爭小說的文本發生學現象 本書特色
本書通過以《鐵道游擊隊》《保衛延安》《紅日》《苦菜花》等長篇戰爭小說為個案研究對象,對“十七年”長篇戰爭小說的修辭策略、正文本修改、副文本變遷、藝術改編策略等維度進行共時性的文本發生學現象探詢,尋找這種流動敘述的背后緣由、動機以及意義,總結其文本發生規律,從而尋找不同藝術版本的復調對話和文本間性,挖掘出不同話語、不同文化之間摩擦互動的歷史以及作家的心理書寫和精神滑變,進而重新闡釋文本,豐富文學史的再構。
故事的多重講述與文藝大眾-十七年長篇戰爭小說的文本發生學現象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以《鐵道游擊隊》《保衛延安》《紅日》《苦菜花》等長篇戰爭小說為個案研究對象,對“十七年”長篇戰爭小說的修辭策略、正文本修改、副文本變遷、藝術改編策略等維度進行共時性的文本發生學現象探詢,尋找這種流動敘述的背后緣由、動機以及意義,總結其文本發生規律,從而尋找不同藝術版本的復調對話和文本間性,挖掘出不同話語、不同文化之間摩擦互動的歷史以及作家的心理書寫和精神滑變,進而重新闡釋文本,豐富文學史的再構。
故事的多重講述與文藝大眾-十七年長篇戰爭小說的文本發生學現象 目錄
前 言
一 研究對象與研究現狀
二 研究目的與研究意義
三 研究方法與本文結構
上編 “十七年”長篇戰爭小說的文本發生:革命起源
與革命意義的經典化生產和通俗化傳播
**章 革命起源與革命意義的經典化生產
**節 作家的革命體驗與創作特質
第二節 戰爭小說的誕生
第三節 戰爭小說的經典化打造
第二章 革命起源與革命意義的通俗化傳播
**節 戰爭小說的文藝報刊傳播
第二節 戰爭小說的藝術改編傳播
第三節 戰爭小說的教材教育傳播
第三章 文本發生學現象的發生
中編 線性時間下的“如何”流變——“十七年”
長篇戰爭小說的文本發生學現象個案研究
第四章 《保衛延安》的發生學現象史料梳理與研究
**節 文本發生學現象概述
第二節 藝術完善與英雄群像的豐滿化
——《保衛延安》版本校勘與闡釋
第三節 由基層英雄塑造轉向高級指揮者塑造
——《保衛延安》藝術改編與傳播推廣
第四節 歷史評價與文藝觀念的互動
第五章 《紅日》的發生學現象史料梳理與研究
**節 文本發生學現象概述
第二節 政治理念的規訓與人性情感的潔化
——《紅日》版本校勘與闡釋
第三節 人性化抒寫的邊緣探索
——《紅日》藝術改編與傳播推廣
第四節 人性萌動與革命倫理的取舍
第六章 《苦菜花》的發生學現象史料梳理與研究
**節 文本發生學現象概述
第二節 革命倫理的強化和愛情敘事的刪減
——《苦菜花》版本校勘與闡釋
第三節 反特、人性情感與英雄形象的互動及選擇
——《苦菜花》藝術改編與傳播推廣
第四節 家族敘事、三角戀愛與革命倫理的多重變奏
下編 空間場景中的“如何”變幻——“十七年”
長篇戰爭小說的文本發生學現象研究
第七章 “十七年”長篇戰爭小說的修辭功能
**節 革命倫理與身體敘述
第二節 歷史代述與知識種植
第三節 神話隱喻
第四節 深層審美縫隙的顯現
第八章 “十七年”長篇戰爭小說的正文本修改
**節 版本修改時空圖
第二節 版本修改原因
第三節 版本修改內容
第九章 “十七年”長篇戰爭小說的副文本變遷
**節 封面畫與插圖畫的鏡像展覽
第二節 內容提要、引語、序言、地圖等標識變化
第三節 豎橫排版與繁簡字體的轉化
第十章 “十七年”長篇戰爭小說的藝術改編策略
**節 二元對立的性格強化
——“十七年”時期電影藝術改編
第二節 驚險傳奇的懸念設置
——“十七年”時期戲劇、曲藝藝術改編
第三節 英雄與凡人的悄然置換
——消費文化背景下的影視藝術改編
余 論 關于文本發生學現象研究、紅色資源再利用及
現當代文獻學學科建立的思考
參考文獻
后 記
故事的多重講述與文藝大眾-十七年長篇戰爭小說的文本發生學現象 作者簡介
龔奎林,河南大學文學博士,井岡山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負責人。
- >
姑媽的寶刀
- >
巴金-再思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回憶愛瑪儂
- >
經典常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