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中國古代書法藝術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215159
- 條形碼:9787547215159 ; 978-7-5472-1515-9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古代書法藝術 本書特色
《中國古代書法藝術》介紹了中國古代書法藝術,書法是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漢字的表意性及其獨特的結構,為中國古代書法藝術提供了前提條件。有些人誤以為書法字體的發展以篆、隸、楷、行、草為順序,其實不然。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產生產生于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筆畫均為單線條,瘦挺有力,時露鋒芒。布局多為縱行,行款錯落,大小變化,疏密有致。這些*早的漢字遺跡已具備了書法的用筆、章法、結字三要素。尤其是從甲骨文的結字看,已體現出線條美、單字造形的對稱美。因此甲骨文的出現奠定了我國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基礎,標志著我國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產生。
中國古代書法藝術 內容簡介
徐潛主編的《中國古代書法藝術》介紹了中國書法,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采。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中國古代書法藝術》中的漢字,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隸、楷、行、草,各種形體逐漸形成。在書寫應用漢字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獨一的、可以獨立門類的書法藝術。
中國古代書法藝術 目錄
二、初唐四大家
三、顏真卿與顏體
四、宋四家書法
五、董其昌的書法藝術
中國古代書法藝術 節選
王羲之守喪期滿,慎重考慮后入庾亮幕府為征西參軍。庾翼、殷浩、王胡之等皆在軍中供職。幕府內一時俊才如林,南樓理詠,甚得任樂。王羲之憑過人的建樹,不久就升為首席幕僚長史。王羲之入幕不久,咸康二年(336年)二月,王彬在建康逝世。王羲之請假料理喪葬事務。其間,他和妻子去廣陵看望了郗鑒。郗鑒和他談及庾亮與王導不和一事,從穩定大局出發,希望羲之設法從中加以疏導,減少二人的敵意。臨回武昌前,王導勸王羲之回建康任職,擬上表推薦他為侍中,王羲之再次謝絕,只身返回武昌幕府。 東晉立國江南,北伐中原、收復故土當為首要任務。時值北方后趙君主石勒去世,庾亮認為時機成熟,“有開復中原之謀”,并作了大范圍的調兵遣將。 但朝廷內意見不統一。后趙石虎派兵攻破了庾亮布防線上的邾城、江夏,又進攻石城,致使北伐計劃受挫。庾亮憂憤成疾,于成帝咸康六年(340年)去世。 此前數月王導、郗鑒已相繼辭世。庾亮臨終前,親自上表稱贊王羲之的才能,建議成帝任命他為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庾亮死后,王羲之的堂弟王允之升任江州刺史。咸康八年(342年)二月,庾亮的弟弟庾懌欲毒死王允之,事敗自殺。王允之懾于庾氏權勢,自己要求解除江州刺史一職。同年五六月間,羲之接任江州刺史,并加寧遠將軍武職。咸康八年六月,成帝司馬衍死去,其同母弟瑯訝王司馬岳即位,此即康帝。同年十二月,皇后的父親褚裒苦求朝廷要求外任,朝廷就任命他為江州刺史。王羲之被解任,回到建康的家里,過了一段隱居生活。其間,朝廷的公卿大臣認為他頗有才干,晉成帝前后兩次發布詔令,委任王羲之做侍中和吏部尚書。因有違本意,都被王羲之一一謝絕了。穆帝永和二年(346年),郗鑒的老部下蔡謨當了司徒,與會稽王司馬昱共同輔政。與王羲之同在庾亮幕府中的殷浩被起用為建武將軍、揚州刺史。他們均希望王羲之出山。王羲之又一次拒絕要他到中央為護軍將軍的任命。他的做法引起朝廷中很多人的非議。殷浩給王羲之寫信勸他出來做官,王羲之在回復揚州刺史殷浩的信中,述說了自己的志向。他講,自己不愿到中央任職,是由來已久的想法。但并不是說他不肯為國效力,只要需要,即使是出使充滿危險的關隴(時為后趙石虎盤踞)和巴蜀(時為成漢李勢盤踞)地區,他皆在所不辭。不久,殷浩因父親去世,請假回家辦理喪事。 永和四年(348年)秋天,殷浩服喪期滿,恢復原職,并奉詔參與朝政。迫于壓力,王羲之回到建康擔任了護軍將軍職務。護軍將軍為專職武將,護軍營有營兵,將軍下設長史、司馬、功曹、主簿、五官等官吏。羲之到任不久,即發現兵營中痼疾叢生:營兵員額不足,軍中裝備如鎧甲、兵器、箭支、船只破舊,馬匹皆瘦弱不堪,兵卒老弱病殘充斥軍隊。而且每任刺史離職,都要帶走一些兵卒和武器,帶走的糧食和布匹更是不計其數。兩晉沿襲曹魏制度,齊民在編戶之外設立兵戶,世代相襲,身份永不變更,被稱為“兵家子”。兵戶戶籍不屬郡縣而屬營部,稱為“士籍”或“兵籍”。兵戶身份低下,生活困苦,入營后依舊,因此死亡和叛逃者很多。而一人死亡或者叛逃,需一家補兵;一家死亡或者叛逃,親戚旁支補兵,積弊很深。對此,王羲之在仔細觀察后,發布《臨護護軍教》:“今所在要在於公役均平。其羌太史忠謹在公者,履行諸營,家至人苦,暢吾乃心。其有老落篤癃、不堪從役,或有饑寒之色,不能自存者,區分處別,自當參詳其宜。”王羲之下令要求軍營里要公役均平,委派忠于職守、正直公平的太史到各營監督視察,對于所遇到的困難,可以暢所欲言,對軍營中老弱多病的、不能溫飽的或者無法養家的,都要區分不同情況予以安置。這體現了王羲之愛兵如子的治軍思想。都督荊梁四州諸軍事、安西將軍、荊州刺史桓溫領兵攻蜀獲勝,勢力大增,引起朝廷不安。司馬昱、殷浩與他不和。王羲之從大局出發,致書殷浩,曉以“國家之安在于內外和”之理。又畫了一幅廉(頗)藺(相如)交歡圖送給殷浩,殷浩未聽從王羲之勸告。王羲之同時上書朝廷,苦求出守揚州治下的宣城郡,未被應允。 永和七年(351年),原會稽內史王述喪母,需要回家服喪,于是朝廷詔令王羲之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會稽郡和吳郡、吳興郡合稱三吳,是揚州*為富庶的地方,而且治下景色優美,古跡眾多。瑯玡王氏中,王舒、王允之(未到任而亡)、王恬都曾為會稽內史。該職俸祿優厚,羲之因有將軍稱號,為四品官,與無將軍稱號的州刺史平級。王羲之攜全家赴任。 王羲之抱著為民分憂的愿望,很想有一番作為。 因此,接過郡務后,即將全郡的戶口、賦役、山川、風習、物產、氣候、人文等方面了然于胸,并且很快開始處理其職責內的政務。親理郡務中,他發現花費時間*多的并非傳統的聽訟、勸農、興教化、舉人才等事務,而是應付上自尚書省、下至揚州刺史府下發的公文令符。他知道,一切雜務由郡守交給縣令,縣令再委之胥吏,弊端是不可避免的。如田賦軍米,層層克扣,一加上監官的明取暗盜,民間交上百石米糧,到了揚州,只能剩下四五十石,不足之數,仍要由郡縣補齊。為此,羲之慎選胥吏,盡量均平賦役,但收效甚微。 ……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與地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