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曲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215456
- 條形碼:9787547215456 ; 978-7-5472-1545-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曲藝 本書特色
《中國曲藝》把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輝煌的中國曲藝文化展示出來,讓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讀者能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國曲藝的歷史和文化,為我們今天振興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當代文明樹立自信心和責任感。
中國曲藝 內容簡介
在這本以知識點為話題的《中國曲藝》中,編者力爭做到圖文并茂,介紹全面,語言通俗,雅俗共賞,讓它可讀、可賞、可藏、可贈。
中國曲藝中國曲藝 前言
民族的復興離不開文化的繁榮,文化的繁榮離不開對既有文化傳統(tǒng)的繼承和普及。該書就是基于對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繼承和普及而策劃的。我們想通過這套圖書把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展示出來,讓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讀者能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為我們今天振興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當代文明樹立自信心和責任感。
其實,中國文化與世界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一樣,都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綜合體”,是一種長期積淀的文明結晶。就像手心和手背一樣。我們今天想要的和不想要的都交融在一起。我們想通過這套書,把那些文化中的閃光點凸現(xiàn)出來,為今天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有價值的營養(yǎng)。做好對傳統(tǒng)文化的揚棄是每一個發(fā)展中的民族首先要正視的一個課題,我們希望這套文庫能在這方面有所作為。
在這套以知識點為話題的圖書中,我們力爭做到圖文并茂,介紹全面,語言通俗,雅俗共賞。讓它可讀、可賞、可藏、可贈。吉林文史出版社做書的準則是“使人崇高,使人聰明”,這也是我們做這套書所遵循的。做得不足之處,也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4年2月
中國曲藝 目錄
二、山東大鼓
三、河北梆子
四、評書
五、相聲
中國曲藝 節(jié)選
有一種藝術,是完整的戲劇,比莎士比亞早1800年使用影像,比盧米埃爾發(fā)明的電影早2100年,這就是皮影。“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稱謂。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是我國出現(xiàn)*早的戲曲形式之一。皮影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制品,故稱之為皮影。皮影戲是將燈光照射用牛皮鏤刻成的人物,再把剪影投射到掛起的白幕布上,藝人一邊操縱皮影表演,一邊用戲曲唱腔演唱戲中人物對話,由二胡、鑼鼓等樂器組成的小型樂隊伴奏,是融文學、戲曲、音樂、美術等于一爐的民間綜合藝術。中國皮影藝術,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顆璀璨明珠。目前,中國皮影藝術已被聯(lián)合國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
皮影戲的演出裝備輕便,唱腔豐富優(yōu)美,表演精彩動人,堪稱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千百年來,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因此流傳甚廣。不僅如此,皮影戲還對國內外文化藝術的發(fā)展起過一定的促進作用。包括唐劇、華劇、隴劇等十余個地方戲,都是在當?shù)仄び皯蚯{中直接派生出來的新劇種。皮影戲還啟發(fā)戲劇舞臺上創(chuàng)造出了風趣幽默的“皮影步”和皮影造型技巧,為舞臺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營養(yǎng)。中國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戲的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fā)明和現(xiàn)代電影美術片的發(fā)展也都起過先導作用。《豬八戒吃西瓜》、《人參娃娃》、《紅軍橋》、《濟公斗蟋蟀》等諸多美術影片,都是吸取皮影造型與動作技巧來制作的。
關于皮影的起源歷來有著種種說法,*為流行的就是皮影淵源于古代方士巫術招魂,晉代的《搜神記》記載,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早天,漢武帝思之甚切,齊人少翁言能為其招魂,“夜為方帷張燈燭,帝坐他帳,自帳中望之,仿佛夫人像也,故今有影戲”。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皮影起源于唐代,唐代的木偶戲與皮影很相似,當時唐明皇曾作一首《傀儡吟》(一說是梁鯉所作):“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發(fā)與真同。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一人在夢中。”從這首詩可見木偶在當時的制作和表演技巧是相當成熟的,詩中關于操縱木偶的描寫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皮影的演出。
但是對于皮影戲是否在唐代出現(xiàn),卻沒有史料的記載。也有人認為皮影之所以起源于唐代跟當時的俗講有聯(lián)系,俗講類似于說唱形式,是將佛經(jīng)改編為說唱體格式,在講演時,利用圖像或者活動的紙人來照圖解說,以吸引聽眾,佛教正是利用了這種民間的演藝形式來宣揚教義,稱作“紙影演故事”。但是,皮影在民間的表演活動不得而知,也沒有文字的確切記載,在唐代小說、雜文以及唐詩中都未有關于影戲的記載。再者,唐代雖然已經(jīng)興起城市,但是沒有夜市,唐代有禁夜的規(guī)定,而皮影的演出必須在黑暗的環(huán)境下才能借以燈光在屏幕上顯影,既然唐代實行禁夜,那么可想而之,皮影戲在當時是沒有表演條件和市場的。
皮影的起源在民間亦有不少傳說,山西晉中一帶的皮影藝人,供奉黃龍真人為祖師爺。據(jù)藝人們講,早在殷商時代,黃龍真人與他的外甥剪獸皮呈人形在窗前自娛,后人據(jù)此剪成紙窗影人,隨之才有后來的紙窗影戲。按照湖北皮影藝人傅金龍的說法,皮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末的楚漢之爭,傳說張良為了“策反”,利用皮影戲在城樓上丑化項羽,韓信則以玉簫吹奏楚曲,楚兵因此引發(fā)思鄉(xiāng)之情,紛紛棄項羽而去。民間的這些流傳大都是各地不同特色皮影、不同流派的傳說,都是出自當?shù)厮嚾藗冎冢蛔阋宰糇C。
因為時間久遠,史料稀缺,皮影的真實源頭眾說紛紜,但是皮影藝術成熟于宋朝則取得了一致的共識。皮影與說唱藝術結合,成為當時興盛的市民文藝形式之一。這方面的史料很多,如北宋高承所著的《事物紀原》記載:“宋仁宗時,市人有能講三國者,或采說加緣飾,作影人史為魏蜀吳三分戰(zhàn)爭之像焉。”又如北宋張耒所著的《明道雜志》所說:“京師(指汴梁)有富家子……甚好看弄影戲,每弄至斬關羽,輒為之泣下,囑弄者緩之。”由此可以確認,影戲在北宋時已經(jīng)形成。
……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山海經(jīng)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史學評論
- >
莉莉和章魚
- >
經(jīng)典常談
- >
月亮虎